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生信息搜集能力的培養,应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对文字敏感、对数字敏感的良好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立足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从定义上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数学教学活动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阅读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手段,数学课程则强调计算.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问题中所包含的复杂的数学信息、考查方向都需要整理,在搜集文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后续的解题效率.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夯实基础
  在尝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阅读指导工作的重点,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集中表现,借助阅读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整体的阅读指导工作来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阅读问题令人担忧,阅读能力主要在应用题、文字叙述题、证明题等问题中发挥作用,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阅读问题也主要出现在以上板块当中.在阅读环节中,题意理解不清、关键词掌握不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更对其阅读技能的后续提升产生了不良影响.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阅读基础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能力解决数学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使其能够利用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进而获得可用的学习经验.
  以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的不同算式,帮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搜集数学信息.算式的设计可如:①24×16=?②2.4×16=?③2.4×1.6=?在这三个问题中,小数的出现频率并不相同,学生会围绕不同问题的不同形式提出思考问题:当数字中加入了小数点时,整数会变成小数,小数乘法应该如何计算?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依靠数字的逐步缩小,分析有关问题的计算技巧,并对计算过程与计算要求进行梳理.在比对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将数字关系与小数点联系起来,进而完成解题任务.依靠对数字、计算等知识的整理,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解题思路.在学生夯实基础之后,阅读技能才能在后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
  二、重视培养理性思维,抓住重点
  受到文化课程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都在强调感性思维的培养,强调情感、文化等元素在阅读材料中的表现.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经验日趋丰富,他们会对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兴趣,但对于数学课程来说,课程中的理性元素所占有的比重更大.要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遵循数学课程的授课特点,强调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环节的集中表现,以此来提升数学课程的授课质量.教师可增加理性问题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出现频率,借助理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问题.
  以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小数乘法、整数除法两大板块的教学知识开展阅读指导活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小数除法的概念进行分析:小数除法指的是包含小数的除法,还是最终结果为小数的除法?教师帮助学生明晰解题方向与阅读要求.其次,教师通过问题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行检验.教师以问题“60÷5”和“60÷7”为例,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计算,并借助阅读整理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主动对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进行归纳:“60÷7”的计算结果为8.57142…是一个循环小数,且无限循环.小数乘法中有限小数与有限小数之积、有限小数与整数之积必将是有限的.而通过上述计算活动,学生能够获得全新的经验.学生借助阅读对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整数与小数、整数与整数的除法,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有限小数,小数包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小数的计算比整数的计算更为复杂.教师强调学生的理性思维,借助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异同,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时刻紧跟数学核心,服务解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时刻围绕数学教学的核心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的阅读技能为后续的数学解题活动提供服务,借助多元化、开放式的数学解题模式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题,在完成解题任务之后鼓励学生重新阅读题干,深挖数学材料中的文本信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数学理论与数学问题的技巧.教师可围绕解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借助解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优势与价值,形成主动阅读的良好意识.
  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文本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顺解题思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小明想要去小王的家中请教作业,他在脑海中规划路线,要先向东走150 m,再向北走200 m,再向西走50 m到达小王家中,请你结合小明所给的信息绘制路线图.在阅读完题干之后,学生并不能掌握路线图的绘制技巧,教师可结合地图、数轴等材料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对地图、数轴等数学材料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同时分析数学问题.学生结合学习到的“单位长度”“方向”概念对题干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借助文本阅读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绘制路线图.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其分析信息、搜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尝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确定相应的阅读目标,鼓励其通过阅读活动搜集信息、解题互动,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而帮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阅读活动的目的性,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四、开展数学阅读训练,活用文本   能力的增长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通过多元化的文本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数学技能,促使学生在应用文本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从当前的教学活动来看,有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并不会强调文本的使用,其关注点在于学生“读”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分析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当数学问题变换了考查方式时,学生并不能对有关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教师应尝试利用多元化文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不同的数学表达中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
  以分数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分数,并利用文字材料对学生开展阅读练习活动:将分数五分之三平均分为三份,每一份是多少?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解题任务与解题要求进行规划,进而对解题流程进行整理,将文字材料转化为“3/5除以3”,明确这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初步运算.当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加工之后,教师可继续提高阅读难度,强化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将六分之七平分,使每份有七分之一,能够分成多少份?在这一环节中,分子与分母、六与七等数字很容易被学生混淆,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帮助学生掌握题干信息,明确阅读材料的考查方向.教师适当地用文字代替数字,能够更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五、展示多元阅读材料,锻炼技能
  并非所有数学问题都能借助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多元化阅读文本材料与开放性试题在阅读环节的应用,以全新的阅读指导模式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在阅读指导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图片、表格等材料训练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帮助学生在处理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水平.
  以“统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并整理数学问题.在给出图表及相关数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方法自由选择.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顺序排列、计算平均值、比较最大值与最小值等方式对有关数据进行自由加工,并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总结出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概念.教师可围绕与统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统计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數是什么?当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时,位于数列中间位置的数又是什么?学生重新阅读图片材料,借助对图片材料的分析掌握数学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活动不是仅能围绕文本材料开展,多元化信息材料、图示材料也能够在数学阅读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教师应尝试围绕有关文本材料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指导活动,强调图片、表格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空间.
  总之,阅读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的综合发展,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授课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师必须强调阅读材料的多元化、阅读方法的多元化,重新规划阅读教学模式,改变阅读教学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提取文本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进而发起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指导活动.
  【参考文献】
  [1]胡继莲.浅议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才智,2020(21):106-107.
  [2]胡继莲.浅议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0(11):52-54.
  [3]张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6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三大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数学思想为主线,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进行主题教学设计,并注重教学要素分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构建逻辑连贯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距离;核心素养;数学思想;主题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确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六大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学生创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六大核心要素中的数学建模教学进行分析讨论,以教材“货船进出港时间问题”一课的三角函数模型为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并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  【关键词】数学建模素养;教学案例;三角函数模型  数学建模活动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
【摘要】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方式问题何在?实际操作中的合作学习存在什么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问题分析、系统设计和具体的实验研究.本文就依自己半年来研究中的切身体验,阐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感悟和经验得失,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课程改革;合作学习;实验研究  本人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结合本校的学生实际,半年来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
【摘要】数学是初中教学阶段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科目之一,教师和学生在该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当前在教育部新的课程教学标准的指引下,很多学校把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工作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对于数学科目而言,核心素养的建立和提升关键在于数学思想的植入与融合.基于这个前提,本文对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数学教学设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思想;核心素养;初中数
【摘要】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此阶段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数学思维的建立都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如何提升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探索一直都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类比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区分类似知识点是高质量数学教学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也正因为此,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类比法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类比法;小学数学
【案例背景】  笔者于近日参加余姚市优质课比赛,抽到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这一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可要上好也不容易.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快速教学相关概念后就进行变式训练或题型归类训练,甚至下半节课可以加大训练难度.新课程的改革不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在课堂上让
【摘要】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是建立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当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自己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以及所具备的数学经验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进而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获得提升,以此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基于此,本篇文章将针对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开放的数学教学的作用价值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渗透数学文化的命题能充分发挥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本文从2019年的高考真題入手,以数学美、数学史、数学家三个角度剖析蕴含数学文化的高考真题,并提出数学文化渗透教学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考真题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文化对数学的体现至关重要[1].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近些年,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抓住对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要素——思维品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学会思维是数学学科所应关注的核心素养.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本文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直观表象,发展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和创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能让学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在新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还要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因此,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实践时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丰硕学生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