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rkangg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记录起效时间、转复窦率和维持窦率,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31.81±7.03) mm,明显低于治疗前(40.23±7.32) mm(t =14.706,P<0.05);对照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36.88±7.61)mm,明显低于治疗前(40.19±7.45)mm(t=13.625,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t=18.238,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转复窦率和维持窦率明显优于对照组(t=6.14,x2=7.38、7.15,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x2=9.3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x2=8.35,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能显著缩短左心房内径,减少房颤的复发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影响进展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163例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35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有详细临床资料记录,且均在发病后第30天和第90天进行临床随访,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住院后最重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第30天和第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SAP)相关性肾损害(AKI)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54例SAP并发AKI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CRRT(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行机械通气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x2=4.464,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目的 分析癌胚抗原(CEA)、癌相关糖类抗原19-9 (CA19-9)、CA72-4在不同病理分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方法 93例胃癌患者按病理类型及TNM分期进行分组,测定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中分化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低分化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显著高于中分化组(P<0.05);高分化组、中分化
目的 观察乙哌立松联合普罗喹宗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285例紧张性头痛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95例患者单纯使用乙哌立松治疗,B组95例患者单纯采用普罗喹宗治疗,C组95例患者联合使用乙哌立松和普罗喹宗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头痛发作的频率、发作平均时间,并对患者进行VAS评分,从而评价患者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 C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
目的 探讨小儿肠道手术后肠道细菌移位(BT)及肠道屏障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61例接受肠道手术的儿童进行手术前后血浆D-乳酸、内毒素(LPS)水平的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中细菌DNA判断是否存在BT.结果 61例患儿手术前经细菌培养后提示均无细菌生长,再次检测发现有3例患儿血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大肠杆菌感染,血培养阳性率为4.91% (3/61
目的 分析加替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药物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研究数据.方法 收集76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分类、联合用药情况、处理方法与转归,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结果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主要在给药后的1d内发生,占90.79%.76例不良反应患者共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83例次,构成比最大的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34例次,占40.96%;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