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我有一点体会。
从“难”字入手,展开讨论、分析。“难”字是本诗的诗眼,把它分析、理解透彻,就抓住了本诗的关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蜀道之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旋律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有何作用?三个问题,紧扣“难”字生发开来。
第一问: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表现在三个方面:高、险、凶(烈)。
六个角度:历史、地貌、行人、氛围、风光、现实。
问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理清课文思路,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问:
突出“蜀道之难”的表现手法:引用神话传说故事、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衬、双关等等。
问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诗句进行表现手法的辨析,进而体会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受到经典语言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问:
主旋律似的句子出现三次,作用:一唱三叹,首尾回环,具有极强的音乐艺术效果,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结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臻于完美。
问题设计意图: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的美;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形式的美。学生情操得到陶冶,文思得到启迪。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内容到形式,既有辨析、理解、概括,又有揣摩、体验、陶冶,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升华。
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智慧地进行问题设计,这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从“难”字入手,展开讨论、分析。“难”字是本诗的诗眼,把它分析、理解透彻,就抓住了本诗的关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蜀道之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旋律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有何作用?三个问题,紧扣“难”字生发开来。
第一问: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表现在三个方面:高、险、凶(烈)。
六个角度:历史、地貌、行人、氛围、风光、现实。
问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理清课文思路,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问:
突出“蜀道之难”的表现手法:引用神话传说故事、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衬、双关等等。
问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诗句进行表现手法的辨析,进而体会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受到经典语言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问:
主旋律似的句子出现三次,作用:一唱三叹,首尾回环,具有极强的音乐艺术效果,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结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臻于完美。
问题设计意图: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的美;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形式的美。学生情操得到陶冶,文思得到启迪。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内容到形式,既有辨析、理解、概括,又有揣摩、体验、陶冶,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升华。
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智慧地进行问题设计,这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