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心理的培养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f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类属于认识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又会相互作用。教学艺术正是两大心理活动促进协调的关键。所以说,教学艺术不仅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情感心理的教育。目前,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的教学,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有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心理教育谈两点体会。
  一、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气氛综合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等等。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坚持教学的民主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保持教师祥和的人情味,和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关系。心中要有学生,就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光、大方的姿态、温和的语气、饱满的情绪去感化、熏陶学生,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活力。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在这种气氛中学生能作出自己的选择,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创造性。”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有赖于教师对待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
  首先,作为教师不能心存偏见,不能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尤其是要善待差生,增加感情投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当他们取得哪怕是一点儿进步,也应立即给予肯定,提高其自信心。若对差生的指教措辞不慎,极易导致他们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偏向,“隐其学而疾其师”。
  其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初中生自我意识、自尊心日益加强。一般来说,初一学生课堂答问热烈,只要教师准予发言,就感到兴奋不已。初二学生能主动答问的,多数是成绩好的学生,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对他们自觉答问能产生动力。至于初三学生则不随随便便发表不成熟意见,答问态度慎重,许多问题都得老师指名或用眼睛暗示才有人作答,如发现答错自觉不好意思,尤其是女生。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自尊心能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保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眼光,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学生学习兴趣会自然萌发。
  二、用朗读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教”和“导”是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的关键因素。要让学生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首先要对祖国文化充满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情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必须率先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并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加上自己生活经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把作者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只有自己对作品真正动心、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展示课堂的魅力,带领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让学生通过老师对作品情感的演绎来体味作者的感情,这样可以使学生耳濡目染,深受熏陶,产生共鸣,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而语文教师有表情的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情感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藏在作品之中的。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再创作,把课文中最美的地方突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觉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情制宜”,需昂奋时昂奋,当低沉时低沉,做到时有拔地急时之动,时有寒塘映月之静。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温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一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巣|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婉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草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从朱自清的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教师在朗读的同时,还需注意表情、目光、手势、身姿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非语言手段可以增强感情表达的形象性,使语言更富感染力,同时还能促成激情的爆发。当然过分夸张的、不恰当的动作,也会令人反感,起到相反的效果。教学,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促进学习。尤其在语文教学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适宜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语文教师富有经验的情感心理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其他文献
一、“全进全出”。现代肉鸡生产几乎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所谓“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栋鸡舍在同一时间里只饲养同一日龄的鸡,又在同一天出栏。这种饲养制度简单
初中英语教学是初中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基础储备。在对传统英语教学的认真分析研究中,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都需要进行优化。    一、注重层次性,优化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
教学方法反映的是教育者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长期以来,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注意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受追求中考升学率的影响,在教学中应试的烙印还非常明显,老师讲学生听,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机械的做大量练习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在被动的接受。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不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相反的还会压抑和扼杀学生的与生俱
当前乳制品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相对平稳,乳制品行业在整体状态、产业格局等方面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改变,行业发展进人了—个新阶段,这是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的重要保证。尚普咨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