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生命的多姿多彩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德育课程对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农村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应基于地区和学校的文化积淀,确立课程核心价值,精心编排内容,以活动推动课程实施,进而构建幸福和谐的校园生活,成就了师生生命的多姿多彩。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72-03
  德育课程是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体验、践行与养成良好品德,实现社会性发展的主阵地。作为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校本德育课程以其校本性,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多年来,学校立足农村小学实际,通过校本德育课程《走进皮革皮具之都》的开发与实施,尊重、欣赏、成就生命的多姿多彩,构建起幸福和谐的冠华家园。
  一、立足文化积淀,确立课程核心价值
  确定核心价值是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首要任务。作为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创建活动,[1]校本德育课程核心价值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时代精神、区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多年来,学校遵循以科研引领学校发展的思路,开展了“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探究个性和谐发展”和“创作教育:弘扬盘古文化,培育创新精神”校本课题研究,不断梳理区域文化和学校文化传统。这些都为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学校坐落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镇北的盘古王山被视为盘古开天辟地之所,1809年建成盘古王庙。清晨,山中云霞缭绕,与庙中的香烛烟雾相交,在朝霞的辉映之下,仿佛混沌初开,云蒸霞蔚,极为壮观,故有“盘古烟霞”之美誉。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形成了当地登高、拜祭盘古王的民俗文化。上世纪70年代末,狮岭镇义山村诞生了第一家皮具厂。20余年来,从两条商业街发展成为中国皮革皮具之都,狮岭镇走出了山村,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如今,狮岭(国际)皮革皮具节与“狮岭盘古民俗文化节”“中国盘古王高峰论坛”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盛事。在这里,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皮革皮具产业相遇,构成了狮岭镇独特的文化气质。
  校本德育课程须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须实现与学校办学理念的融合。“主体个性化”,是学校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提出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建基于狮岭镇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追求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向和实践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协作,激发学生的灵性。
  基于狮岭文化传统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确定了校本德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即引导学生领悟与传承狮岭人“勤俭、上进、拼搏”的精神,树立“立足狮岭,走向世界”的崇高理想,培养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冠华学子,促进学生的主体个性化发展。
  二、注重主体参与,精心编排课程内容
  校本德育课程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正是其在体验中实现道德成长的过程。因此,在《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教材开发过程中,学校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此为契机,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编写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工厂、社区和家庭参观和采访,以发现的眼光为教材的编写搜寻和积累素材。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多种社会调查,诸如“皮革碎料、废料对万家村溪流的污染”“皮革皮具节的历史”……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走进皮革皮具之都》校本德育教材顺利完成编写并付印。教材以皮革皮具为主题,分6个年级,共六册。例如,四年级教材包括“都说家乡好风光”“小小社区地球村”“皮革皮具,无处不在”“生态乐园”“我们的皮革皮具之都”“皮革皮具艺术节”等六章,引领学生了解皮革皮具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关注社区生活和生态环境。六年级教材则涵盖“我的家乡在花都”“腾飞中的狮岭”“狮岭人的精神”“采访家乡的成功人士”等内容,让孩子了解家乡和皮革皮具的发展历史,感悟狮岭人“勤俭、上进、拼搏”的精神,不断激发孩子的自豪感和创新意识。同时,各年级教材中还设计了学习卡,为孩子的课程学习提供指引。例如,一年级要求认识皮革皮具的名称,二年级则认识皮革皮具的分类,三年级认识皮革皮具辅料,四年级则要了解皮革皮具的印花和装饰,五年级要学习皮革皮具的简单设计,六年级则要开始简单制作皮革皮具。
  教材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认识狮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关注身边的生活,感悟狮岭精神。而教材开发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加深了学生对狮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了孩子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逐渐树立了“立足狮岭,走向世界”的美好理想。
  三、强调体验感悟,活动推进课程实施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儿童的品德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感悟而逐步建构的。[2]学校立足本地、本校实际,以品德、综合实践和艺术三门学校特色学科组为主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向和实践精神,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实现个性发展。
  皮革皮具“梦工场”。学校依托狮岭镇每年一届的国际皮革皮具节,开展校本皮革皮具艺术节。每学年伊始,学校制定活动方案,与国际皮革皮具节同步开展活动。例如,皮革皮具展示活动,包括文艺汇演、现场皮革皮具小制作和小设计、皮革秀表演、皮革皮具一条街(有皮革皮具销售、小警察维持秩序、小礼仪导购介绍等)、信得过商家评选等活动形式。以此为孩子们搭建展示平台,感受和体验皮革皮具工艺和国际贸易气息,拓展视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孩子动手动脑的热情和创造潜能,更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
  主题综合实践。学校围绕皮革皮具主题,基于狮岭镇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设计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围绕三条线索,即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依托皮革皮具文化和盘古文化,设立“我与冠华”“家庭成长”“读书与人生”“家乡文化”四个主题,并分年段确定活动目标。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旨在让学生认识学校,初步了解狮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愿做现代狮岭人的情感;第二学段(3-4年级)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特点、人文景观与辉煌历史,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将爱家乡之情转化为报家乡之志;第三学段(5-6年级)则让学生通过历史与现状考察,萌发身为狮岭人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以小主人的精神参与家乡未来蓝图的设计,初步具有创业意识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个体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班级团队活动和社区协作活动四种类型,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协作,不断增强动手动脑意识,实现自主成长。
  皮革主题艺术创作。经由传统的积淀与现代技术的革新,皮革皮具工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蕴涵着浓郁的审美气息,彰显着狮岭人的创新精神。学校以皮革艺术创作为载体,以“润泽心灵、弘扬诗韵、传承盘古、追求创新”为指导思想,分年级开展皮革主题艺术创作活动。孩子们就地取材,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皮革碎料,通过线描、拼贴、集体创作等方式,制作出洋溢着童真、童趣的艺术品。
  例如,一年级的主题是“爱满童印”。新生入校,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在白纸上印上彩色的小手印,再选择一个图形用大家的小手印拼出来,代表班级成员一起成长;待到毕业时再拓一次手印,共同感受和见证成长。二、三年级则让孩子在彩色卡纸上画出最开心的表情,每个班级集中大家的图片,用皮革碎料拼贴出一朵花;所有班级的花集中在一起拼出一张笑脸图,即七色花开……从“爱满童印”“七色花开”“诗苑漫步”到“历史长卷”“创意狮岭”,狮岭人“勤俭、上进、拼搏”的精神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师生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校园生活。
  学生的道德成长应该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有温度和色彩的,校园应该是充满师生创意与快乐的温馨家园。校本德育课程《皮革皮具之都》的开发与实施,让冠华师生不断感受狮岭文化的多姿多彩,更成就了师生生命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郑航.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
  [2]莫岚.“四独立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策略谈[J].中小学德育,2014(6).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广东广州 51026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或流程进行教学,将每个充满个性的学生的心“拢”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呢?在市“教坛新秀”评比中,奉化城北中学董丽娜老师教学人教版八上《平等尊重你我他》时,采用了“一例多境”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丰富、活泼、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回顾】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学生思维的激活,灵感的喷发,智慧的启
刘 圭  1989年毕业于岳阳师范。2006年任一所小规模学校校长,致力建设书香校园,并成功带领学校从困境中突围,《湖南教育》以“为学校播下一颗生长的种子”为题对学校办学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9月,刘圭调任岳城小学校长,开始“在教育中培育美好人性”,并受伏羲教育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的启发,于2013年9月开办伏羲班。  1990年,是岳城小学办学最为红火之时。当时,这个村办小学刚搬迁到现址,建起了
摘 要:日本文部科学省有关充实言语表达活动的教育主张,充分体现了重视言语表达就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思考,就是展开深入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唯有加强对学生言语表达活动的关注和重视,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现及对问题的感悟、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日本小学;言语活动;主体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38-04  综
摘 要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以儿童生活的逻辑观照“传统节日”教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性情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才能让传统节日教学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程;儿童生活逻辑;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39-03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学德育课堂生态发生了新变化,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仍存在诸多误区,
2002年5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与中国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签署了一项公民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合作协议。海门市的所有小学都加入到了这一项目的行动中。为了探索区域新公民教育的行动方略,市教研室申报了江苏省第七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新公民教育行动的实践研究》并获准立项。此后,研究团队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海门市新公民教育行动指导纲要》,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全面提升本市小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重点是习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轻的花农在田地里种下了自己喜爱的杜鹃花,原以为春天有阳光雨水滋润,杜鹃必能生根长叶,花开艳丽,怎奈几场雨水后却相继枯萎,所剩无几。花农一次次补种,结果依然如故。同样的田地,为什么别人家的就能满园绚丽呢?花农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路过的一位老者告诉他,只需在田地里横竖挖上两条沟渠,明年的杜鹃就能争奇斗艳。第二年春天,年轻的花农按照老者的建议,挖好沟渠,杜鹃果然长势喜人,如期开放。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品德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践行自己作为引领者的身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真正实现口动、情动、心动。但是作为生活在纷繁复杂社会中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评判标准,品德课堂让学生动口容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预测,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日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笔者发现,对于学生预测能力的培养依然停留在表面,呈现出 “假”而“空”的局面。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探讨了 “预测什么”,“如何预测”等内容。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指引下,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方法,以促进预测技能在英语
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是批判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1]。在对话已然成为人们须臾无法逃脱的生存方式的今天,重新审视保罗·弗莱雷的对话理论,阐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发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依据保罗·弗莱雷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阐释其对话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