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进入学校开始,学生就开始了阅读。可是好多学生都会说:“我都不知道怎样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因为自己在阅读之后都不会对文章产生印象。”那怎样的阅读才有效呢?我给出三点建议。
  一、读标题,猜文意
  通常情况下,要读的文章都是有标题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能都有一种迫不及待要进行阅读的想法,不会去认真读文章标题,甚至有些学生都不看标题直接读课文。文章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灵。那么,看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內涵。可是不少学生会说,我看标题也看不出什么呀!是啊,如果只看而不思考,确实看不出什么。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个有效的经验就是,如果在看了标题之后去猜猜文章会写些什么,那就可以让自己进入一个有效阅读的境界。
  比如说《日月潭》一文,在读的时候我让学生不要翻书,先看标题然后去猜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想想,如果看到‘日月潭’,你会想到什么呢?潭,是不是有水但不太深的池子?潭中哪里来的日月呢?难道是倒影?白天映日,晚上映月?还有没有其他可能了?会不会是潭中有日和月?……”
  有了问题就去解决,于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所写的内容就有了好多猜想,有了这些猜想,他们就有了阅读课文的冲动,有了这种冲动,还怕不会认真阅读课文吗?
  二、读文章,构理解
  根据文章的标题去猜文章的大意,还只是有效阅读的第一步,真正的阅读还是要面向文章本身的。众所周知教师平常在教阅读的时候,都是说要去理解文章的,那怎样才是理解课文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早晨,一只小蚂蚁来到了树林里找吃的,可树林变了样,树上的树叶不见了,满地都是落叶。一阵风儿吹来,小蚂蚁感觉有点冷,周围那么寂静,小伙伴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可能不少学生都感觉这段文章没什么好理解的。那我问学生:“这段文字写的是谁?它出来干吗去?”学生会回答:“这个片段写的是小蚂蚁,它是出来找食物的;这应当是一个秋天或者冬天,因为树上的叶子不见了,叶子都落到地面了。”如果作出这些回答,说明这段文字学生读懂了。
  一些基本问题的提出与回答,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工具。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脚手架一样,踩着它们,就可以爬到文章大厦的任何一个位置。这些问题包括:文章写的是谁(说明的是什么对象)?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一件什么事?……还有一些“躲”在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是需要我们“发掘”的。譬如上面的段落中所写的季节,就没有明确地说是什么季节,而是通过树上的树叶掉了来说明的。
  三、读问题,理脉络
  练习或考试时,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够正确地回答文章后面提出的问题。其实这里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在读文章之前可以先读问题,而且在读完问题之后,未读文章之前,还应当先根据问题去猜想一下文章有可能写的是什么。
  比如说,考试时在某一短文后面看到这样的问题:这篇短文共有
其他文献
与其他版本相比,统编本教材关注课外阅读,注重能力培养,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体系,力图通过单元教学,助力要素落地生根,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低年级教材增设了“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从中凸显读书要素。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单元要素与课文重点,结合语用教学,在活动中助力语文要素及时转化。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借助语用教
先来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我叫钱佳卉,是一名来自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幼儿园大班的美丽小姑娘。不要看我小,我可是跟着爸妈去过不少个国家了呢。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在走走看看的各式体验中,我会更加直接地学习到各种新知识。虽然现在旅行社经常会推出许多游玩行程,可爸爸妈妈觉得只有自由行才能真正让我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我们家的旅行大多都是自由行。爸爸说:“自由行最重要的是出发前的攻略准备要充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了阅读策略单元的设计与编排,这些策略包括预测策略、提问策略以及提高阅读速度等。所谓阅读策略单元就是指在一个单元中把具有相同特点的文本组合在一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文本,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其中,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预测阅读单元,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测策略,提升学生的预测阅读能力呢?  一、立足文本进行预测  三年级上册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都会背诵,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还可以清楚地告诉教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是,现如今学生朗读的方式真的是古人读诗的方式吗?李白的这首诗真的是如此浅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如何使识字课堂不再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结合学生的天性,营造充满乐趣的识字氛围,让快乐充盈识字教学课堂,让轻松识字陪伴学生成长,使识字过程真正成为美好的生活体验、愉悦的文化熏陶。  一、善讲故事,让学生感悟识字之趣  统编教材遵循课标理念,强调“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目的是不加重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低年级学
在准备“一师一课”活动中,我第一次试讲《梅花魂》。围绕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体会爱梅之心—感悟爱梅之因—解读三次落泪,体会思乡爱国之情——拓展延伸。我认为语文的学习要发动全身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模拟、比较朗读、看图说词语、听歌曲体悟情感等环节。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让他们课前搜集了一些有气节人物的事例,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展示,还设计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想象说话练习。  在设计教
淘小弟该打预防针了。出门时,淘小弟害怕打针,不肯上车。  妈妈鼓励淘小弟:“打针是有一点点疼,不过,你勇敢一点,可以跟医生阿姨说,请她轻一点打就会好很多啦!”  一路上,淘小弟都很忐忑不安!  到了医院,进门看到导诊台的护士,淘小弟立刻大声说:“阿姨,轻一点打。”护士阿姨没听清。  在挂号窗口排队,淘小弟又大声说:“阿姨,轻一点打。”收费的阿姨没有抬头。  妈妈带淘小弟来到接种室,淘小弟仍然大声说
语文学科应重视语言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学重点要放在对教材语言的揣摩上,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鉴赏与品析,即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品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句,指导学生进行深度揣摩,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刻的体悟。这些词语和段落是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文章的神韵所在,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或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更丰富的内涵,领悟更美的底蕴,发现更新的学
小学生作文处于仿写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教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一句看似简单的鼓励,能激起学生习作的自信,一阵鼓励的掌声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消除畏惧习作的心理。平时,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的时候,要沙里淘金,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的鼓励,不吝啬赞美之词,赞美他们的成功之处,这样才能激励、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使学生树立习作的信心。  一、超越等级的人性化评定  近
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iPad已经进入了很多家庭。使用iPad进行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意义在于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保护学生习作的原动力,让学生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文字,在语文课的技巧学习辅助和自我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的发展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一、现阶段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们写作文时,常常会扯着嗓子嚷嚷:“作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