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 中学语文;开放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尤其必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教学的意义,挖掘开放性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开放式教学的要求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单元整体教学,注重课内外结合,实现大语文教学,因而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它要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单元知识要点。
(2)教师在整体导读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各种文体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具体、清楚,便于总结规律,进行迁移。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
(4)教师要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和与课文有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书籍介绍、有关评论等。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对单元的各篇课文要充分预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二、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1)开放教学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没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就很难从封闭的框框中跳出来,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进一步树立质量观、价值观和教学观至关重要。在质量观上,不能单以传播语文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还要把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价值观上,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应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观上,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主导作用,而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开放教学资源,吸取有用的教育信息。新教材从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引入教学内容,把语文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丰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加深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崇高美。把生活和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参加采访、调查等各种活动,然后对一些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现象等发表见解,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言文知识研读历史课上的史料,锻炼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教学资源的开放,使学生吸取更广的有用的教育信息,进一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边缘性和纽带作用。
(3)开放教学内容和目标,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的丰富人文内涵,要求教师广泛开发各种资源,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新课标阐述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性。因此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有整体最佳目标,又要有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多个目标,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
(4)开放教学环境,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新课标摒弃了过去依靠外在纪律条例、分数和教师的优势地位来管理学生的教学环境,倡导开放式教学,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可以自由大胆的想象、提问、讨论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创新,使学生主动地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师,一改过去拘谨的、严肃的、沉闷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舒展的空间。
(5)开放教学结构,促进语文能力提高。由于语文课目标要求的多重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结构也是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多层次、多信息、多因果关系、多路反馈的特点去寻求开放性结构的最优化设计,语文课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广阔的阅读面,才能有更高的写作水平,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又制约着阅读。这种链条关系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及时得到反馈,找到最佳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6)开放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优化。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列入了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中,相当于把我们过去认为的教学手段,提到了教学目的的地位。这必然给新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再是老师预先设定的方法,而必须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也必须是开放性的,新课标强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中自觉地、不间断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切实从课堂的实际需要出发,变传统性课型为应用性、活动性、随机性课型,给学生创设实践场所,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7)开放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一个权利的主体,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还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于此,应开放教学策略。以往那种“你听我讲”的僵化教学策略是行不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学会因势利导和按需帮助。教师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想当然地进行讲解,而要看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只有在学生努力思考都想不明白,努力去试却想不通的时候,教师才能提供相应的帮助,或讲解、或点拨、或组织研究、或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学生需要什么帮助,教师就提供什么帮助,总之,开放的教学策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之,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关键词: 中学语文;开放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尤其必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教学的意义,挖掘开放性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开放式教学的要求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单元整体教学,注重课内外结合,实现大语文教学,因而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它要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单元知识要点。
(2)教师在整体导读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各种文体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具体、清楚,便于总结规律,进行迁移。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
(4)教师要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和与课文有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书籍介绍、有关评论等。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对单元的各篇课文要充分预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二、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1)开放教学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没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就很难从封闭的框框中跳出来,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进一步树立质量观、价值观和教学观至关重要。在质量观上,不能单以传播语文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还要把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价值观上,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应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观上,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主导作用,而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开放教学资源,吸取有用的教育信息。新教材从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引入教学内容,把语文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丰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加深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崇高美。把生活和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参加采访、调查等各种活动,然后对一些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现象等发表见解,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言文知识研读历史课上的史料,锻炼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教学资源的开放,使学生吸取更广的有用的教育信息,进一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边缘性和纽带作用。
(3)开放教学内容和目标,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的丰富人文内涵,要求教师广泛开发各种资源,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新课标阐述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性。因此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有整体最佳目标,又要有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多个目标,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
(4)开放教学环境,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新课标摒弃了过去依靠外在纪律条例、分数和教师的优势地位来管理学生的教学环境,倡导开放式教学,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可以自由大胆的想象、提问、讨论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创新,使学生主动地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师,一改过去拘谨的、严肃的、沉闷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舒展的空间。
(5)开放教学结构,促进语文能力提高。由于语文课目标要求的多重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结构也是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多层次、多信息、多因果关系、多路反馈的特点去寻求开放性结构的最优化设计,语文课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广阔的阅读面,才能有更高的写作水平,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又制约着阅读。这种链条关系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及时得到反馈,找到最佳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6)开放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优化。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列入了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中,相当于把我们过去认为的教学手段,提到了教学目的的地位。这必然给新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再是老师预先设定的方法,而必须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也必须是开放性的,新课标强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中自觉地、不间断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切实从课堂的实际需要出发,变传统性课型为应用性、活动性、随机性课型,给学生创设实践场所,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7)开放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一个权利的主体,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还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于此,应开放教学策略。以往那种“你听我讲”的僵化教学策略是行不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学会因势利导和按需帮助。教师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想当然地进行讲解,而要看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只有在学生努力思考都想不明白,努力去试却想不通的时候,教师才能提供相应的帮助,或讲解、或点拨、或组织研究、或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学生需要什么帮助,教师就提供什么帮助,总之,开放的教学策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之,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