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20例分别作HE、PAS、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20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有2例复发。部分肿瘤有包膜,肿块多为实性,局部可成囊状。组织学上,瘤细胞为一致的小圆形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内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细胞排成小梁状、腺泡状或实性。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好发于成年人,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关键词】 胰腺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仅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有一定的自身特点:肝转移是其主要恶性表现,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并不是手术禁忌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胰腺内分泌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一般分为功能性与无功能性两类,其诊断治疗与来源于外分泌组织的胰腺癌有较大区别。本文对我院收集的PETs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PE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0~2010年病理诊断为PETs的资料齐全病例共20例,经两位病理主任医师重复阅片确诊。20例PETs患者中7例因上腹部不适,4例因偶然发现上腹部肿块,9例因反复头晕乏力而入院就诊。3例肿块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B超12例示胰腺肿块,5例示后腹膜块,3例示胆总管后肿块。CT示7例胰腺实性肿块。20例随访1.5~5年,2例复发。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PAS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2 方法
免疫组化抗体:抗糜蛋白酶(AACT)、波形蛋白(Vim)、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CgA)、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CK)、胰岛素(Ins)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产品,方法为S-P法,使用LabVision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系统(美国)。每次染色设阴性及阳性对照。
3 病理检查结果
3.1 巨检:20例手术切除PETs肿块标本,2例为灰白色,其余均为褐色或粉红色,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10例有完整包膜,3例有部分包膜,7例无明显包膜。直径1.5~5.5cm,平均直径2.4cm。18例切面为实性质软(其中3例有出血),2例切面为囊实性,囊内有出血。
3.2 镜检:20例PETs中部分肿块有厚薄不均匀的纤维包膜,肿瘤细胞由形态相对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构成,胞浆嗜酸性或嗜双色性,细胞核居中,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排列成小梁状、腺胞状或实性。间质有丰富的血管。恶性PETs可见包膜浸润和周围淋巴结、肠系膜等转移。6例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
4 讨论
4.1 临床特征:PETs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文报道的20例PETs中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4岁,PETs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大多数PETs为功能性,而非功能性仅占其中的15%左右。非功能性PETs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内分泌紊乱症状,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或偶发上腹部包块就诊。而功能性PETs可因肿瘤分泌的主要激素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亚型,它们各自都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PETs。影像学所见对于PETs的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B超与CT不仅能显示胰腺全貌,而且还能显示周围器官及淋巴结有无转移,为术前判定肿瘤良恶性、术式选择及切除范围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测血糖浓度、血浆激素水平等生化指标对功能性PETs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4.2 診断检查:1).病史 仔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2).体检 注意皮肤是否有黄染、有无出血点及红斑,上腹部是否可触及包块,肝、脾是否肿大。3).放射免疫法(RIA)测定 应用此法来测定血液中某种激素(表13-2-5)的含量。4).其他检查 B超、CT、MRI、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及经皮经肝门静脉置管分段抽血检查激素含量有助于确定肿瘤的部位。
4.3 病理诊断:文献报道PETs的好发部位是胰尾部因该部位的胰岛细胞较聚集。而本文20例PETs中有7例肿块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尾。PETs多为单发,也可为多发,本文病例14例胰尾部有三个肿块呈分叶状。多数肿瘤分界清楚,有部分或完整包膜。肿块多为实性,局部可成囊性,少数表现为明显的囊状外观。肿块颜色取决于间质的数量、血管的多少以及是否有相当数量的脂质出现。因此,灰白、褐色、粉红色或红色以及黄色都有可能,但粉红色的实性团块最多见。镜下瘤细胞可有三种排列方式:(1)带状、小梁状或脑回样结构。(2)腺泡样或导管样结构。(3)实性弥漫性或髓样结构。瘤细胞为形态相对一致的小圆形细胞胞浆嗜酸性或嗜双色性细胞核圆形、居中染色质呈细颗状,核分裂像少见。部分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肿瘤间质血管丰富常伴有明显的出血。
参考文献
[1]詹勇,李继光,曲恒春,郑新宇,田雨霖;胰腺内分泌肿瘤中NSE、CgA及Syn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吴宁,金晓龙,肖家诚;胰腺干细胞样细胞在胰腺内分泌肿瘤组织发生中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年03期
[3]文映碧;用内窥镜超声波检查法对胰腺内分泌肿瘤进行定位诊断[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3年07期
[4]王文宏,纪祥瑞;β-cat和c-myc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邵丽春;DPC4抑制JF305细胞系生长及β-catenin、c-myc CyclinD1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意义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关键词】 胰腺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仅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有一定的自身特点:肝转移是其主要恶性表现,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并不是手术禁忌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胰腺内分泌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一般分为功能性与无功能性两类,其诊断治疗与来源于外分泌组织的胰腺癌有较大区别。本文对我院收集的PETs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PE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0~2010年病理诊断为PETs的资料齐全病例共20例,经两位病理主任医师重复阅片确诊。20例PETs患者中7例因上腹部不适,4例因偶然发现上腹部肿块,9例因反复头晕乏力而入院就诊。3例肿块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B超12例示胰腺肿块,5例示后腹膜块,3例示胆总管后肿块。CT示7例胰腺实性肿块。20例随访1.5~5年,2例复发。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PAS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2 方法
免疫组化抗体:抗糜蛋白酶(AACT)、波形蛋白(Vim)、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CgA)、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CK)、胰岛素(Ins)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产品,方法为S-P法,使用LabVision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系统(美国)。每次染色设阴性及阳性对照。
3 病理检查结果
3.1 巨检:20例手术切除PETs肿块标本,2例为灰白色,其余均为褐色或粉红色,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10例有完整包膜,3例有部分包膜,7例无明显包膜。直径1.5~5.5cm,平均直径2.4cm。18例切面为实性质软(其中3例有出血),2例切面为囊实性,囊内有出血。
3.2 镜检:20例PETs中部分肿块有厚薄不均匀的纤维包膜,肿瘤细胞由形态相对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构成,胞浆嗜酸性或嗜双色性,细胞核居中,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排列成小梁状、腺胞状或实性。间质有丰富的血管。恶性PETs可见包膜浸润和周围淋巴结、肠系膜等转移。6例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
4 讨论
4.1 临床特征:PETs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文报道的20例PETs中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4岁,PETs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大多数PETs为功能性,而非功能性仅占其中的15%左右。非功能性PETs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内分泌紊乱症状,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或偶发上腹部包块就诊。而功能性PETs可因肿瘤分泌的主要激素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亚型,它们各自都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PETs。影像学所见对于PETs的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B超与CT不仅能显示胰腺全貌,而且还能显示周围器官及淋巴结有无转移,为术前判定肿瘤良恶性、术式选择及切除范围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测血糖浓度、血浆激素水平等生化指标对功能性PETs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4.2 診断检查:1).病史 仔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2).体检 注意皮肤是否有黄染、有无出血点及红斑,上腹部是否可触及包块,肝、脾是否肿大。3).放射免疫法(RIA)测定 应用此法来测定血液中某种激素(表13-2-5)的含量。4).其他检查 B超、CT、MRI、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及经皮经肝门静脉置管分段抽血检查激素含量有助于确定肿瘤的部位。
4.3 病理诊断:文献报道PETs的好发部位是胰尾部因该部位的胰岛细胞较聚集。而本文20例PETs中有7例肿块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尾。PETs多为单发,也可为多发,本文病例14例胰尾部有三个肿块呈分叶状。多数肿瘤分界清楚,有部分或完整包膜。肿块多为实性,局部可成囊性,少数表现为明显的囊状外观。肿块颜色取决于间质的数量、血管的多少以及是否有相当数量的脂质出现。因此,灰白、褐色、粉红色或红色以及黄色都有可能,但粉红色的实性团块最多见。镜下瘤细胞可有三种排列方式:(1)带状、小梁状或脑回样结构。(2)腺泡样或导管样结构。(3)实性弥漫性或髓样结构。瘤细胞为形态相对一致的小圆形细胞胞浆嗜酸性或嗜双色性细胞核圆形、居中染色质呈细颗状,核分裂像少见。部分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肿瘤间质血管丰富常伴有明显的出血。
参考文献
[1]詹勇,李继光,曲恒春,郑新宇,田雨霖;胰腺内分泌肿瘤中NSE、CgA及Syn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吴宁,金晓龙,肖家诚;胰腺干细胞样细胞在胰腺内分泌肿瘤组织发生中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年03期
[3]文映碧;用内窥镜超声波检查法对胰腺内分泌肿瘤进行定位诊断[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3年07期
[4]王文宏,纪祥瑞;β-cat和c-myc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邵丽春;DPC4抑制JF305细胞系生长及β-catenin、c-myc CyclinD1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意义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