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广义》与湖湘地名文化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5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广义》中收录有关湖湘文化的词语中,涉及湖湘地名的就有20余条。其中有详述地名的由来,或是引用湖湘地名来阐释词义。本文以“楚”“衡”为例来进行探讨。
   楚,方书谓之牡荆,俗呼黄荆,其本丛生,故本训云“木丛生者”。古以作杖,扑有罪者,或用榎,或用荆,曰夏楚。楚地多黄荆,故楚始入春秋曰荆,后曰楚,一也。
   楚,我们见到它的第一反应就是“楚”代表“楚国”,在我们认识的世界里,它是历史概念。春秋时期楚国别名為荆州,大致的地理范围是指现在两湖一带,为什么称之为楚国,很少有人能说出其依据。王夫之在《说文广义》中详细地阐述了“夏楚、荆楚”的由来。“楚”本是指一种丛生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叫牡荆,俗称黄荆。长江中下游两岸盛产黄荆,古时候人们用荆或榎作杖,用来扑打有过错或者有罪的人,称之为夏楚。而楚地也因为盛产黄荆,因而楚国在春秋时期又称之为荆州。湖北常自称为荆楚,湖南常自称为湘楚,所以湖湘文化又称之为湘楚文化。
   楚文化也渐渐因楚国和楚人渐渐扬名,而湖南一带在古时候也是源远流长的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文化中的一颗最璀璨的明星——“楚辞”就诞生于此。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楚文化最具说服力的明信片。屈原,今湖北秭归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楚辞”体,他一心想要报效祖国,但是他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被迫害。楚襄王即位后,屈原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怀恨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惊闻噩耗悲痛欲绝,都相继来打捞他的尸体,一无所获。于是,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为了让鱼不吃屈原的尸体,同时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最后成为一种风俗。端午节现在也成为中国一个大节日,在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即使已经没有了悲伤的情绪,这不仅是对屈原的缅怀,更加是对楚文化的一种最好的延续。楚文化借助楚国和历史名人被世界认识,钻研,传承。
   王夫之认为楚国的由来是因为当地盛产牡荆而得名,这是很具说服力的,牡荆现在在湖南湖北一带还是很常见,有的农户人家也还是将之作为薪柴以供炊事,或者将叶做药。同时,王夫之说到用荆作杖,在湖南湖北一带农村出生的人,小时候应该都有过被家长用牡荆作为家法吓唬的经历。并且结合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衡,所以平轻重者,故借为“衡量”“衡鉴”字。斗之平星为玉衡,天文家以南岳上应玉衡,故称衡岳。
   王夫之出生于衡阳,而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是中国五岳名山之一,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衡山之所以又称之为寿岳,王夫之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研究。
   王夫之是湖湘人,对湖湘文化自然是带着浓厚的家乡情结,《说文广义》中收录的与湖湘地域文化相关的字词为研究对象,涉及地名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碑林文化、植被文化,本文仅从地名文化中的“楚”“衡”为例,探究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义,探讨其中所反映的湖湘地名文化。
其他文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呢?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悟文本,一是悟生活。   一、悟文本:教会学生从书本阅读中寻找作文的感悟   悟文本主要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即在阅读中思考。高兴了,愤怒了,心领神会了,豁然开朗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的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感悟的过程就是综合训练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领悟力的过程
期刊
一、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真善美的修养和人格   教育绝非是简单的知识堆积、智育传授,而是人类智慧的启迪,是一种精神成长、见识增长的过程。教育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育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文化面临着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传统的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的挑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条件、对象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所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也要随之变化。教育
期刊
阅读,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为学生打开了连通世界、连通古今之门,是学生丰富学识、拓宽眼界、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也能为学生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范例”。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时应有意识地积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习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借鉴他人故事,丰富自己经历   琼瑶说:没有故事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人生
期刊
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对“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索。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解内容→精读,品析词句(语言表达)→实践,迁移运用”。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体会写作特点、运用内化。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选好读写结合的“点”,使“
期刊
一、“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师立德树人教育基本方法   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立德树人教育基本方法,主要有:   1.革故鼎新法。   革故鼎新法是指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要大胆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或摒弃旧的教育方式,建立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深入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洞悉学生所思所想,创新学生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要想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将写作教学有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写作教学有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读写一体化。教师应当优化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当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课文的行篇布局、情感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说:“语文就是对承载着‘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而低年级的课堂里,与其说是“运用”,不如说是“表达”更为妥帖,而理解与积累,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给生字扩词,让理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贯串着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字运用能力,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下面我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浅谈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旦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不管教师怎么努力,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作
期刊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而高中班主任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对班主任的工作与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现与大家进行探讨学习。   一、班主任要有全面的科学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并且要言传身教   班主任,首先是学生某一科目的任课老师,因此对于该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力、教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并且要
期刊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变(跨)体写作,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体特征,集中梳理“同质”或“异质”题材,鉴赏文本在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章法结构等的异同,赏析玩味语篇的秘妙之处并指向文本解构之后的写作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步韵追和,也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将不入音律的散文改写成入音律的诗和词,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乃至集字成篇,表达自己与作者心灵的契合,以便于诵读歌唱,這是阅读走向逻辑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