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每天早上睡到10点,下午5点到晚上10点就只会打篮球。”“儿子不听网课,拒绝网上考试,我们吵了好几回了。”同事小丽这几天接连跟我诉苦,说中考迫在眉睫,可孩子的表现让她天天上火、焦虑,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微信群吐槽引发家庭战争
  15岁儿子小王的教育一直由小丽负责,上七年级以前小王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错。七年级时父母要了二胎,小王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八年级时,他经常说父母没有幽默感,也不理解自己,学习成绩开始波动。九年级寒假考试,成绩滑落严重。小丽担心孩子考不上理想高中,曾说过“不好好学习就再也不管他”之类的话。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小王居家学习,第一个月还算认真,按时打卡、听网课,但作业提交不及时。一天,小王在班级微信群里吐槽:“我就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不应该出生。”班主任看到后,担心孩子出现意外,与小丽微信语音沟通了50分钟。
  “群里有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四十多个学生,他们会怎么看待我?我的工作白做了,影响太坏了……”班主任有些生气地说。
  小丽一个劲地向班主任表示歉意,并保证會好好管教儿子。父亲知道后与小王沟通,结果沟通不畅,父子俩又吵了起来。父亲一怒之下摔了儿子的近视眼镜,还打了儿子几下。正值青春期叛逆的小王开始破罐子破摔,直接跟父亲杠上了。从那以后,小王每天上午10点起床,不听直播网课,不提交作业,下午5点到晚上10点就去操场打篮球。小丽去叫他回来上课,儿子的回复却是一串难听的话。
  六条妙招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1.反思粗暴教育,真心向孩子道歉。
  我提醒小丽,小王这是在无声抵抗。接到老师电话后,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而不是采取强硬措施把孩子推向对立面。我说,母亲的情绪就好比是家里的指南针,现在不管父亲心情如何糟糕,母亲首先要学会改变。
  经过商讨,我让小丽以丈夫的口吻编辑了一条短信,让丈夫转发给儿子,内容大致是:“儿子,爸爸昨天打你,摔你眼镜,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这么做都是不对的。爸爸本想向你表示歉意,可是觉得不好意思。其实,爸爸做了之后就后悔了,你是我儿子,在我心目中你一直是一个很自觉、自律且优秀的孩子。现在居家学习,人人都会产生焦虑,爸爸应该理解你的吐槽和发泄。爸爸一直疼爱着你,如果选择与好朋友或妈妈吐槽可能会更好。请原谅爸爸的粗暴,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并让小丽嘱咐丈夫回家不管孩子表现如何,不要发火,更不要随意指责。
  2.关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妈妈的爱。
  所有孩子内心深处对母亲都有着说不出的依赖。小王打篮球回家,不管多晚,让他看看父亲发来的短信。再做一顿好吃的,在儿子吃饭时,不要说任何话。
  小丽告诉我,儿子看到短信后很高兴,夸她做的饭好吃。我提醒小丽进一步跟进,告诉儿子:“这段时间妈妈做得很不好,没有理解你的感受,更没有理解你的辛苦与苦闷,为此我也很自责,后边有问题咱们一起面对,一起解决,妈妈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第二天,班主任告诉小丽,小王还是没上直播网课。我与小丽商量后,让小丽给儿子发短信:“儿子,我其实很希望你早晨起来锻炼身体。当我看到你因锻炼而保持这么好的身材,就心里暗喜,这是做小鲜肉人见人爱的节奏啊!我的儿子阳光,兴趣广泛,当我看到你用心读书时,感觉你以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有志青年,真为你高兴。儿子,起来后记得吃饭,吃了饭才有精神学习。妈妈期待你天天健康快乐。”
  第三天,小王果然早早就起了床,按时上了直播课,也开始提交作业了。
  3.正确处理家校关系,不被他人左右情绪。
  以前每次班主任来电话或者开家长会,小丽回家就训斥甚至惩罚孩子。孩子情绪不稳定,家长愤怒,糟糕的家庭氛围每次都要持续一段时间。
  我提醒小丽,这样的家校共育是狭隘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以前如何,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期待自己能够得到别人尊重。作为家长,不要被他人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被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左右自己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更加焦虑与无助。无论孩子表现得多么不尽如人意,都要尽最大可能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地训斥。孩子需要的是指导与帮助,不是贬低与呵斥。贬低孩子,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呵斥孩子,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4.学做“演员”,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
  育儿路上,家长很多时候要学着做“演员”,隐藏自己的情绪。小丽接到班主任的留言,称小王又没有上网课。小丽眼看又要爆发,我在一旁提醒:控制自己的情绪,回家后先好好跟孩子沟通,了解事实后再教育也不迟。
  小丽回家后,耐心地对小王说:“今天班主任给我留言了,说拍照没看到你,说你没有上网课。我想,怎么可能?最近我儿子自控力挺好的,是不是老师拍照的时候正好没拍到?”
  小王听后解释道:“我上网课了,老师拍照的时候我正好去喝水了。”
  小丽接着说:“我当然相信你,我也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看,一场可以预见的家庭纷争就这样化解于无形。
  5.学会倾听,做孩子忠实的“粉丝”。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家长学会倾听,建立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而信任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保护伞。
  家长尽最大可能认真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表达理解和关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要太絮叨。如果说得太多,很容易让孩子感觉你不信任他,进而引发孩子的逆反。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倾听而不是企图“纠正”。倾听孩子的诉说体现的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尊重。
  6.学会沟通,引导孩子要心平气和。
  青春期的孩子易怒、易冲动,老师要求易高、易刻板,家长易怒、易生气,往往导致沟通不顺畅。作为家长,不要总是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要求孩子,却不愿蹲下来尝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积攒在心里,就像越吹越大的气球一样,很容易炸,这个时候,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把气球慢慢放气一样,压力要慢慢释放。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秘籍是:情绪稳定;用心倾听;描述事实;正面表达;及时肯定;探讨方法;给予建议;放手选择。简单来说,就是家长应该先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做法,等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情绪再让孩子自己谈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孩子说完后,家长说说自己的办法,让孩子自己思考哪种办法更好,再遇到类似事情会如何选择。
  按照我说的方法,小丽与儿子的关系改善了不少。小丽说,儿子后来的情绪一直很稳定,复学前的居家学习,能够按时上网课和提交作业,复学后虽然有时脾气比较火爆,但整体表现积极努力,让她非常欣慰。
  (作者系山东省沂源县河湖中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
其他文献
溺爱是一种过分之爱,既妨碍了孩子试图做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时也会让孩子愈发骄纵跋扈.rn溺爱换来学霸儿子的“万字控诉书”rn有个考入北大的男生,12年春节不归家不说,
期刊
年轻时我曾听过一句老话:“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但是真正做了父亲,看着孩子一天天长高、长大,内心的柔弱和泛滥的父爱真的挡都挡不住.可如果对孩子一味溺爱,我又担心会
期刊
那天小姑子来我家吃饭,可把我女儿乐坏了,我见小家伙凑到小姑子耳边叽里咕噜一阵耳语,不知道背着我说什么悄悄话.rn我把小姑子叫进了厨房,打探她们的秘密.“我说了,你可不能
期刊
一天,我跟女儿手牵手在人行道上等红绿灯的时候,她突然问我:“妈妈,分数是不是不重要,我考试考不好也没关系吧?”rn听到女儿的问话,我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说:“宝贝,分数非常
期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会给孩子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父母离异往往会殃及子女,导致孩子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不良行为,最终使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  我所教的班里有8个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们中有的心理压抑,性格变得孤僻,缺乏自信,遇到挫折容易灰心;有的唯我独尊,自控力差,容易冲动。作为班主任,对这些孩子不但要
期刊
一直被闺蜜引以为豪的儿子,最近却让她苦恼不已。她常常看到上一秒还是天使的儿子,下一秒就变成了恶魔,一点小事就能够点燃怒火:不让看电视,就发脾气扔东西;贪吃零食,不想吃饭,就赌气不开心;在家玩游戏,总要赢才行,输了就撕东西;逛商场时一定要买新玩具,不给买就躺在地上大哭。面对儿子这些任性和不讲理,闺蜜头疼却又无奈。  其实,哭闹、发脾气如同开怀大笑一样,都是孩子的表达方式。孩子摔东西、撕东西、扔东西是
期刊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一直待在家里的我都快要成“宅男”了,于是我和爸爸打算骑车去乒乓球馆打乒乓球.rn由于球馆场地需提前预约,我们约的时间是下午3:00—4:30.爸爸要我借
期刊
经过一年的实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进入常态化制度化,这意味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由我们习惯的周期性活动,转入了未有穷期的征程。如何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康发展、持续深入?理清思路、把握本质是必须的。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在全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持”,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新高度,既是对全市“两学一做”的经验总结,也是“两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听家长们说得最多的话是:“我太忙了,多亏有您陪着孩子。”每次我听到这话,都很想对家长们说:“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哪怕只花15分钟陪孩子玩一会儿。”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15分钟时间还是有的,可是15分钟又能玩什么呢?”其实,只要家长们肯耐心发掘就会发现,适合陪孩子玩的小游戏有很多种,下面我就给家长们介绍五种简单易行、寓教于乐、有创造性的“不插电”小游戏,希望家长们在陪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