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文体学视角下的时评特征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时评风吹遍中国新闻媒体。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新闻媒体对时评的文体特征认识并不是很明确,以至于报章网络的许多时评流于形式、盲目跟风。《南方周末》为此发表了叶匡政的文章《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网络和一些学术期刊上关于时评危机的说法也不绝于耳。那么,时评——这个中国新闻评论的第一文体真的只能是昙花一现吗?时评还有没有扩张力可寻?这些问题的解答很多时候必须要我们对时评的文体特征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检讨我们在时评特征把握上的得与失,以便在时评写作中有文体自觉,并找寻到文体的生命源泉。
  
  普通文体学对文体的界定
  
  “文体(style)”这个词,源于拉丁语的stylus,原义为刻字的刀或写字的铁笔。但对于什么是文体,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的观察视角和不同的研究层面出发对文体有着不同的界定。文体界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文体的多义性和层级性的特点。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关于文体定义问题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一时难以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这也说明,人们对文体风格现象的认识还有待逐步深化,同时也反映出文体风格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科学地考察与把握文体风格的困难程度。
  当然,文体本身的复杂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对它的认识,研究者从普通文体学的角度对文体加以界定,认为它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文体反映作家、作者、发话人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2)文体产生于语言选择之中。一般而言,对某一语言结构使用频率越高,越能有效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3)文体的选择与语域紧密相关,即与情景语境的语场、语式和语旨三大因素有关。①其中,语场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包括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以及话语主题;语式,即话语方式,指语言在情景语境中的作用及语篇的符号组成方式;语旨是在某一情景中谈话参加人员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集合。
  
  时评的文体特征
  
  由于时评在中国新闻媒介出现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时代的变迁和传播工具的变化,媒体实践中的时评本身也是有着变化的。为了便于更清晰地认识时评的特征,本文将运用普通文体学的相关知识,结合不同历史时段人们对时评特点的认知来总结概括时评的基本特质。
  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具有批判性。从科学认识的角度看,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思维活动所共同遵循的相对定型、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方法和程序。思维科学从思维活动的特点上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划为两种思维类型。所谓“发散型思维”,简言之则是一种从一个信息源中导出不同结论的思维方式;所谓“收敛型思维”,则是一种从若干不同信息源中引出一种结论的思维方式。
  文学家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说,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时评创作者的思维方式总体上也是收敛型的,一般表现为第一步集中于对象新闻事件,第二步集中于论点。“语篇中的一切信息构成因素皆服务、服从于论点即主题的需要。”②
  同时,收敛型思维与批判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批判的(Cr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对它进行分析,即明辨或判断某事物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③。这意味着收敛型思维与批判性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业界实践来看,时评从一开始就和批判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后的时评大多都继承了这一批判精神,正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催生了作者创作时评的冲动。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朽木认为,时评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敢于切中时弊,敢于旗帜鲜明地褒美贬丑,扬善惩恶,引领正气。
  语言表达上表现为简洁,要求有高度概括的叙事能力;语言所表达的概念要明确,判断要合理,推理要合乎逻辑规律。早期时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简洁。梁启超对《时报》的时评明确要求:“凡每日出现之事实,以简短隽利之笔评论之。使读者无暇遍阅新闻,已略知梗概。且增事实之趣味,助读者之常识。”④
  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是要追求表达和传播的效率,时评的语言也是要紧紧围绕这样的要求展开,这就要求时评写作要多用直笔,用直笔是实现其客观性,减少歧义,消除模糊性的重要方法。
  多用直笔就要多用确定性的概念,依循概念——判断——推理这样的逻辑方法来建构篇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少华先生曾指出:一篇好的时评,应该对事实作出接近准确的判断;同时,应该有效率地表达这种判断。
  从语篇上看,论题是带有价值判断、能表达立场的陈述句;起首结构方式多采用“旧信息+新信息”的模式;语篇的组织以说话人或作者对事件所采取的评价立场为导向。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件所发表的意见看法,引发评论的新闻事件往往作为话题而被处理为旧信息。而要阐发的议论由于是未知的,所以是以新信息的形式出现的。
  时评中新信息以论题的形式出现。论题是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一般是带有价值判断、能表达立场的陈述句。在论题前常有表示论断的词语,如“论点”、“观点”、“看法”、“认为”、“论证”等。
  时评的一种常见的起首信息结构方式是“旧信息+新信息”。范荣康在他的《新闻评论学》一书中列出六种新闻评论“开门见山”的方法:从新闻由头说开去;先摆情况;先把问题摆出来;先把要批驳的论点摆出来;把结论摆在前头;从经典著作中引出一段话来说开去。除把结论摆在前头之外,其他几种都是从旧信息谈开去。这些对时评这种特别强调传播效率的评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在上文的论述中笔者已经指出,时评语篇不存在判断评价的限制,它所传达的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可以自由地在语篇中出现,因此语篇总是围绕着作者对事件的社会许可度所作评价来谋篇建构的。从主位推进方式(一个句子的话题,或者说是句子叙述的对象)看,主位推进呈链式和平行式混合型,二者结合推进信息不断向纵深发展。
  从语场看,论题广泛,但有明显的时代偏向。时评以评论具体的新闻事件为己任,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新世纪报纸时评涉及的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广泛得多,它们几乎关注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但媒体的议题有着严重的倾向性。据研究者对《新京报》《潇湘晨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的研究,四家报纸的时评版对于“法制建设”、“行政执法和公民权利保护”、“公民观念和行为”、“政府监督”这四大块的绝对关注,占到73.3%;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紧随其后。⑤
  从语旨上看,启蒙的高位态势逐渐向拉近传受双方的平等样式转变;评论参与者群体不断扩大,呈现出公民写作的趋向。语旨指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以及参与者使用语言的目的。
  早期时评的语旨是由媒体向公众传递信息,表明观点与态度。这样交际双方在信息传递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评作者队伍的来源渐渐广泛,意见的表达和观点的交流气氛日渐浓厚。《努力》周报1922年5月14日第二期刊登了由16名学者签名的《我们的政治主张》,文后“附白”:“一切赞成与反对的言论,我们都很欢迎,请寄到努力周报社,或寄给提议的人。”
  新时期时评复兴后,参与主体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扩大,这更使得时评成了一个观点平等交流的平台。《新京报》在其时评版的《开版致读者》中指出:“《新京报》追求舆论平衡,不追求话语霸权,我们非常乐于读者在《来信》里对本报的报道进行评论,对本报的做法提出意见。而《社论批评》栏目则专门恭候读者对本报的社论提出批评和商榷。‘卑之无甚高论’,因此,还将会有一批国内最为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时事评论员在评论版亮相,纵观天下大事,解读大政方略,建议时局,代言民生。”
  美国评论撰稿人在评论写作时都强调,为读者大众服务;为读者、社区和国家提供一个论坛,即一个自由交换观点的市场。中国时评人鄢烈山和童大焕也都认为,时评是“公民写作”,是“个人化的公共写作”,以公民的身份进行书写,而不管他身处的地位和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评已经更多地成了参与者观点交流的实用工具。(注:本文为西安石油大学科技基金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07096)
  
  注 释:
  ①吴显友、沙菽:《普通文体学:回顾与评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
  ②翁玉莲:《语篇功能视域下的新闻评论话语》,《西北大学学报》,2007(1)。
  ③王向清、陈艳阳:《论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5)。
  ④《时报》创刊号,1904年6月12日。
  ⑤郑忠明:《都市报时评现状问题研究》,硕士论文,2006年,中国知网数据库。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
有解题就会有错解出现,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巧妙地利用错解,将会在教学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选准时机,将错就错  解数学题,如果只注重追求正确的解答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觉得平淡,从而产生过分依赖老师的心理,形成惰性思维的习惯.使教学显得呆板,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若选准时机,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解给予充分的暴露,并以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积极性,有时比正解更能发挥教学的积极作
目的:通过复习文献筛选三种常用而不同的造模方法,分别实施后来比较不同造模方法的优缺点。为建立一套比较规范化的、能诱导出典型的、接近临床的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造模
一个稳态的企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和管理结构,需要一个稳态的企业文化结构去支撑。但是,良好的宣传途径是每一个企业彰显企业文化和传播自身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通道。目前,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的逐步增大,石油企业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专业化重组、人员分流等改革的深化,使干部职工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有效教学”就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被验证过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  以下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有效教学”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数学中学会享受快乐  数学来源于现实,学生学习的所有数学内容,包括概念、思想、方法等都来源于现实,因此数学的魅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将这些内容与现实割裂开来,只剩下一堆为应
摘 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改革,给高中数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新变化,本文作者通过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实践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能仅限于简单地传播知识,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更主要
目的:通过观察延经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E2)、白细胞介素6(IL-6)、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变化及对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以期阐明该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
摘 要: 本文作者主要谈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教学手段改革的看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使用多媒体。通过其视听结合、手眼合并的特点向学生提供高清晰度的富于动画效果的彩色图像,用感染力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实现视觉力与听觉力的完美结合,发挥了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本身丰富了教育的手段,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容易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
社会的发展进步,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自然迁移,计生政策和人类生育观念的转变,让农村人口的减少不可逆转,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出现和增多势在必行。我们认识到,在短期内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大面积撤并是不现实的。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角度看,这种小班的教育显然不能与优质教育画等号,不少人认为小班肯定比大班容易办得好,但实际上,没有小班教育理念的自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