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解题初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inf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实验就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它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数学实验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数学实验直接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有一类立体几何题,如果单凭想象,解题者有可能进入误区,从而影响考试的时间,而通过数学实验,就能轻而易举的获得问题的答案。
  例1把立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涂上六种不同颜色,并画上朵数不等的花,各面上的颜色与花的朵数情况列表如下:
  现将上述大小相同,颜色花朵完全一样的四个立方体拼成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下底面共有花的朵数是( )
  A.18B.17 C.16D.15
  分析:我们只要用一块橡皮,先在三个面上写上红、黄、蓝,然后按照长方体放置的位置再找到白、紫,最后一面就是绿,把写上颜色的橡皮重新如图放置,马上就能判断出下底面分别是紫、黄、绿、白(从左往右),故可得答案B。
  二、通过数学实验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数学实验,能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更易于探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例2 一根长30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两端超出点P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MA的长度为( )
  
  
  A 7.5厘米 B 9厘米
   C 10.5厘米 D 12厘米
  分析:在解这道题时,如果根据以上几个图形,很难找到确切的数量关系,而考虑数学实验,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只要准备一张长方形纸条,按照上述折叠并展开,可得下图,
  设AP=BP1=x,由题意得PM=3, CP1=6, CM=6,
  可得方程2x+3+6+6=30,
  x=7.5
  AM=AP+PM=7.5+3=10.5
  所以选C
  三、通过数学实验猜想结论,探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动点移动问题中,常常要求解题者先探索问题的答案,然后说明理由,其中理清变化的规律,猜想结论是问题的关键,通过数学实验能清楚看清整个运动过程,轻易猜出问题结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3把一把直角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
  (2)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当点P在线段AC上滑动时,△PCD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D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的位置,并指出相应的x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
  图1图2
  分析:(1)我们用一把直角三角尺按照要求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经过观察发现PB和PQ两条线段基本相等,特别是当P与A重合(那么Q与D重合),此时,PB、PQ分别等于AB和AD,由此猜想PQ=PB,而证明线段常用的方法是三角形全等,这样,整道题目的思路就非常清晰。证明如下:
   过点P作MN∥BC,分别交AB于点M,交CD于点N,那么四边形AMND和四边形BCNM都是矩形,△AMP和△CNP都是等腰三角形(如圖1)。
  ∴NP=NC=MB,
  ∵∠BPQ=90°,∴∠QPN+∠BPM=90°。
  而∠BPM+∠PBM=90°,
  ∴∠QPN=∠PBM,
  又∵∠QNP=∠PMB=90°,
  ∴△QNP≌△PMB,∴PQ=PB。
  (2)用同样的数学实验可以猜想△PCQ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
  ① 当点P与点A重合时,点Q与点D重合,这时PQ=QC,△PCQ是等腰三角形。此时x=0.
  ② 当点Q在边DC的延长线上,且CP=CQ时,△PCQ是等腰三角形(如图2)
  
  四、通过数学实验可以探究规律
  有一类剪、拼、旋、移问题同样是近年中考卷中的一个亮点,解决这类问题,有效的方法是数学实验,通过数学实验能轻松的探究出问题变化的规律和结果。
  例4 将正方形纸片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称为一次操作,按上述规则完成n次操作后剪去所得小正方形的左下角,问展开这张正方形纸片后一共有多少个小洞?
  分析:用一张正方形纸做实验,按规则操作,1次操作后,纸由1层变成4层,剪去所得正方形左下角,展开后有一个小洞。
  
  2次操作后,纸变16=42层,剪去展开后有4=42-1个小洞;3次操作后,纸变43层,剪去展开后有16=43-1个小洞,按上述规律可以推断,完成n次操作后,纸变4n层,剪去展开后有4n-1个小洞。
  综上所述,数学实验已经成为数学解题的新模式。通过数学实验,不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恰当的引入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传统数学的解题思维中解放出来,提高解题的效益,丰富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出类旁通”的效果。
其他文献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下谈谈我个人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能开展教学工作,还要能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从事班级管理的能力同教学一样是我们必须学习并掌握的.如今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精神指导下,在新课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学习基本材料后的实践材料,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与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语文教学“链”上的一个环节、所以作业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要。如果说过去学生做作业是一种被动行为,有一种习惯说法是“完成”作业,认为这是学习的一个任务。而现在,作业是学生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最理想的生成过程,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或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信任并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凡事不浮于口头,要身体力行;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谈心,促进师生间的默契。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和谐 尊重 赏识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与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探究、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式学习,即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其首要的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说一个人能经常提问,处处设疑,时时探究要比单纯的寻找它的答案,更为困难和更具创造性。  
夏丽梅原是中国石化湖北荆州石油分公司的一名普通的核算员,2004年3月下旬,通过竞聘,她成为人民加油站站长。该站位于古城荆州的新北门外,是荆州石油分公司2000年收购的一座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一、把握设疑时机,发挥设疑功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设疑的时机,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把握设疑的时机是发挥设疑功效的关键。  1、在开课导入处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
新课程的推广实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和教学模式,尤其是对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由于初高中教学知识的变化,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成绩却不像初中时立竿见影或卓有成效,因而产生困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根源在于初、高中英语的衔接问题。以下就新课程的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2012年6月份(5月16日至6月13日),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共收到投诉1779例,比5月份减少396例。国产手机、网络支付、旅游网站是本期的热门投诉。按投诉行业分,本月投诉人数最多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