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薄老的“长寿秘诀”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ziai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老是我崇敬已久的老一代革命家。我在中央档案馆工作期间,曾经接触过一些牺盟会、决死队的历史档案,看过以后,薄老在我心目中,又增添了一层传奇的色彩。万万没有想到,1993年,在我64岁以后,居然有幸到这位传奇老人的写作班子里工作,一千就干了将近10年。这10年,在薄老的亲切关怀和严格训迪下,我得到的教益是终生难忘的。
  薄老第一次接见写作班子部分同志是在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薄老首先——问了我们的姓名和年龄。当他知道我们都是65岁上下的人,就微笑着说:你们都不到70岁,都是青年。我也不到90岁,也不算是老人,还准备做一些工作,研究一些问题。共产党员,什么时候都要工作,要学习。“坚持工作,坚持学习,坚持思考”,这就是我的“长寿秘诀”。今天请你们来,帮助我做一些工作,思考一些问题,我把这个秘诀传授给你们,你们也一定会长寿的。薄老这番话,使会议因为初次见面产生的拘谨气氛很快就松弛下来。于是,薄老很快把话题转到《七十年奋斗与思考》的写作意图、构想、要求上来,谈话的这部分内容,后来都写进了该书的《前言》里。
  对于薄老讲的“长寿”,最初我主要是从生理年龄来理解,只能有肤浅的认识。以后在薄老领导下工作时间久了,对“秘诀”逐渐有了新的感悟。
  开始工作以前,我原以为有了写作班子,薄老只要动一动口,大量的工作一定是由我们来完成。没曾料到,开始工作以后,从看资料做准备、口述、修改口述记录、拟定写作提纲、写稿到最后定稿,每一项工作薄老都是亲自动手或仔细过问。以耄耋之年,每天上午、下午都坚持长时间伏案工作。向我们口述的时候,也是连续讲上一两个小时毫无倦意,有时护士提醒督促几次,中间才肯稍作休息。特别是每章定稿以前,薄老总要连续几天读稿(他亲自拿着高倍放大镜,真是“伏”在稿上,一字一句地读),每件史实(包括他口述回忆的,和我们根据他的意见查找史料补充的内容),都要让我们汇报有什么史料依据,史料是不是第一手的,稍有疏漏,就要打回去重来。对于议论部分,也是亲自动手反复修改,直到改得满意。甚至文字、标点,他也是举轻若重,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有几次问得我手足无措,汗流浃背。整个工作流程中,这是最难过的一关。经过一番磨练以后,他又常会及时对满意的地方,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肯定和表扬。我曾经看过一份他为准备口述而使用过的史料,使我深受感动。这是一份141页的史料,他在有关的73页中亲笔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各种符号。批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背景、要点所在、史实订正,补充不足,功过评价,抒发感想……等等。其中最长的一条有102个字。有些批注还流露了薄老对事件、人物的深情。这只是他为准备口述而看过的大量材料中的一份。薄老对《七十年奋斗与思考》写作用功之勤,由此也可见一斑,真是做到了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他以惊人的毅力、过人的精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八年写作,确实令人敬佩。”对总书记的这段话,我们这些在薄老身边工作的人自然是感受很深的。从薄老的身上,我们总可以看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不知疲倦地奋发前进。我曾经探索过,这股力量究竟是发自何处呢?后来还是在薄老自己的著作中找到了答案,薄老在《七十年奋斗与思考》的《前言》里写道:“中国革命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代伟人和众多的开国元勋,留给我们的宝贵功业和精神财富,应该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以激励全国人民继续奋发图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永远以自己独有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作为一名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老战士,曾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开辟,感到无比的幸福;今天又为能够参加一段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事业,瞻念祖国现代化的光明前途,感到无限的欣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辉煌彼岸尚未到达,全党仍需持续努力。”作为一名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老战士,“有责任”“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和历史经验所引起的思考”记录下来,传给后世。薄老庄严地把这个任务当作“历史留给他的最后一件大事”。1988年,薄老去看望86岁高龄的徐向前元帅,共同回忆起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徐帅有感而发,吟了两句诗:“江山百战幸犹存,铁窗苦斗庆余生。”薄老也应徐帅的要求,深情续完了后两句:“壮心未与年俱老,补缺拾遗赤子情。”永葆青春的“壮心”,鞠躬尽瘁的“赤子情”,读了这首诗,我开始体会到薄老讲的“长寿”的真谛。
  薄老常讲:“实践的磨炼和理论的素养、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不断地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提高,对一个革命者来说,应该是终生不懈的任务。”他说:“我们正在从事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世界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进步,各种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中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非常必要的。”薄老是这样讲的,这样教导我们的,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薄老晚年的几部力著,就是最好的说明。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耄耋之年的薄老的思想总是焕发着青春的朝气,跟着时代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沿和高处。读了他的许多议论,总会使人感到有现实意义“有新意”。有了“壮心”和“赤子情”,还有焕发着青春的思想。这是我对薄老讲的“长寿”的又进一步的感悟。
  薄老不只一次强调,回忆录要写成绩,也要写错误。写成绩,主要地应该归功于党和人民群众,当然个人也有一份;写错误,着重从个人找原因,总结教训。成绩、经验也好,错误、教训也好,总结出来,对我们和后代,都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薄老的许多对历史的思考,并不是就史论史、怀古忆旧的幽思,而是一位老革命家结合当前的思考而写出的肺腑之言,贯注着极富感染的精神力量,使人读了会受到振奋和启迪。我们整理记录中间,这些话常常会反复在头脑里出现,久驻不去。我曾经记录过薄老的这样一段话:“有些今天看来极其平常的事情,当时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始能学会。”因此,“总结前人的工作时,要避免用今天的‘智慧’来责备前人。‘吃一堑,长一智’,我们的许多智慧都是经过先前的‘吃一堑’才得来的。但是在要求自己的时候,正因其艰难,才更应该增加认识规律的自觉性,以求少走弯路,缩短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经验也好,智慧也好,都是逐渐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之灯塔,总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世代的更替,而愈来愈光芒四射的。”“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人类就是这样愈来愈聪明起来的,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就是这样愈来愈达到新 的更高的阶段的。所以,我们在总结和继承前人(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时,应多一些尊敬之情和虚心学习之意。而我们对于后人,则应多给他们留下一些前驱之绩和启迪之资,不因后人必将后来居上,而降低自己的奋发努力。这也算是我自己的一点人生经验和历史认识吧。”像这样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的思考,在薄老的《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还有很多。每次听薄老讲到这些实在、精辟、发人深省的思考时,心灵总会受到一次洗礼,从中感受到薄老对党对人民事业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感受到这位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后来人的拳拳期望。胡锦涛同志在《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对薄老这部著作的价值和意义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薄老这部书的出版,对帮助读者了解党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使我感到幸运的是,在这部书出版以前,在记录整理的过程中,我就有幸成为最早的几个读者之一,最早最直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裨益。
  说来也算是一种缘分,我参加革命后,听到的第一个领导同志的报告,就是薄老的报告。我至今还记得那次报告的内容,一共讲了三个问题:一、形势。指出:三大战役胜利以后,全国革命形势大好,夺取全国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但是,大好形势下还有困难,对于困难,一是要估计足,二是能战胜田难。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这里说的“底”是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二、人生观。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要做人民的勤务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共产党员还要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观。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不是空想,更不是宗教迷信,而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想基础上的。只有用这个理论武装起头脑,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三、学习,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理论学习又难,又不难。说它难,因为它是集中了人类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认识的全部成果而形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本身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说它不难,因为它不同于唯心论,唯心论是剥削阶级歪曲真理、蒙蔽群众的理论,越学不懂,越显得玄奥。辩证唯物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掌握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就能够掌握。但是,要学好,那却是每个革命者终生不懈的任务。这个报告,在我革命起步的时候,曾经起过重要的引导作用。没想到,半个世纪以后,我最后的工作,又是到薄老的写作班子里,在薄老亲切的领导和教诲下工作。通过对薄老革命一生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原来半个世纪前薄老的一番话,不仅仅是对我们刚参加革命的青年人提出的期望,也是他本人奋斗一生身体力行贯彻实践的要求。薄老革命奋斗的80年,正是战胜了各种艰难曲折,至死不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80年;也是始终怀着赤子之心,对党、对人民、对祖国事业服务献身的80年;还是将80年的“革命生涯同不倦的学习始终结合在一起”,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自己革命实践的80年。联系到薄老讲的“坚持学习、坚持工作、坚持思考”,从而对薄老的“长寿秘诀”又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当我们怀着肃穆的心情,纪念薄老百年诞辰的时候,敬爱的薄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我至今不肯相信这个事实。尽管99岁已是少有的高龄,但我还坚认薄老是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不,薄老没有离开我们,薄老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业,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将珍重地继承下来;薄老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以及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经验、榜样和殷切期望,都有强大的生命力,都将青春永驻,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强大的精神力量,必将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作者系中央档案馆研究员)
  
  (编辑 兴 柱)
其他文献
期刊
一直以来,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在我国学界颇受争议.对于最初规定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合同法》第51条,学者们对其颇有微词,而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去省城看病,见医院门口站着几个人,人手一把伞,身背着一只小挎包,手里握着一大叠名片,见人就发,满脸含笑:“要挂号吗?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做肠镜做胃镜做B超……”语速极快,口齿清楚,
解析几何是通过建立坐标系来用解析式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几何学分支,其本质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方程的关系,建立几何和代数问题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就是变量的表示方法.因此
一、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历程rn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1987年7月开始筹建,1990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实验室由中心实验室和智能信号处理分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网络言论自由属于言论自由范畴.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给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言论平台,与此同时网络言论自由也给一些权利诸如名誉权、隐私权等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