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资源,是指可运用的影视信息资源.我们教育人士口中的影视资源泛指教育教学中可运用的影视信息资源,有直接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之分.所谓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专门为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如物理中的水的沸腾和电线的连接动画等,可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很强的教育教学针对性.
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无论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还是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计算机将载有物理知识的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一起传输给学生,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可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对新知识学得快、掌握得快.
美国动作惊险科幻影片“地心抢险”描述的是由于地核引力场消失,对人类产生的重大灾难.影片中出现过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工程师丧生,地心的9000℃高温,导致飞船制作者丧生,而在最紧急关头,是大学物理教授把地心热能转化为电能,使他们获得能量冲出地心.但又由于离开地核失去热能而落到海洋深处,在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关键时刻,又是大学物理教授利用超声波吸引鲸鱼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为搭救队员指示了方位而获救.影片处处环环相扣,层层惊险,却蕴涵着丰富物理知识,我一边看一边在思考,中国的中学生是否喜欢看这类的影片,是否能看懂?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喜欢看这类科学幻想影片,是否能促进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唤起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再加上后期的努力,是否也可以为将来中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起作用呢?
由此产生的想法,激励着我要去做、去实践.
首先,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没有物理方面的资料可以参考,唯一可以参考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物理的整合方面的实践论文.我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的同学都希望对影片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彻底弄懂.观看最多的影片是《哈利波特》、《星际前传》等都是外国影片.
这更坚定了我去探究的决心,并开始准备实施.
1.搜集.利用自己手边的工具,搜罗可以用到的教育资源,在网络中淘我需要的东西,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2.采集.搜集到后根据需要进行采集,需要电脑空间较大,办公室电脑硬盘是80G,内存是512M,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经常死机,一段视频经常反复采集好多次.好在现在市场上,一个500G硬盘也就需要500元左右,自己可以把搜集到的影视资源保存在自己购买的移动硬盘中.
3.审核.一部影片从头播放到尾是不可能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裁剪影片前,观看审核,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一部影片是1~2个小时.
4.剪裁.给自己的计算机中装上剪辑软件,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认为可以做为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的影片,利用软件剪裁下来,可能是一个镜头也可能是一个片段.
5.编辑.把剪裁下来的镜头、声音等资源分类保留,再编辑应用到自己教学的课件中.
6.反馈.收集教学中的反馈意见,争取在下次教学中更有改进,争取教学中的最好效果.
其次,笔者发现,语文教师按新课程标准推荐给中学生的必读丛书《格烈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恰恰是我选择的影片中的一部分,这和语文的学习又取得了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达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再次,影片毕竟是片段,由于课堂时间短暂,不可能全片播放,并且影片总没有书籍描写得细致、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而通过我的宣传,掀起了同学们读书的热潮,学习氛围明显增强.
最后,借中山市第七届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之东风,在学校掀起小制作、小发明热潮,同学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研讨、交流自己的思想、创作理念和创作作品,其中梁浩妍同学制作的《LED水管台灯》,使用的是报废的水管弯头、水龙头、LED灯等,可以调节高度、调节角度,集艺术性、实用性、安全性于一身,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被选为镇代表作品送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参加比赛,并在大赛上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物理是中学学科中跟实际生产和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充分利用身边的影视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最大限度获得物理知识,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观看的影片中,既学到了许多物理知识,又可欣赏到影片的艺术性、还可立正确的人生观.
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无论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还是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计算机将载有物理知识的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一起传输给学生,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可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对新知识学得快、掌握得快.
美国动作惊险科幻影片“地心抢险”描述的是由于地核引力场消失,对人类产生的重大灾难.影片中出现过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工程师丧生,地心的9000℃高温,导致飞船制作者丧生,而在最紧急关头,是大学物理教授把地心热能转化为电能,使他们获得能量冲出地心.但又由于离开地核失去热能而落到海洋深处,在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关键时刻,又是大学物理教授利用超声波吸引鲸鱼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为搭救队员指示了方位而获救.影片处处环环相扣,层层惊险,却蕴涵着丰富物理知识,我一边看一边在思考,中国的中学生是否喜欢看这类的影片,是否能看懂?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喜欢看这类科学幻想影片,是否能促进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唤起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再加上后期的努力,是否也可以为将来中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起作用呢?
由此产生的想法,激励着我要去做、去实践.
首先,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没有物理方面的资料可以参考,唯一可以参考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物理的整合方面的实践论文.我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的同学都希望对影片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彻底弄懂.观看最多的影片是《哈利波特》、《星际前传》等都是外国影片.
这更坚定了我去探究的决心,并开始准备实施.
1.搜集.利用自己手边的工具,搜罗可以用到的教育资源,在网络中淘我需要的东西,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2.采集.搜集到后根据需要进行采集,需要电脑空间较大,办公室电脑硬盘是80G,内存是512M,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经常死机,一段视频经常反复采集好多次.好在现在市场上,一个500G硬盘也就需要500元左右,自己可以把搜集到的影视资源保存在自己购买的移动硬盘中.
3.审核.一部影片从头播放到尾是不可能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裁剪影片前,观看审核,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一部影片是1~2个小时.
4.剪裁.给自己的计算机中装上剪辑软件,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认为可以做为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的影片,利用软件剪裁下来,可能是一个镜头也可能是一个片段.
5.编辑.把剪裁下来的镜头、声音等资源分类保留,再编辑应用到自己教学的课件中.
6.反馈.收集教学中的反馈意见,争取在下次教学中更有改进,争取教学中的最好效果.
其次,笔者发现,语文教师按新课程标准推荐给中学生的必读丛书《格烈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恰恰是我选择的影片中的一部分,这和语文的学习又取得了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达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再次,影片毕竟是片段,由于课堂时间短暂,不可能全片播放,并且影片总没有书籍描写得细致、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而通过我的宣传,掀起了同学们读书的热潮,学习氛围明显增强.
最后,借中山市第七届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之东风,在学校掀起小制作、小发明热潮,同学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研讨、交流自己的思想、创作理念和创作作品,其中梁浩妍同学制作的《LED水管台灯》,使用的是报废的水管弯头、水龙头、LED灯等,可以调节高度、调节角度,集艺术性、实用性、安全性于一身,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被选为镇代表作品送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参加比赛,并在大赛上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物理是中学学科中跟实际生产和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充分利用身边的影视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最大限度获得物理知识,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观看的影片中,既学到了许多物理知识,又可欣赏到影片的艺术性、还可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