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de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高考化学考察的内容越来越灵活、开放,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学生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都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的。
  [关键词]问题意识 化学教学 培养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听懂了,但当他们独立去解决新的问题时,即使遇到的是相似的问题也会感到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的。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谈一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想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还要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恰当的情境来进行激发。学生通常是遇到了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思维就自动打开了。如学习原电池时,笔者先展示一个新鲜的橙子和一个干电池,问:“干电池能发电,橙子能发电嘛?”学生犹豫:“能?不能?”教师演示实验,当学生看到电流计指针偏转时,惊叹道:“为什么会产生电流?电子从哪来?如何反应?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电池?我自己能不能也做个漂亮的电池?是否可用来照明?……”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然就会产生问题并有了想解决问题的想法。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问题敢问
  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些学生有问题但碍于教学环境而不敢问。如在一节《盐类的水解》的公开课上,教师设计了分组实验,目的是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出盐类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只有强酸强碱盐才显中性。结果好多学生测得常温下NaCl溶液的pH约为6。有学生想回答6,但教师强调NaCl是强酸强碱盐,而且教室有好多人听课,学生只好回答7。这样的氛围就让学生怯于提出“NaCl溶液的pH问什么约为6”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就必须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态度要亲切,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怕回答错了被其他同学笑话。另外,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传达给学生的信号是“老师喜欢的是喜欢思考的、好学的学生,而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只要好好表现老师就会喜欢”。这样就为学生敢问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会学生提问题。使学生有问题会问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不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会问,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会逆向思考提出问题;学会对比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等等。例如,在学习碱金属的性质时,问学生“水能灭火,能生火吗”,然后在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上滴几滴水,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的问题就产生了:燃烧的是什么物质,发生了什么反应,为什么水能生火?因此,在教學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发现问题。
  四、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学。使学生有时间提问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有听的份,教师提的问题也多是没有思维容量,几乎是诸如“是不是?对吗?”之类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自己思考会的,教师绝不包办,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遇到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加以适时的点拨、引导。
  如在学习非金属氧化物SO2的性质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SO2气体通人BaCl2溶液中能否产生白色沉淀?已知BaSO3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接着再让学生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们很自信地写出了“SO2 BaCl2 H2O=BaSO3 2HCI”这个化学方程式。这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是错的,而是让他们用手头的H2SO3溶液和BaCl2溶液验证一下他们的结论。当实验现象与他们写的化学方程式原理不一致时,学生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为什么?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被激发出来了。当然,在学生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加以适时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化学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吗?这个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一问,剩下的问题学生就容易解决了。在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验证、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就有了问问题的内在动机,长此以往,就可以慢慢地形成问题意识。
  五、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
  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教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有没有价值,教师都应首先给予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甚至有科学性的错误,也应肯定其提出问题的勇气。接着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一理问题的思路,教会学生从关键点进行提问。如果学生的提问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而被教师忽略了,那么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兴趣就会逐渐丧失。另外,“学贵有疑。”还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敢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勇于质疑。教师偶尔也可以向学生示弱,让学生明白老师也有出错的时候,以增强学生质疑的信心。正确的质疑是产生问题的开始。
  现在的高考化学考察的内容越来越灵活、开放,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学生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教学行为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美术的理解、事物的把握与认知、表现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有必要给予他们及时正确的指导,让他们逐步脱离符号或象征式的儿童画阶段,向他们渗透素描知识,使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顺利渡过转型期。  [关键词]初中美术儿童画转型期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58  到了初中,随着发
[摘 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短板。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该版块没有一个系统的写作框架(指导)。这使得教师的作文教学灵活极性大,随意性极大。因此,一定程度上说,作文教学的实施,由教师的写作能力决定。教师的写作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教师对文本的扎实有效的独立解读,教师亲身历练的写作体验,教师对前沿学术成果的主动汲取。教师的写作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训练水平。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很多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时,教学重点往往在实词的理解,对虚词鉴赏忽略了,实际上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阐述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摘 要]阅读与写作密切相连,相辅相成。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增加知识储备,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30017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
本文详细考察了麦金农所构造的“本币升值的通货紧缩效应”理论模型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检验了该理论机制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长期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伴
[摘要]体育课堂一般不太注重对学生的提问,教者容易对此环节忽视,而实践证明,合理的提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中,提问要有针对性、阶段性、整体性、个体性、趣味性。  [关键词]体育合理提问针对性阶段性整体性个体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84  中学体育课堂中的“提问”是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已教过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