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都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的新闻事业接班人为使命。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新闻人才离不开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导。课程思政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传理念为蓝本,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教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德育元素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140-04
   2021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肩负推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文科视野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由此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设对卓越新闻人才的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改善和创新我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需求,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是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在对外宣传中“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形象,在国际传播中没有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新闻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对塑造中国形象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顾明思义,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2]。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新文科建设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导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德育元素相融合?是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诉求与理论问题。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容为蓝本,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原则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特别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了解其历史经验及理论成果,充分吸收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表现为: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党性,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来源及其内涵,领悟新时期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重要性;能力目标为:通过知识层面的学习,深刻了解新闻宣传的党性与人民性一致原则,明辨是非,提高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党的新闻事业的接班人及代言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现象,在对外传播中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思政育人目标为:恪守专业伦理和新闻职业规范,承担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个案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策略,该内容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思想引领新闻教育的方向,牢记社会责任,让学生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政治认同、心理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德育内涵、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以了解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主动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品质。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自觉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思想精华。继承发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弘扬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在课堂讨论及课堂实践中,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爱国教育于一体。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不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生硬的嫁接,而是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认识、观察能力,通过“认知认同”达到“情感内化”,最终实现“行为转变”。促进学生把理论融入实践,感受自己在理论知识、理想信念、人生实践三个层面的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表1是“講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把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这种融合设计把“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以达到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背景、明确在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以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智慧讲述“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自主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责任。   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价值塑造目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其目标是塑造个体的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塑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及要求。增强对党的新闻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主动树立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课堂上的“讲中国普通人的故事”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以“讲中国道德故事”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中华传统思想精华,践行“自律”精神。以“讲中国民主法治故事”为契机,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纠纷的意识。
  4.以“讲优秀品牌故事”中的“华为”品牌“不怕气馁、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爱国情怀。
  5.通过课堂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引导,使学生自觉认知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党的新闻事业接班人所必备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操守。
  6.以“习近平智慧讲述中国故事”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及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素养。
  四、结 语
  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始终,深入挖掘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合理建构专业课程的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与价值层面“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新闻类专业教师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实践教学中做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等实践基地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通过红色旅游景点APP导游软件、新农村旅游开发宣传手册等实践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了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新闻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将课程思政内涵铭记于心,更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专业实践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根本目的,才能为未来的新闻行业输入卓越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磊.全媒体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1.0到2.0[J].青年记者,2019(1):59-6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张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0-23.
  [4]胡珏,陆洪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1):5-17.
  [责任編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1-03-18
  基金项目:2019年度韩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2.0模式探析”成果;2020年度韩山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课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成果。
  作者简介:杨永强,男,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史与新闻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索突发网络事件中传播主体的关系及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情事件各阶段的核心传播节点,有助于未来网络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本文以“民法典草案拟引入离婚冷静期”为研究对象,在数据收集与整理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舆情事件全过程中的传播关系进行探究。该舆情事件各阶段均有意见领袖进行舆论引导且传播关系较为集中,呈现出从“民间舆论引导”到“官方舆论引導”;从“聚集”到“叠加”;从“独立”到“接力”与“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CNKI中已有的实体书店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国内实体书店的研究热点、趋势以及知识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国家政策的颁布会掀起实体书店的“研究热”;实体书店的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实体书店的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体书店的研究聚焦于转型升级、体验营销、媒介融合等领域,而且这也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实体书店
期刊
摘 要:在2021年春节假期上映的电影中,由贾玲制作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春节档票房黑马,突破50亿以上票房并且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本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视阈切入电影内容的情绪传播,借助理论中的“大他者”“小他者”与自我的关系所形成的二维建构,对受众进行情绪引导实现共情传播和情感升华的效果,试图探究该电影爆红原因。   关键词:《你好,李焕英》;镜像理论;共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
期刊
摘 要:“规定情境”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直接决定着观众是否能够进入虚拟故事氛围,继而影响其对于角色形象、故事内容、情感思想的认知与理解效果情况,“规定情境”是评价电影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在简要阐述电影作品规定情境核心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优秀电影《一代宗师》的情境创设特征,系统总结出电影作品的规定情境创设手法,由此深化对电影作品規定情境内涵、特征和创设技法的认识。  关键词:电影
期刊
摘 要:影视传播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以陕西为创作背景,刻画西北地区风土人情的影视剧不胜枚举,其在陕西形象的传播中也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然而,如何在影视剧中推陈出新,打破同质化,树立陕西“新”形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陕派影视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陕派影视剧中陕西新形象传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期望能为陕西新形象的传播有所裨益。  关键词:影视传播;城市形象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着深厚的意蕴与研究价值,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鬼怪神话不仅反映了先民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而且还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艺术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本文以中国鬼怪神话经典之作《山海经》为切入点,从“鬼怪图鉴”“鬼怪地图”“鬼怪时空”三个线索梳理现有艺术作品中中国鬼怪神话母题的表现手法,并试谈中国鬼怪神话对艺术创作的启迪。  关键词:《山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那段时间,主流媒体播放的纪录片在话语上更多的偏向于公众议题。2020年年初,陈晓卿导演带着豆瓣评分9.3分的《风味人间》第二季再度回归,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乡野,通过不同国家、民族对美食的相同追求,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差异的背后找寻人间的“大同”,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本文以《风味人间》第二季为例,从寄情于美食为核、视觉奇观性为表、新传播策略
期刊
摘 要:电视剧作为空间艺术,空间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时间上的叙事表达,电视剧《安家》主要讲述了房产中介这一行业故事,融合当前文化现象与空间叙事理论,在叙事创新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笔者就电视剧《安家》进行文本分析,将围绕“中介门店”发展的故事分为对内、对外两个空间层次进行叙述,提出以“小空间”展示“大社会”的独特空间叙事设置及城市图景下的空间叙事创新,深入分析都市题材行业剧通过空间的变化所传达出的
期刊
魅力笑脸六十一号:2004年8月11日,兰州军区某机步旅警侦连在野外训练,训练休息时,战友们相互捶背解乏,一班战士夏乐闭着眼睛,趴在地上享受着战友的“关怀”,体会着放松的快乐,脸上露出舒服的表情。 范 昕  魅力笑脸六十二号:2002年2月的一天,我背起相机准备到训练场拍照片,人未到就听见一阵高过一阵的“加油”声,原来大家正利用训练间隙开展“双人蛙跳”接力赛游戏。精彩不容错过,我跑到前面开始对准焦
期刊
5月28日,“英雄航天大队”的航天员在“神舟”六号模拟器里进行各种程序训练。据悉,预计在今年九、十月份发射升空的“神舟六号”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其飞行时间将由1天增加到5天,航天员则由1名增加到2名。    “大眼睛”和”大鼻涕”  陈 剑    5月21日,“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和“大鼻涕”胡善辉互相谦让着来到各自的照片前合影留念。当天,他们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