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之亡的启示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国国君智宣子有两个儿子,长子智伯,次子智宵。智伯身魅鬓美,惯射驭,懂艺术,能言善辩,刚毅果敢,智宣子因此欲立他为储君。族人智果反对,说:智伯虽有以上过人之处,但却缺乏仁德之心。他能以过人之处驱驭臣民,却不能以仁爱之心待他们,谁能接受得了?那样智氏必有灭宗之危。可是,智宣子拒绝了他的劝告。为避祸,智果到太史那里申请另立一族,改姓辅。
  不出辅果所料,智宣子去世后智伯当政,他德行方面的缺陷很快暴露了出来,待臣属十分骄横。一次宴饮,他竟不顾礼节,戏弄大夫韩康子,令韩康子十分难堪,由此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进而,他又仗恃武力和权势,接二连三地向韩康子和国内的另外两个大夫魏桓子、赵襄子提出领土要求。韩魏两家掂量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智伯抗衡,同时亦为诱使他进一步犯错误,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先后割出“万家之邑”给他。可是,赵襄子却未买智伯的账。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魏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危急中赵襄子秘密联络韩、魏,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共同的处境,危险的前途,使三家团结到了一起,他们里应外合,水淹智军,智伯在混乱中丧命。之后,“三家分智氏之田,尽灭智氏之族”。唯有辅果一脉得存。
  分析智伯之亡,司马光感慨良多。他叹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他认为,才德兼备是圣人,才德皆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则是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愚人好坏事都做不成,而“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为害最烈。那么,为什么小人反容易被“取”呢?司马光分析说:“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才有余而德不足”是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敗子”的共同特征。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的,人为本,德为先。作为领导干部应该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之,为官者虽有才干,但人格低下,道德败坏,图名贪利,腐化堕落,到头来就会祸国殃民,为世人所不齿。因此,对领导干部来说,最忌讳的是双重人格,表里不一,阳奉阴违,人前人后,两副嘴脸,台上台下,两张面孔,对上对下,两种情况。
  古人云:“授以德,则国安。”强调把管理国家的权力、执掌国家法律的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天下才会安宁;反之,如果哪个地方哪个单位掌权的是一些不讲德行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那么,即使有好法律,也会被践踏,那个地方一定会怨声载道,一片混乱。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谈不上。因此,选人用人一定要坚持以德定位、以德取位、德位一致、德才兼备,绝不能让道德败坏者钻空子。
  (责编/彭澜)
其他文献
从古到今,清正廉洁的为官者一直受到老百姓的爱戴,而贪污腐败者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贬斥。现将古代一些清官的美称和贪官的绰号实录如下,供读者备忘。  清官的美称  “强项令”董宣:董宣,字少平,是历史上著名廉吏。项是颈的后部,强项指脖子硬,不肯低头屈服。东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臣仗势杀人,公主藏之,董宣捉得贼子,要查办公主,光武帝说情,令董宣向公主道歉,董宣撞柱,头见血,不屈。光武帝称其为“强项令”,
“有比英格兰  更加古老文明的一個地方,  有比美利坚  更生气勃勃的一个国家,  有勇敢无畏的  四万万五千万人啊,  他们都热爱并追随着  伟大的慈禧皇太后……”  这是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的一个镜头:1900年夏,“庚子事变”导致了八国联军入侵。辜鸿铭作为两湖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这三大总督的特使,受张之洞派遣,与各国领事谈判“东南互保”事宜。在与英国领事谈判时,他就
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此论一经提出,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热议,人心因之大振。其实,“老虎”“苍蝇”之谓是一种形象语言,如果套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老虎”即“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提出,干部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他说,我刚当干部时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  关于“当官”和“发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论述。早在当年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他就告诫官员:“不要看到经商发财而感到怅然若失……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抓落实。他指出,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要“狠抓落实、善抓落实”,“关键在于落实”。那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  提高政策领悟力。政策领悟力是抓落实的前提。政策领悟程度直接关系执行政策的落实效果。不折不扣地抓好党的政策落实,学好上级精神是前提。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一把手”,要加强对政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紧跟时代步伐,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