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再现性绘画造型的情节性表达,要求画面结构的秩序性。通过矛盾分析确立层级对比,是建构画面结构秩序的基本方法。对画面的结构处理是特定情节意味表现的需要,也是阅读和欣赏作品的需要。
关键词:画面结构 层级对比 情节意味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再现性绘画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符合逻辑的造型情节性的把握,这是唤起人们现实经验共鸣的基本条件。唯有如此,造型才会生动,造型的意义才会明确,也才能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所谓再现。然而,对于一幅绘画作品来说,造型并不能只被简单的理解为对某个人或某个物象形态的刻画。同样,对造型的情节性把握也不能被简单的理解为对某个动态关系或情景氛围的描绘。事实上,无论是对形体的表现还是对造型情节性的把握,都是画面总体语言构成因素的综合结果。只有对画面总体语言因素进行合理的掌控,使之按着某种更为有利于造型目的的秩序呈现,进而,使作品总体上更具美感意味,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造型情节性的传达。因此,对画面总体语言因素的秩序性把握,就成为再现性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而对于画面结构的营造和处理也就是要解决总体语言因素的秩序问题。
一 画面结构与建构画面结构秩序的基本方法
在谈特定情节下的画面结构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画面结构?画面结构对于绘画形式的意义何在?这一结构的建立须遵循怎样的原则?
概括地说,画面结构是绘画形式的内在要求,是绘画语言实现审美表达的基础,是画面秩序的保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绘画形式的存在也必然如此,并且这一规律与构成一般事物的内在规律无二,即矛盾的规律性。研究画面的结构既是研究绘画形式的内在矛盾规律。对于绘画而言,一般事物的内在矛盾等同于构成绘画语言诸因素之间的对比。换句话说,对比即矛盾。绘画艺术正是通过对构成其形式的各语言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调整来实现审美和谐的。所谓画面结构的建立,即是合理的调整和处理画面中的各种对比。对于一般事物,矛盾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对于绘画,对比就是其审美意味产生的前提。因而,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了解和认识绘画形式、建构画面结构秩序的基本方法。
二 画面结构的矛盾分析与层级关系的建立
我们先来回顾一般事物的矛盾规律。首先,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其次,构成事物的矛盾是多方面的,即多个矛盾,这些矛盾有主有次;再次,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那么对于绘画而言,画面则是由各种对比关系构成的;且构成画面的各对比关系也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这些丰富、多样的对比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即有主有次。而每一对对比关系的双方又有主次之分。如:色彩的冷暖对比,冷性质的一方面积大,则对比的结果是这一关系总体上倾向于冷。此外,关于画面结构的矛盾分析也是较为复杂的。通常情况下,一幅绘画作品总是传达着较为明确的形、色彩、手法或技法等的语言信息,要使这些信息在同一幅作品中相互交织、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离不开某种秩序,而这一秩序的建立恰恰需要遵循矛盾的规律性。此外,对于画面而言,构成它的语言元素所形成的诸多对比关系不可能也不应该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总会有主次之分,最主要的对比决定着一幅作品的基本面貌和气质。如何来界定主次对比?对于一幅画面来说,当它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最先被感知的总是画面的物理形态,一般情况下,这一形态是由四个边圈起的矩形平面,而构成画面形式的所有语言的结构关系都将呈现在这一平面上。在某一结构中,对比关系的双方能够占据并分割整个画面,那这一对比关系就有可能是构成画面的最主要关系,也可以称“一级对比”。接下来,在一级对比的双方内部还可能各自存在着进一步的结构关系,便是次要结构,或称二级对比。如此,三级、四级……,依次深入,实现整个画面丰富语言结构的秩序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画面的层级对比关系,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并非如此的机械,所谓的一级对比也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关系,但总会有某一关系的视觉强度胜过其它,所以尽管同样分割了整幅画面,某些关系在地位上仍然是次要的。
三 画面的结构处理是特定情节意味表现的需要
对绘画作品来说,复杂的语言信息之间总是相互交织、关联,彼此制约又彼此协调,并在实现特定情节意味表达的前提下,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某种特别的形式。而这一特别的形式,就有可能是最适合这一特定情节表现的。因此,在作品创作中,需要围绕着欲表达的情节意味来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结构,最终才可能建立起恰当的表现形式。在筛选组织的过程中,可能是形的也可能是色的再或者是抽象的黑、白、灰信息最宜于表现特定的情节意味,一旦确定,便要求其他组织结构关系、对比关系等,服从和服务于由主要信息元素所构成的关系。
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有着典型的尼德兰地域风俗气质,作品的情节意味是尼德兰传统绘画中常有的,即对有条理的、整洁安逸的普通人生活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该作品主要以形、色、黑白三种不同的语言元素建构起整幅画面,其中形的语言结构主要体现在整幅画面中形的疏密节奏变化上。在以形为主的传统再现性绘画中,这一结构无疑是画面的最主要结构。色彩的结构则主要体现在背景大面积的低纯度色彩与主体人与物的高纯度色彩之间以及主体的人和物之间的冷暖色的对比关系上。而整幅画面大的黑白语言结构相对简洁明确,一目了然,基本是沿对角线从左上至右下分割画面,但黑的面积稍大一些,避免了过于均等而可能导致的画面割裂。在这里,维米尔巧妙地对三种语言结构做了进一步的整合——我们看到,对形的结构处理是沿着左下至右上的对角线,由密集、复杂到宽松、舒展依次有节奏的展开。先是桌面上摆放的面包之类的食物、篮子、陶罐以及倒牛奶的双手,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内庞杂的聚集了这些多变的造型,显得拥挤而紧张。继而是站立的人物,尽管人物的形体和衣着造型上也多变化,但显然没有桌面上的形体复杂,所占的面积也要大了许多,因此显得较为宽松舒展。再向上便是宽阔舒展而单纯的背景墙壁,其面积远胜过人物。如此,沿对角线一级一级由紧至松形成一条节奏清晰的动势线,而这条潜在的动势线恰巧与从左上至右下的黑白分界线形成对称,从而实现画面整体上的视觉平稳。
维米尔在对色彩的处理上同样围绕并结合着形的结构,人物背景处大面积的低纯度灰色与主体人和物的小面积的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增加了人与物的视觉强度,凸现了人物平静、从容的动作情节。这与形的结构由紧至松、突出桌面上的紧张正相契合,于是,二者合力共同促成了画面平静、安逸、舒适的情节氛围。再有,除了与主要结构之间进行协调配合外,次要的结构与结构之间同样需要相互结合。事实上,背景处低纯度的灰色与主体人和物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只是完成了画面有关色彩结构的一级对比,在高纯度的区域内,主体的人和物之间还存在着鲜明的冷暖对比,即前面说过的二级对比。尤其是人物衣着的冷暖对比是整幅画面上局部最鲜明、最活跃的色彩对比。而正是这一对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欢快气氛,迎合了尼德兰人对轻松情节的喜爱,同时作为画面的色彩结构因素,低明度的蓝色与高明度的黄色之间的对比正处在左上至右下的对角线上,因此这一对比关系又巧妙地融入到画面黑白的结构中了。最终,三种结构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实现整幅画面结构的秩序性,并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整体情节意味。
我们再来看米勒的作品《晚钟》,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同情和讴歌劳动者的艺术作品,仅就其造型的情节意味而言,也可谓经典。画中描绘了一对农民夫妇在田间劳作时闻钟祈祷的情景——平坦的大地上,逆光的夕阳下,三件简陋的农具,两个肃穆单纯的人物,几乎就是作品全部的造型内容。而就是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得情景,在米勒的笔下却升华出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在被作品感动之余,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米勒对于这件作品的结构处理是那样的理性而精彩。首先,画面以明度对比沿黄金分割线将天地分界,一黑一白,黑强白弱,形成画面的第一级对比关系,大地的沉稳、厚重感很好的奠定了画面总体的庄重氛围。其次,在低明度区域里,肃立的人物又恰好将画面横向三等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人物站立着的朝向做了巧妙的安排,使得女人曲颈低头的动态既传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使得两个直立的造型形态避免了雷同。再次,三件农具的摆放更是体现了米勒驾驭画面结构的高超能力。小筐被放置在两人之间的脚下,丝毫不破坏画面原有的平衡。而最为精彩的结构是对叉子和手推车的处理,一个竖向插在画面左边的地上,而另一个则横向置于画面的右边。一方是线的形态,而另一方是块面的形态。这里,米勒运用了视觉心理的作用,以叉子向下的动势平衡手推车的量感,巧妙的令两个不同性质的形态取得视觉上的平衡,从而达到画面总体造型结构上的平稳。
对于特定情节的表达,不仅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的画面结构来支持,画面恰当的结构也会对特定情节的表达起到促进作用,有时这一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画面的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就会不同,而不同的视觉倾向又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不同的心理反应与人们对特定情节的一般经验要么相近似,要么相背离。前者有利于画面总体上对情节性的传递,而后者则无助于情节性的传递,甚至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对于特定情节的表达,考虑画面的结构关系是使画面总体语言因素共同服务于造型目的的必然要求。
四 画面结构处理是阅读和欣赏作品的需要
艺术作品的结构秩序是阅读和欣赏作品的需要,一个秩序井然的造型语言体系会使欣赏作品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无论作品的视觉信息多么复杂丰富,欣赏者的视线在创作者所建立的合理秩序中自然游走,审美感受的过程顺其自然的依次展开。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作品内容情节的阅读和感动中,而不会有什么别的因素干扰,从而获得尽可能完美的审美体验。
我们来看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是如何在作品《雪中猎人》中巧妙组织,从而为欣赏者预设了视觉审美的线路。作品的画面大致由两部分组成:近景高地上的猎人、猎犬、几株树干和其它景物大致占取画面的左半部分,远景是低处广袤的旷野,其间是尼德兰人特有的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这部分内容大致占取画面的右半部分。另一种结构关系是:高地与低地在画面中从左至右沿对角线近似等分。两层结构中无论哪一层结构看上去似乎都很普通,是那一时期西方绘画最为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然而,进一步的审视,就会发现勃鲁盖尔不仅巧妙地避免了两层结构间的相互争夺,而且还将两者有秩序的融为了一体,使画面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这一巧妙之处正是勃鲁盖尔为画面预设的视觉审美的线路:近景中醒目的几棵树干按透视关系依次由粗变细,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而在接近透视交点处的空中描绘了一只飞鸟,又将人们的视线留住,转而沿着飞鸟俯冲的动势向下落到低处田野中忙碌的人群中。如此,近景与远近,高地与低地在人们的视线中自然而有序的被连接在一起。画面不仅在造型情节上实现了对尼德兰纯朴民风的表现,也由于这样别致的结构处理而使得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格外的舒适。而这种舒适感也恰恰是尼德兰人对生活的追求。可见,匠心、巧妙的结构关系不仅会有利于造型情节的传达,而且能够使作品在内容之外的形式上增添更为丰富的美感意味,最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4] 孙梅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彭永清,男,1970—,河北张家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西画专业教学、美术理论,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关键词:画面结构 层级对比 情节意味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再现性绘画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符合逻辑的造型情节性的把握,这是唤起人们现实经验共鸣的基本条件。唯有如此,造型才会生动,造型的意义才会明确,也才能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所谓再现。然而,对于一幅绘画作品来说,造型并不能只被简单的理解为对某个人或某个物象形态的刻画。同样,对造型的情节性把握也不能被简单的理解为对某个动态关系或情景氛围的描绘。事实上,无论是对形体的表现还是对造型情节性的把握,都是画面总体语言构成因素的综合结果。只有对画面总体语言因素进行合理的掌控,使之按着某种更为有利于造型目的的秩序呈现,进而,使作品总体上更具美感意味,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造型情节性的传达。因此,对画面总体语言因素的秩序性把握,就成为再现性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而对于画面结构的营造和处理也就是要解决总体语言因素的秩序问题。
一 画面结构与建构画面结构秩序的基本方法
在谈特定情节下的画面结构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画面结构?画面结构对于绘画形式的意义何在?这一结构的建立须遵循怎样的原则?
概括地说,画面结构是绘画形式的内在要求,是绘画语言实现审美表达的基础,是画面秩序的保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绘画形式的存在也必然如此,并且这一规律与构成一般事物的内在规律无二,即矛盾的规律性。研究画面的结构既是研究绘画形式的内在矛盾规律。对于绘画而言,一般事物的内在矛盾等同于构成绘画语言诸因素之间的对比。换句话说,对比即矛盾。绘画艺术正是通过对构成其形式的各语言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调整来实现审美和谐的。所谓画面结构的建立,即是合理的调整和处理画面中的各种对比。对于一般事物,矛盾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对于绘画,对比就是其审美意味产生的前提。因而,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了解和认识绘画形式、建构画面结构秩序的基本方法。
二 画面结构的矛盾分析与层级关系的建立
我们先来回顾一般事物的矛盾规律。首先,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其次,构成事物的矛盾是多方面的,即多个矛盾,这些矛盾有主有次;再次,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那么对于绘画而言,画面则是由各种对比关系构成的;且构成画面的各对比关系也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这些丰富、多样的对比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即有主有次。而每一对对比关系的双方又有主次之分。如:色彩的冷暖对比,冷性质的一方面积大,则对比的结果是这一关系总体上倾向于冷。此外,关于画面结构的矛盾分析也是较为复杂的。通常情况下,一幅绘画作品总是传达着较为明确的形、色彩、手法或技法等的语言信息,要使这些信息在同一幅作品中相互交织、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离不开某种秩序,而这一秩序的建立恰恰需要遵循矛盾的规律性。此外,对于画面而言,构成它的语言元素所形成的诸多对比关系不可能也不应该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总会有主次之分,最主要的对比决定着一幅作品的基本面貌和气质。如何来界定主次对比?对于一幅画面来说,当它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最先被感知的总是画面的物理形态,一般情况下,这一形态是由四个边圈起的矩形平面,而构成画面形式的所有语言的结构关系都将呈现在这一平面上。在某一结构中,对比关系的双方能够占据并分割整个画面,那这一对比关系就有可能是构成画面的最主要关系,也可以称“一级对比”。接下来,在一级对比的双方内部还可能各自存在着进一步的结构关系,便是次要结构,或称二级对比。如此,三级、四级……,依次深入,实现整个画面丰富语言结构的秩序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画面的层级对比关系,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并非如此的机械,所谓的一级对比也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关系,但总会有某一关系的视觉强度胜过其它,所以尽管同样分割了整幅画面,某些关系在地位上仍然是次要的。
三 画面的结构处理是特定情节意味表现的需要
对绘画作品来说,复杂的语言信息之间总是相互交织、关联,彼此制约又彼此协调,并在实现特定情节意味表达的前提下,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某种特别的形式。而这一特别的形式,就有可能是最适合这一特定情节表现的。因此,在作品创作中,需要围绕着欲表达的情节意味来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结构,最终才可能建立起恰当的表现形式。在筛选组织的过程中,可能是形的也可能是色的再或者是抽象的黑、白、灰信息最宜于表现特定的情节意味,一旦确定,便要求其他组织结构关系、对比关系等,服从和服务于由主要信息元素所构成的关系。
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有着典型的尼德兰地域风俗气质,作品的情节意味是尼德兰传统绘画中常有的,即对有条理的、整洁安逸的普通人生活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该作品主要以形、色、黑白三种不同的语言元素建构起整幅画面,其中形的语言结构主要体现在整幅画面中形的疏密节奏变化上。在以形为主的传统再现性绘画中,这一结构无疑是画面的最主要结构。色彩的结构则主要体现在背景大面积的低纯度色彩与主体人与物的高纯度色彩之间以及主体的人和物之间的冷暖色的对比关系上。而整幅画面大的黑白语言结构相对简洁明确,一目了然,基本是沿对角线从左上至右下分割画面,但黑的面积稍大一些,避免了过于均等而可能导致的画面割裂。在这里,维米尔巧妙地对三种语言结构做了进一步的整合——我们看到,对形的结构处理是沿着左下至右上的对角线,由密集、复杂到宽松、舒展依次有节奏的展开。先是桌面上摆放的面包之类的食物、篮子、陶罐以及倒牛奶的双手,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内庞杂的聚集了这些多变的造型,显得拥挤而紧张。继而是站立的人物,尽管人物的形体和衣着造型上也多变化,但显然没有桌面上的形体复杂,所占的面积也要大了许多,因此显得较为宽松舒展。再向上便是宽阔舒展而单纯的背景墙壁,其面积远胜过人物。如此,沿对角线一级一级由紧至松形成一条节奏清晰的动势线,而这条潜在的动势线恰巧与从左上至右下的黑白分界线形成对称,从而实现画面整体上的视觉平稳。
维米尔在对色彩的处理上同样围绕并结合着形的结构,人物背景处大面积的低纯度灰色与主体人和物的小面积的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增加了人与物的视觉强度,凸现了人物平静、从容的动作情节。这与形的结构由紧至松、突出桌面上的紧张正相契合,于是,二者合力共同促成了画面平静、安逸、舒适的情节氛围。再有,除了与主要结构之间进行协调配合外,次要的结构与结构之间同样需要相互结合。事实上,背景处低纯度的灰色与主体人和物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只是完成了画面有关色彩结构的一级对比,在高纯度的区域内,主体的人和物之间还存在着鲜明的冷暖对比,即前面说过的二级对比。尤其是人物衣着的冷暖对比是整幅画面上局部最鲜明、最活跃的色彩对比。而正是这一对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欢快气氛,迎合了尼德兰人对轻松情节的喜爱,同时作为画面的色彩结构因素,低明度的蓝色与高明度的黄色之间的对比正处在左上至右下的对角线上,因此这一对比关系又巧妙地融入到画面黑白的结构中了。最终,三种结构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实现整幅画面结构的秩序性,并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整体情节意味。
我们再来看米勒的作品《晚钟》,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同情和讴歌劳动者的艺术作品,仅就其造型的情节意味而言,也可谓经典。画中描绘了一对农民夫妇在田间劳作时闻钟祈祷的情景——平坦的大地上,逆光的夕阳下,三件简陋的农具,两个肃穆单纯的人物,几乎就是作品全部的造型内容。而就是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得情景,在米勒的笔下却升华出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在被作品感动之余,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米勒对于这件作品的结构处理是那样的理性而精彩。首先,画面以明度对比沿黄金分割线将天地分界,一黑一白,黑强白弱,形成画面的第一级对比关系,大地的沉稳、厚重感很好的奠定了画面总体的庄重氛围。其次,在低明度区域里,肃立的人物又恰好将画面横向三等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人物站立着的朝向做了巧妙的安排,使得女人曲颈低头的动态既传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使得两个直立的造型形态避免了雷同。再次,三件农具的摆放更是体现了米勒驾驭画面结构的高超能力。小筐被放置在两人之间的脚下,丝毫不破坏画面原有的平衡。而最为精彩的结构是对叉子和手推车的处理,一个竖向插在画面左边的地上,而另一个则横向置于画面的右边。一方是线的形态,而另一方是块面的形态。这里,米勒运用了视觉心理的作用,以叉子向下的动势平衡手推车的量感,巧妙的令两个不同性质的形态取得视觉上的平衡,从而达到画面总体造型结构上的平稳。
对于特定情节的表达,不仅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的画面结构来支持,画面恰当的结构也会对特定情节的表达起到促进作用,有时这一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画面的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就会不同,而不同的视觉倾向又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不同的心理反应与人们对特定情节的一般经验要么相近似,要么相背离。前者有利于画面总体上对情节性的传递,而后者则无助于情节性的传递,甚至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对于特定情节的表达,考虑画面的结构关系是使画面总体语言因素共同服务于造型目的的必然要求。
四 画面结构处理是阅读和欣赏作品的需要
艺术作品的结构秩序是阅读和欣赏作品的需要,一个秩序井然的造型语言体系会使欣赏作品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无论作品的视觉信息多么复杂丰富,欣赏者的视线在创作者所建立的合理秩序中自然游走,审美感受的过程顺其自然的依次展开。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作品内容情节的阅读和感动中,而不会有什么别的因素干扰,从而获得尽可能完美的审美体验。
我们来看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是如何在作品《雪中猎人》中巧妙组织,从而为欣赏者预设了视觉审美的线路。作品的画面大致由两部分组成:近景高地上的猎人、猎犬、几株树干和其它景物大致占取画面的左半部分,远景是低处广袤的旷野,其间是尼德兰人特有的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这部分内容大致占取画面的右半部分。另一种结构关系是:高地与低地在画面中从左至右沿对角线近似等分。两层结构中无论哪一层结构看上去似乎都很普通,是那一时期西方绘画最为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然而,进一步的审视,就会发现勃鲁盖尔不仅巧妙地避免了两层结构间的相互争夺,而且还将两者有秩序的融为了一体,使画面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这一巧妙之处正是勃鲁盖尔为画面预设的视觉审美的线路:近景中醒目的几棵树干按透视关系依次由粗变细,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而在接近透视交点处的空中描绘了一只飞鸟,又将人们的视线留住,转而沿着飞鸟俯冲的动势向下落到低处田野中忙碌的人群中。如此,近景与远近,高地与低地在人们的视线中自然而有序的被连接在一起。画面不仅在造型情节上实现了对尼德兰纯朴民风的表现,也由于这样别致的结构处理而使得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格外的舒适。而这种舒适感也恰恰是尼德兰人对生活的追求。可见,匠心、巧妙的结构关系不仅会有利于造型情节的传达,而且能够使作品在内容之外的形式上增添更为丰富的美感意味,最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4] 孙梅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彭永清,男,1970—,河北张家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西画专业教学、美术理论,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