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23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全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fengl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获取了1991年5月—2016年3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女性10例(43.5%),男性13例(56.5%);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儿茶酚胺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痛7例(30.43%),心悸5例(21.7%),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5例(21.7%),肉眼血尿2例(8.7%),大汗1例(4.3%),另有10例(43.7%)患者为隐匿症状。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腹膜后,其中14例(60.9%)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4例(17.3%)位于肾门附近,3例(13.0%)位于胰头,2例(8.7%)位于膀胱。Cg A免疫组化染色是主要的病理确诊方法。23例患者全部施行手术治疗,行开放式手术的20例(87.0%),腹腔镜辅助的1例(4.3%);2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95.6%。2例恶性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25个月发生腹腔转移,并于术后40个月死亡。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可伴高血压以及头痛、心悸等临床表现,亦有部分隐匿症状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该病预后普遍较好,部分恶性患者预后较差。
其他文献
[目的]:  1.观察DS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miR-21的表达情况、JNK/AP-1通路的激活情况及黄芩汤的干预作用。  2.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JNK/AP-1信号通路对miR
强心苷在临床治疗充血性心衰已有百年历史,其治疗机制一直认为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使细胞内Na+浓度([Na+]i)增加,在通过Na+/Ca2+交换升高细胞内钙([Ca2+]i),进
本文以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以水溶性氮酮(Azone)为促渗剂,以聚丙烯薄膜为背衬层材料和驻极体材料,结合物理和药剂学的方法制备含和不含化学促渗剂的不同表面电位的负极性驻极
为了倡导绿色出行、文明交通、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展示广大未成年人良好的精神风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六家单位于2010年6至10月共同举办了 In orde
为配合川郁金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研究(GAP)的研究,该文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郁金的本草考证、资源分布、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概括,认为郁金具有较大的开发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