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班级管理为抓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教师要改变观念,提升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习惯;丰富诵读经典活动;开展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
关键词:班级管理;文化自信;学习习惯;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5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1-0046-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并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部分初中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崇拜西方文化、漠视中华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如喜欢过西方节日等。可见,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班级管理为抓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的原则
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不只是“管人”,更重要的是“在管中育人”,以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层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层次、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水平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智能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接受、理解和践行。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层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切的培育方式和方法。如通过读书活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要求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阅读比赛活动。(2)以文化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文化自信培育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这一论述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班级管理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青少年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滋养学生,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要顺应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遵循“渐次发展”规律,将文化自信融入班级管理中,以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状态进行。如要求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中高唱国歌,在参观苏州博物馆时感受对苏州园林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种过程,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过程,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扰人,不声张。这种过程需要创设氛围,寓教于无形,使学生在无明显觉察的情况下,耳濡目染地受到教育和熏陶。文以载道,寓教于学,抓早读、自习课、班会课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文化人,寓教于乐,抓班风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习“修身之道”和“处世之道”。这种过程需要注意适情、适时、适度,点滴入土,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良性循环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践行的反复循环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因势利导,择机而发。
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也需要通过必要的灌输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1)不忘本来。班级管理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是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其内涵、不忘本来为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刘东教授在《西南联大国文课》一书导言中要读者不要忘记:“如果中华民族真的想浴火重生,真的想‘贞下起元’,乃至真的想自由自主,以从眼下的可怕废墟中走出,那么,我们就必须像西南联大的前贤那样,永远带着敬畏之心与珍惜之情,来呵护、阐发和弘扬自家的文化传统。”在培育文化自信中不忘我们的“本来”,既包含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懂得、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之治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体现,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吸收外来。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自信培育,要求在培育文化自信中,“以开放的胸襟和态度科学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实现对他国文明的吸收和借鉴”。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不能采取全盘接受,要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排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中,就需要剔除其基于历史原因的一些精神糟粕。
二、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的策略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和对自己的理性认知,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坚守、认同并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学生提升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化,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1.教师要改变观念,提升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
(1)教师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在以考试选拔学生的制度还未改变的情况下,学校对教师管理班级的评判会出现“唯分数论”现象,即分数高的班级,班级管理就好,分数低的班级,班级管理就差。由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就会陷入一切为分数努力的“剧场效应”。如占用中午休息、自修课、班会课等,这不仅使得教育学生的时间减少,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培育文化自信的氛围。这要求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意识。(2)教师要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由于自身、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的教师难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这样,就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文化自觉示范,更无法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将自身的文化自信素养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引导、带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习惯
读书能增长知识,读书能提升修养,读书能提升文化认知,培育学生文化自信。(1)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必须“读好书”。好书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在当下,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角度看,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指导目录》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认知理解能力和阅读特点,明确了阅读方向和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科学素养,打好中国底色,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如通过阅读《毛泽东传》《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红军长征史》等作品,让学生了解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事迹及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继承革命文化;通過阅读《唐诗三百首》《颜氏家训译注》《古文观止》《西游记》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让学生了解、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2)培育文化自信必须“多读书”。“多读书”不仅体现在阅读的量上,还体现在运用更多的课余时间、休闲时间读书上。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读书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要求学生一星期读一本书,要求学生自习课时间读书,要求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到图书馆读书……
3.丰富诵读经典活动
丰富的诵读经典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进学生热爱、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1)晨读经典。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晨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还可根据经典书籍的内容,让学生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推进经典的诵读。如在每一天早上只能读15分钟的情况下,安排一个月诵读《三字经》、三个月读《道德经》。(2)强化晨读。教师可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晨读经典的比赛活动。如开展个人背、小组接龙背等比赛活动,对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开展讲传统文化故事活动,开展诗词“飞花令”活动,对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晨读,强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3)开展创作大赛活动。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展模仿、原创等创作大赛活动。如在晨读《三字经》期间,结合学校的运动会、国庆等,开展“三字经创作大赛”活动。有的同学是这样创作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金九月,来附校。既学习,又运动。感受爱,爱附校。附校蓝,梦之蓝。我的梦,中国梦。十月一,国庆到。七十载,创辉煌。人民富,国家强。附校人,立壮志。报国家,好儿郎。又三十,必复兴。
4.开展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
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弘扬中华文化,培育学生文化自信。(1)高唱国歌活动。活动要求学生不仅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高唱国歌,还要在建队仪式、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瞻仰纪念碑等时间节点高唱国歌,引导学生不忘过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2)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假日放假前夕,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如在春节放假前夕,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春运’这一现象”,并让学生制作贺卡在除夕夜送给家长。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对家的认同,践行阖家团圆的中华文化。(3)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利用植树节、劳动节、航天日、宪法日等,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实践和体验。如植树节让学生参与植树的同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杨善洲》。学生在数次的感动、流泪中感受到一名地委书记一心为民、不忘初心、鞠躬尽瘁,在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几十年,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的大爱、奉献精神。还组织学生走进苏州,感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受现代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的胸怀天下、开放融合。这样,学生的自豪感、家国情怀怎能不“恰自来”? 三、结语
总之,每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是国家凝聚力的情感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提升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习惯、丰富诵读经典活动、开展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等措施,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有效地管理班级,而且能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參考文献:
[1]韩雷.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探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5).
[2]傅功振.增强文化自信 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
[3]康建华.以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J].语文天地,2018(35).
[4]刘艳房,张春燕.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培育体系[J].河北学刊,2020(06).
Paying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Class Manageme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Zheng Li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Suzhou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ith class manage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eachers need to be clear about people-oriented and moral education; imperceptibly, step by step; do not forget the original, absorb the principle of foreign.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ideas and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cy; cultivate students’ habit of "reading good books and more books"; enrich the activities of reading classics; carry out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Key words: class management; cultural confidence; study habits; patriotism
关键词:班级管理;文化自信;学习习惯;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5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1-0046-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并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部分初中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崇拜西方文化、漠视中华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如喜欢过西方节日等。可见,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班级管理为抓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的原则
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不只是“管人”,更重要的是“在管中育人”,以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层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层次、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水平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智能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接受、理解和践行。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层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切的培育方式和方法。如通过读书活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要求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阅读比赛活动。(2)以文化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文化自信培育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这一论述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班级管理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青少年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滋养学生,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要顺应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遵循“渐次发展”规律,将文化自信融入班级管理中,以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状态进行。如要求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中高唱国歌,在参观苏州博物馆时感受对苏州园林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种过程,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过程,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扰人,不声张。这种过程需要创设氛围,寓教于无形,使学生在无明显觉察的情况下,耳濡目染地受到教育和熏陶。文以载道,寓教于学,抓早读、自习课、班会课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文化人,寓教于乐,抓班风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习“修身之道”和“处世之道”。这种过程需要注意适情、适时、适度,点滴入土,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良性循环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践行的反复循环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因势利导,择机而发。
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也需要通过必要的灌输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1)不忘本来。班级管理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是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其内涵、不忘本来为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刘东教授在《西南联大国文课》一书导言中要读者不要忘记:“如果中华民族真的想浴火重生,真的想‘贞下起元’,乃至真的想自由自主,以从眼下的可怕废墟中走出,那么,我们就必须像西南联大的前贤那样,永远带着敬畏之心与珍惜之情,来呵护、阐发和弘扬自家的文化传统。”在培育文化自信中不忘我们的“本来”,既包含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懂得、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之治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体现,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吸收外来。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自信培育,要求在培育文化自信中,“以开放的胸襟和态度科学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实现对他国文明的吸收和借鉴”。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不能采取全盘接受,要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排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中,就需要剔除其基于历史原因的一些精神糟粕。
二、在班级管理中培育文化自信的策略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和对自己的理性认知,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坚守、认同并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学生提升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化,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1.教师要改变观念,提升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
(1)教师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在以考试选拔学生的制度还未改变的情况下,学校对教师管理班级的评判会出现“唯分数论”现象,即分数高的班级,班级管理就好,分数低的班级,班级管理就差。由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就会陷入一切为分数努力的“剧场效应”。如占用中午休息、自修课、班会课等,这不仅使得教育学生的时间减少,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培育文化自信的氛围。这要求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意识。(2)教师要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由于自身、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的教师难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这样,就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文化自觉示范,更无法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将自身的文化自信素养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引导、带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习惯
读书能增长知识,读书能提升修养,读书能提升文化认知,培育学生文化自信。(1)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必须“读好书”。好书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在当下,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角度看,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指导目录》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认知理解能力和阅读特点,明确了阅读方向和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科学素养,打好中国底色,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如通过阅读《毛泽东传》《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红军长征史》等作品,让学生了解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事迹及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继承革命文化;通過阅读《唐诗三百首》《颜氏家训译注》《古文观止》《西游记》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让学生了解、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2)培育文化自信必须“多读书”。“多读书”不仅体现在阅读的量上,还体现在运用更多的课余时间、休闲时间读书上。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读书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要求学生一星期读一本书,要求学生自习课时间读书,要求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到图书馆读书……
3.丰富诵读经典活动
丰富的诵读经典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进学生热爱、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1)晨读经典。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晨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还可根据经典书籍的内容,让学生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推进经典的诵读。如在每一天早上只能读15分钟的情况下,安排一个月诵读《三字经》、三个月读《道德经》。(2)强化晨读。教师可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晨读经典的比赛活动。如开展个人背、小组接龙背等比赛活动,对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开展讲传统文化故事活动,开展诗词“飞花令”活动,对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晨读,强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3)开展创作大赛活动。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展模仿、原创等创作大赛活动。如在晨读《三字经》期间,结合学校的运动会、国庆等,开展“三字经创作大赛”活动。有的同学是这样创作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金九月,来附校。既学习,又运动。感受爱,爱附校。附校蓝,梦之蓝。我的梦,中国梦。十月一,国庆到。七十载,创辉煌。人民富,国家强。附校人,立壮志。报国家,好儿郎。又三十,必复兴。
4.开展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
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弘扬中华文化,培育学生文化自信。(1)高唱国歌活动。活动要求学生不仅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高唱国歌,还要在建队仪式、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瞻仰纪念碑等时间节点高唱国歌,引导学生不忘过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2)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假日放假前夕,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如在春节放假前夕,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春运’这一现象”,并让学生制作贺卡在除夕夜送给家长。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对家的认同,践行阖家团圆的中华文化。(3)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利用植树节、劳动节、航天日、宪法日等,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实践和体验。如植树节让学生参与植树的同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杨善洲》。学生在数次的感动、流泪中感受到一名地委书记一心为民、不忘初心、鞠躬尽瘁,在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几十年,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的大爱、奉献精神。还组织学生走进苏州,感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受现代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的胸怀天下、开放融合。这样,学生的自豪感、家国情怀怎能不“恰自来”? 三、结语
总之,每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是国家凝聚力的情感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提升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习惯、丰富诵读经典活动、开展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等措施,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有效地管理班级,而且能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參考文献:
[1]韩雷.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探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5).
[2]傅功振.增强文化自信 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
[3]康建华.以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J].语文天地,2018(35).
[4]刘艳房,张春燕.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培育体系[J].河北学刊,2020(06).
Paying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Class Manageme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Zheng Li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Suzhou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ith class manage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eachers need to be clear about people-oriented and moral education; imperceptibly, step by step; do not forget the original, absorb the principle of foreign.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ideas and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cy; cultivate students’ habit of "reading good books and more books"; enrich the activities of reading classics; carry out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Key words: class management; cultural confidence; study habits; patriot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