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优效传情重能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lh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观摩了第九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之后,对孙东梅老师执教的“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片段进行赏析反思。
  关键词:电磁感应;优质;优效;传情;重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7(S)-0073-3
  
  2010年11月,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重庆市育才中学如期举行。笔者有幸观摩了比赛的全过程。全国各路教学能手精心准备,各施其计、各用其谋,教学设计别具匠心、教学过程条分缕析,给在座的教师们奉献了一场饕餮盛宴。其中,笔者对北京市昌平区前锋中学孙东梅老师执教的“电磁感应现象”感触颇多。(注:孙老师获得了此次大赛一等奖,得到了教师们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此笔者就其中几个教学片段,对其进行赏析和反思。
  片段一:引课小实验
  上课伊始,孙老师设计了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小实验,她将一个带有灯泡的闭合小线圈缓慢地放入另一个插有铁芯的大线圈中,大线圈未接通电源,学生观察小灯泡,发现小灯泡未亮。紧接着,孙老师接通电源,小线圈再次放入,灯泡亮了。这说明闭合回路中产生了电流。然后孙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那两组实验中为什么在第二次实验时产生了电流,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感触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形式多样,或直接引入、或问题引入、或复习引入、或实验引入、或资料引入、或文娱引入等等。就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实验科学这一特性而言,由实验引入新课被绝大多数教师采用,这既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得到了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引入常规、呆板,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小灯泡额定电压过小,第二次实验时小灯泡烧坏了,孙老师马上机智地换上备用的一个带有灯泡的小线圈,可见其课前准备之充分,反应之迅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片段二:传情的历史回顾
  孙老师介绍说:“电磁感应现象是有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而发现的,因此法拉第也被称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十九世纪初,欧洲的科学技术发现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在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现了伏打电堆,这一发现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电流。随后,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又发现了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特别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发现使人们很自然想到: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反过来,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一时间,很多科学家都投身到磁生电的研究中。像法国科学家安培认为电流是在稳定磁场中产生的,所以他认为将一恒定的磁场放在闭合线圈的附近,线圈中就可以产生电流。结果他的实验失败了。法拉第在早期研究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把导线绕在永磁体上,认为这样能产生电流,结果他没有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法拉第还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根导线平行放置,一条导线与电池组相连,另一条导线与灵敏电流计相连构成闭合回路,试图用恒定电流产生的磁场在附近的闭合回路中产生电流,同样他也没有观察到指针任何的偏转。”然后孙老师引导学生在前人(安培和法拉第)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去探究磁生电的秘密。
  在课堂结尾时,孙老师还介绍了法拉第的生平,早年生活的贫困并没能阻挡他对科学的热情。“他躺在了黑暗之中,却带给了人们光明”。
  感触二:物理教学的过程要注意物理学史的传承。物理学史既是科学史,也是哲学史,还是美学史。培根说过“学史可以明智”,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认识史,它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揭示了物理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同时他们也能认识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挥汗洒泪,过程之艰辛,时间之久远,正如孙老师总结的一样,通过本节课,“看到了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片段三:重能的实验探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新课引入到历史回顾,从方法改进到结论得出,孙老师以及同学们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其中,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勇敢探究、大胆展示。
  感触三: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孙老师以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前人实验进行改进(随机鼓励了三位同学提出改进策略)潜移默化地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分组探究实验(共三组,一组研究磁铁插入螺线管、一组研究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另一组移动滑动变阻器改变磁场)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一直站在课改前沿的孙老师通过这些有形有实的实验探究将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效落实,告诉笔者怎样才能不将探究落于形式,怎样才能在新课改中去实施和落实。
  反思一:优质、优效的课堂呼唤专业化的教师
  从这一节优质课,笔者能清晰地感觉到孙老师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站得很高,看得也很远。她语言流畅、优美、精炼;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充满智慧;教学理念先进、闪现着新课改的光芒;教学过程旁征博引,或说史,或明德;教学语言处处以学生为本,或激励、或表扬、或指正,脸上始终洋溢着慈爱的笑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笔者深深体会到,在新课改中,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一位专业化的教师,一位站在课改前沿的教师,要具有专业的素质、专业的知识及专业的技能和情意。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也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社会赋予教师更多责任和权利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笔者认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以制度优化为前提,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外教研为基点,以校园文化为内需。完善和健全制度,包括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考核和评价制度。课堂教学引入过程评价,备课充分,过程清晰,反思及时。课外教研要走出去、引进来,争取课题,研究校本课程资源。积极构建校园文化,讲奉献、重师德。
  反思二:优质、优效的课堂彰显美的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
  物理教学活动不是单向的抽象思维活动,而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不仅仅是知识方法的交流,也是心灵与情感的沟通,因此,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来说,都应体现真、善、美。本节课孙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将教学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教学内容来看,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法拉第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这体现了物理学的对称美。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体现了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从教学过程来看,孙老师语言简洁优美,一节课娓娓道来,如品香茗,回味悠长;教态朴素自然,得体大方,师生如朋友般相处,相亲相敬;实验设计别具匠心,设问充满智慧,课堂总结简洁得当。
  反思三:优质、优效的课堂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实验探究贯穿了孙老师这节课的始终。关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完成和适应探究,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和调查。从本节课来看,学生的能力远比新课程改革刚实施时有较大的进步,他们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
  笔者通过这节课,再次感受到新课程改革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活动和实践能力,平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在过程与方法上,应该在教学中逐渐转变学生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看重结果为注重过程--探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多样化的培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方法(如网上浏览、图书馆查询、社会实践等)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并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整节课的闪光点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述。其实,孙老师能做到的青年教师未必就不能做到,我们要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自己,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在不断修正中完善自己。
  (栏目编辑张正严)
其他文献
摘要:微课已经成了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利工具。文章借助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中。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为例,根据校本培训需求目标,从培训环境资源、培训内容、培训过程、效果反馈等几个方面,初步提出了基于微课形式开展的培训模式。对于微课工具在培训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课;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重庆高考理综物理部分试卷的结构较2012年课改前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值由改革前的120分调整为110分,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选择题的个数由8个调整为5个,增加了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模块3-1、3-2、3-5的内容,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两个模块的内容,考试内容多。笔者仔细分析2013和2014年重庆高考命题的共同点,对2015级的二轮复习作出一点建议,
摘要:笔者针对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时策。  关键词:复习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18{S)-0033-2    初中物理教学中,复习课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与新授课相比,大多复习课还停留在“讲练式”,课堂上教师讲得面面俱到,“满堂灌”,或是“精讲多练”
摘 要: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惑,产生了一些疑虑,同时也在积极地反思和研究。本文就如何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对具体课例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感悟生活、自主探究和关注社会三大主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X)-0012-3    新课程一路走来
摘要:本文从《二力平衡》课堂出发,通过一堂模式实践课,来探讨物理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导的巧妙,课堂的互动生成,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引导;互动;主体性;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22-4  市初二物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及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结束后,一学校青年教师回校上汇报课,上的是第九章第一节《
人教版新课标的第八章电与磁中,对地磁场有这样的定义: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磁场。我们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讲解到: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但是,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时,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磁场”这一概念本身就很抽象。另外,学生平时也难以感觉到地磁场。  这个时候,做一个周围存在磁场的地球仪,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地磁场这部分内容了。首先,
摘要:本文结合《电阻定律》的教学案例,从设置“疑”境,“动”境,“议”境,“竞”境和“用”境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电阻定律;优化教学过程;“五”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2(S)-0067-3    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情境的创设,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主
按照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构成,选择理科的学生一般均在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2的学习后,进入选修模块物理3系列的学习。目前大多数学校均在高一下学期期中后不长时间即完成了对物理必修1、2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到对高一学生来说,物理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台阶”,认清“台阶”的成因,做好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的衔接,帮助学生跨过这一“台阶”,对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新课程
摘要:针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一节课的教案,以期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规律;应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31-3    本课题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的内容。笔者在调研中看到,教师仅把它作为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习题课”。物理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往往借助频闪照相捕捉定位、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定位或光电门定位计时等实验来研究,利用到“Δs=aT2”、“s—t图像”或“s-t图像”等位移方面的规律来定量探究。由于应用频闪照相和打点计时器研究,计时精度不高,误差较大。应用光电门研究,高一学生对“s-t图像为抛物线”过渡到“s-t图像为直线”的数学预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