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得苦,教師教得苦,校长管得苦,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却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这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作业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下面对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与大家共勉。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课前教学环节的研究性预设,这是进行“有效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每位教师走上讲台之前,第一要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及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第二是分析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具体章节的要求,第三是设计出课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探究目标、任务,第四是研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设计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技术,第五是分析教学探究的重点、难点等等。实际上,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
从教学实际看,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主要也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设想如何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尽管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这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因此,有效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应研究分析学生特点,设计运用相应的环节,去实现知识与能力向学生主体转化。对课堂出现问题,一个或数个易变因素进行预设,教师对课前环节的设计是一种自我探求、自我要求、自我追求、自我诉求的过程。对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形成教学理性,提升教学境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的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关键还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准备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
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有四种: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另外,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會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教师的“追问”“补充”和“赏识”是必要的。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喜欢经常使用一些几乎“无效”的“补充”或所谓的“赏识”:“好极了”或者“哇喔”。真正有效的补充和“赏识”至少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不要使用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反应,你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有效的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效益的课外延续,作业布置应体现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而传统的做法是不顾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全班做一样的作业,结果导致课堂作业收不齐或抄袭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在设计学生的课堂练习时,做到内容上分层次,要求上有差异。并且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随时调整练习的要求。一类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意班级中的学困生,内容以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题为主;二类题面向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题目的设计力求有一定的难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类题面向班级中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内容在二类题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超前学习。不同层次作业题的选择、批改、记录等有关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分析,工作量非常大,但分层作业的有效性是明显的、无可置疑的。
四、有效的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身什么样是有效的。(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即目标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调整。(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或教学过程某个环节是否有效。(3)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即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有没有得到发挥、提升和发挥的程度如何。(4)对教师自身的反思,即教师有没有通过这堂课获得对教学的新体验,只有课后进行反思才能有助于提高持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极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教学时不能只跟感觉走,也不能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提高效益,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使课堂成为有效课堂可以说是教师研究有效课堂的永恒主题,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关注多积累、多总结,使教师自己不断进步达到“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只要能抓住以上主要因素,强化有效意识,那么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效益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课前教学环节的研究性预设,这是进行“有效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每位教师走上讲台之前,第一要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及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第二是分析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具体章节的要求,第三是设计出课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探究目标、任务,第四是研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设计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技术,第五是分析教学探究的重点、难点等等。实际上,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
从教学实际看,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主要也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设想如何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尽管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这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因此,有效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应研究分析学生特点,设计运用相应的环节,去实现知识与能力向学生主体转化。对课堂出现问题,一个或数个易变因素进行预设,教师对课前环节的设计是一种自我探求、自我要求、自我追求、自我诉求的过程。对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形成教学理性,提升教学境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的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关键还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准备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
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有四种: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另外,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會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教师的“追问”“补充”和“赏识”是必要的。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喜欢经常使用一些几乎“无效”的“补充”或所谓的“赏识”:“好极了”或者“哇喔”。真正有效的补充和“赏识”至少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不要使用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反应,你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有效的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效益的课外延续,作业布置应体现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而传统的做法是不顾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全班做一样的作业,结果导致课堂作业收不齐或抄袭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在设计学生的课堂练习时,做到内容上分层次,要求上有差异。并且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随时调整练习的要求。一类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意班级中的学困生,内容以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题为主;二类题面向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题目的设计力求有一定的难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类题面向班级中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内容在二类题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超前学习。不同层次作业题的选择、批改、记录等有关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分析,工作量非常大,但分层作业的有效性是明显的、无可置疑的。
四、有效的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身什么样是有效的。(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即目标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调整。(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或教学过程某个环节是否有效。(3)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即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有没有得到发挥、提升和发挥的程度如何。(4)对教师自身的反思,即教师有没有通过这堂课获得对教学的新体验,只有课后进行反思才能有助于提高持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极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教学时不能只跟感觉走,也不能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提高效益,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使课堂成为有效课堂可以说是教师研究有效课堂的永恒主题,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关注多积累、多总结,使教师自己不断进步达到“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只要能抓住以上主要因素,强化有效意识,那么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效益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