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2004年全国高中新课改启动。但由于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许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中转变过来,教师主宰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为了提高我校历史教学效率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是我们研究结果的总结。
关键词:历史高校教学新课程改革
如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地、积极地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通过对地区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做的一些探索,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立足三维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是新课程标准,而不再是固定的教科书。这就首先要求老师改变教材观,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灵活使用教材。所以,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取决于老师。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体系和知识框架之中。的学生知识储存量普遍不及城市学生,高中新教材又非通史,想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很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让学生就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中,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接受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涵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整个教学设计应该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而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立意为核心。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三维”目标。而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通史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对于历史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甚至有的同学连中国古代史中的朝代都说不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以便随时查阅。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比如人教版新教材中虽没有充分详实的史料,但“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中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化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改革形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作出如下界定:它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并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又称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其内容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使学生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与课程选择、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内容更贴近实际。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通过进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課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堂讨论,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一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夭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冈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闲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总之,普通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必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学情,创设有效教学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要善于总结课堂教学的的实践经验,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批判性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构建个人的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智慧,尝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宋艳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1期.
[2]杨明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吉林教育》,2008年17期.
[3]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5期.
注:该文为2014年度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131)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历史高校教学新课程改革
如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地、积极地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通过对地区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做的一些探索,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立足三维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是新课程标准,而不再是固定的教科书。这就首先要求老师改变教材观,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灵活使用教材。所以,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取决于老师。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体系和知识框架之中。的学生知识储存量普遍不及城市学生,高中新教材又非通史,想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很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让学生就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中,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接受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涵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整个教学设计应该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而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立意为核心。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三维”目标。而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通史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对于历史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甚至有的同学连中国古代史中的朝代都说不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以便随时查阅。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比如人教版新教材中虽没有充分详实的史料,但“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中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化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改革形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作出如下界定:它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并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又称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其内容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使学生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与课程选择、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内容更贴近实际。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通过进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課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堂讨论,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一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夭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冈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闲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总之,普通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必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学情,创设有效教学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要善于总结课堂教学的的实践经验,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批判性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构建个人的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智慧,尝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宋艳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1期.
[2]杨明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吉林教育》,2008年17期.
[3]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5期.
注:该文为2014年度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1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