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西药有着见效快,服用方便等优势。有时在西药服用过程中结合中药一起治疗,疗效会更显著,本文主要阐述西药服用过程中与中药的搭配问题。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治疗疗程、 减轻病人负担和痛苦的目的。
【关键词】西药;搭配;提升药效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西药有着见效快,服用方便等优势。与此同时,服用西药也存在一些弊端,医疗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将西药与中药结合起来,联合用药。中西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取长补短,增加疗效。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中西药合用的药理作用更为复杂,至今无人进行系统研究,迫切要求临床医生提高自己的中西医学素质,在中西药合用药理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中西药物,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1增强西药药效
西药大多成分单一,针对性强。中药成分复杂,能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使用,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根据临床实践,以下配方可以清楚地说明中西结合,提升西药的药效。
西药伍乳酸心可定的使用过程中配以三七、赤芍、郁金等中药,可共奏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压、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强心、降血脂之效。
西药地塞米松与中药消炎解毒丸、六神丸合用,在对小鼠抗内毒素休克方面有增强疗效之功,而且消炎解毒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对内毒素性心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青霉素与金银花合用,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健胃片、胃痛粉等碱性中药,与胰酶片同服可造成中性或碱性环境,使胰酶活性增强,提高其药效。临床在治疗慢性胰腺炎引发的食欲不振时。可将此两类药同用,以增疗效。
赤芍、地龙、丹参等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肾血管周围血管,减少血管阻力的功效,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从而与利尿药产生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疗效。
西药灰黄霉素与中药菌陈及含菌陈的复方(如中成药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等)联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这是因为菌陈含有对羟基苯与酮,可促进内胆汁分泌,而胆汁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增强其抗霉菌作用。
四环素与黄连、黄柏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
西药山莨菪碱能改善微循环,增加心率;生脉散中,人参可补益元气,麦冬养阴,五味子可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汁,丹参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抗凝血和治血化瘀的功能。因此,山莨菪碱与上述中药并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既可适度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缺氧,从而收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2减轻西药毒副作用
俗语:是药三分毒,特别是西药的毒副作用明显,人们在接受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受到西药各种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往往能克服这点,既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又可减轻毒副作用。
西药巴比妥类与含麻黄类咳喘药联用,可减轻前者能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副作用,如中医临床常使用含麻黄类平喘药冶哮喘,虽然每收良效,但却往往导致中枢神经兴奋,有人将巴比妥类药物与其配伍同用,收到了此副作用减轻的良好效果,故治疗哮喘常将二者联用。
抗肿瘤西药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等毒副作用较大,若配以灵芝、人参、黄芪、女贞子等与之联用,能缓解或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顺氯氨铂主要限量性毒性是肾毒性,且有累积性,可联合用通阳利水中药如五苓散,可以明显减少减轻顺氯氨铂的。肾毒性。
西药氯丙嗪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而与珍珠层粉配伍,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氯丙嗪。两药合用于轻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对肝功能不仅无害,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珍珠层粉保护氯丙嗪所致的肝损害。
抗结核西药与逍遥散联用,能减轻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害。
呋喃妥因或链霉素与甘草合用,可降低呋哺妥因的胃肠道反应,以及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害,使原来不能坚持链霉素治疗的病人79%可以继续使用。
西药雷公藤及其总苷有抑制骨髓等副作用,若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用,这种副作用既可减轻,如有人用这种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不但疗效较好、副作用更小。
3避免滥用西药而产生耐药性
临床上抗菌素的用量是很大,但是目前抗菌素的耐药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临床上多是选择广谱、强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且一旦疗效不佳就升级用药或联合用药,长时间的不当应用,使得细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不少临床报道都证实,许多中药有比较好的抗菌效果,且毒副作用小。很多清热解毒中药都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如金银花、穿心莲、黄连中的小檗碱。中西药合理的配伍能减少抗菌素的用量,缩短抗菌素使用的时间,减少单纯使用抗菌素而出现的耐药。
综上,在西药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引入中药,可以有效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达到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缩短治疗疗程、减轻病人负担的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冬英.中西药配伍疗效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9,25(2):10.
[2]赵皓,朱桂丽.中西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6):117
[3]郭云欣.大黄与西药不合理配伍例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1,5(5):308.
[4]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4.
【关键词】西药;搭配;提升药效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西药有着见效快,服用方便等优势。与此同时,服用西药也存在一些弊端,医疗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将西药与中药结合起来,联合用药。中西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取长补短,增加疗效。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中西药合用的药理作用更为复杂,至今无人进行系统研究,迫切要求临床医生提高自己的中西医学素质,在中西药合用药理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中西药物,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1增强西药药效
西药大多成分单一,针对性强。中药成分复杂,能宏观调节,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使用,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根据临床实践,以下配方可以清楚地说明中西结合,提升西药的药效。
西药伍乳酸心可定的使用过程中配以三七、赤芍、郁金等中药,可共奏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压、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强心、降血脂之效。
西药地塞米松与中药消炎解毒丸、六神丸合用,在对小鼠抗内毒素休克方面有增强疗效之功,而且消炎解毒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对内毒素性心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青霉素与金银花合用,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健胃片、胃痛粉等碱性中药,与胰酶片同服可造成中性或碱性环境,使胰酶活性增强,提高其药效。临床在治疗慢性胰腺炎引发的食欲不振时。可将此两类药同用,以增疗效。
赤芍、地龙、丹参等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肾血管周围血管,减少血管阻力的功效,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从而与利尿药产生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疗效。
西药灰黄霉素与中药菌陈及含菌陈的复方(如中成药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等)联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这是因为菌陈含有对羟基苯与酮,可促进内胆汁分泌,而胆汁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增强其抗霉菌作用。
四环素与黄连、黄柏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
西药山莨菪碱能改善微循环,增加心率;生脉散中,人参可补益元气,麦冬养阴,五味子可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汁,丹参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抗凝血和治血化瘀的功能。因此,山莨菪碱与上述中药并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既可适度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缺氧,从而收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2减轻西药毒副作用
俗语:是药三分毒,特别是西药的毒副作用明显,人们在接受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受到西药各种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联用往往能克服这点,既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又可减轻毒副作用。
西药巴比妥类与含麻黄类咳喘药联用,可减轻前者能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副作用,如中医临床常使用含麻黄类平喘药冶哮喘,虽然每收良效,但却往往导致中枢神经兴奋,有人将巴比妥类药物与其配伍同用,收到了此副作用减轻的良好效果,故治疗哮喘常将二者联用。
抗肿瘤西药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等毒副作用较大,若配以灵芝、人参、黄芪、女贞子等与之联用,能缓解或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顺氯氨铂主要限量性毒性是肾毒性,且有累积性,可联合用通阳利水中药如五苓散,可以明显减少减轻顺氯氨铂的。肾毒性。
西药氯丙嗪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而与珍珠层粉配伍,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氯丙嗪。两药合用于轻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对肝功能不仅无害,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珍珠层粉保护氯丙嗪所致的肝损害。
抗结核西药与逍遥散联用,能减轻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害。
呋喃妥因或链霉素与甘草合用,可降低呋哺妥因的胃肠道反应,以及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害,使原来不能坚持链霉素治疗的病人79%可以继续使用。
西药雷公藤及其总苷有抑制骨髓等副作用,若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用,这种副作用既可减轻,如有人用这种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不但疗效较好、副作用更小。
3避免滥用西药而产生耐药性
临床上抗菌素的用量是很大,但是目前抗菌素的耐药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临床上多是选择广谱、强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且一旦疗效不佳就升级用药或联合用药,长时间的不当应用,使得细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不少临床报道都证实,许多中药有比较好的抗菌效果,且毒副作用小。很多清热解毒中药都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如金银花、穿心莲、黄连中的小檗碱。中西药合理的配伍能减少抗菌素的用量,缩短抗菌素使用的时间,减少单纯使用抗菌素而出现的耐药。
综上,在西药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引入中药,可以有效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达到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缩短治疗疗程、减轻病人负担的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冬英.中西药配伍疗效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9,25(2):10.
[2]赵皓,朱桂丽.中西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6):117
[3]郭云欣.大黄与西药不合理配伍例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1,5(5):308.
[4]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