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
2.1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时候应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2 培养自主学习的现实推动力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知识点的处理及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都易于让学生自己阅读、推导、释疑、拓展。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探究教学的深入开展也为教师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在这多重效应的积累下,也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力。
3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1 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中,学生一开始遇到的一个最难的地方可能就是“矢量”,而课本中第一章就接触了“矢量”这个概念,但是课本在此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矢量的定义,只是提示“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对其运算法则与标量的不同进行了比较说明,从中学生只能得出“标量”符合代数运算法则,而“矢量”则不符合,具体应如何运算,当时则未加详细说明,直到“力的合成”里,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才得出其运算法则应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设置了“说一说”“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科学足迹”等部分,不但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因此,新的人教版教科书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2 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深化过程是一个解惑排难的过程。疑问如何来?这就需要教师来创设情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常见的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学生来答疑;另一种是通过实验引入,既提出了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兴趣。笔者以为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不仅更加直观,而且更能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并能使整个课堂充满学习的激情。
例如在法拉第电磁感应教学中,课本上有演示实验,但是学生对电表示数的变化反应并不强,同时不能进行亲自实验,起不到激发兴趣的效果。笔者在讲授“探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这一内容时,利用发光二极管做了套小实验(每套20个),让学生自己操作,看如何能使二极管发光。
自制实验装置(图1):将发光二极管焊接在小电动机上,学生通过转动电动机的转子使内部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当电动势大到一定程度能使二極管发光(红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2.0~2.2 V,黄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1.8~2.0 V,绿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3.0~3.2 V)。
这个实验装置的器材生活中容易找到,通过线圈转动,导致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且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二极管发光越亮。学生在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比较,总希望使得自己的二极管更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提高了,相互之间也在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结束实验,问到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是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即磁通量的变化率,随之通过引导,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瞬时突破本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3.3 指导学生回顾总结
1)指导学生对每章自学归纳。对每一章节要启发学生归纳小结,否则知识零乱,容易混淆,利用率低。归纳小结可以将物理教材由厚变薄,并且通过每个学生自己特有的方式归纳后,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对知识点归纳的方式可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归纳,也可以用树状图的形式,具体何种方式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只有适合学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指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题目不会做或者做错,那么这就可能是其学习过程的障碍,应重点关注,多回顾这一知识点,避免今后再次犯错。但是高中学习强度大,资料多,临近考试一张张试卷去翻阅、一份份资料去回顾显然是有心无力。这时通过错题本就可以将学习资料由厚变薄,将精华浓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
2.1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时候应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2 培养自主学习的现实推动力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知识点的处理及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都易于让学生自己阅读、推导、释疑、拓展。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探究教学的深入开展也为教师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在这多重效应的积累下,也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力。
3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1 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中,学生一开始遇到的一个最难的地方可能就是“矢量”,而课本中第一章就接触了“矢量”这个概念,但是课本在此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矢量的定义,只是提示“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对其运算法则与标量的不同进行了比较说明,从中学生只能得出“标量”符合代数运算法则,而“矢量”则不符合,具体应如何运算,当时则未加详细说明,直到“力的合成”里,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才得出其运算法则应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设置了“说一说”“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科学足迹”等部分,不但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因此,新的人教版教科书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2 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深化过程是一个解惑排难的过程。疑问如何来?这就需要教师来创设情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常见的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学生来答疑;另一种是通过实验引入,既提出了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兴趣。笔者以为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不仅更加直观,而且更能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并能使整个课堂充满学习的激情。
例如在法拉第电磁感应教学中,课本上有演示实验,但是学生对电表示数的变化反应并不强,同时不能进行亲自实验,起不到激发兴趣的效果。笔者在讲授“探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这一内容时,利用发光二极管做了套小实验(每套20个),让学生自己操作,看如何能使二极管发光。
自制实验装置(图1):将发光二极管焊接在小电动机上,学生通过转动电动机的转子使内部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当电动势大到一定程度能使二極管发光(红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2.0~2.2 V,黄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1.8~2.0 V,绿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3.0~3.2 V)。

这个实验装置的器材生活中容易找到,通过线圈转动,导致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且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二极管发光越亮。学生在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比较,总希望使得自己的二极管更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提高了,相互之间也在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结束实验,问到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是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即磁通量的变化率,随之通过引导,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瞬时突破本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3.3 指导学生回顾总结
1)指导学生对每章自学归纳。对每一章节要启发学生归纳小结,否则知识零乱,容易混淆,利用率低。归纳小结可以将物理教材由厚变薄,并且通过每个学生自己特有的方式归纳后,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对知识点归纳的方式可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归纳,也可以用树状图的形式,具体何种方式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只有适合学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指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题目不会做或者做错,那么这就可能是其学习过程的障碍,应重点关注,多回顾这一知识点,避免今后再次犯错。但是高中学习强度大,资料多,临近考试一张张试卷去翻阅、一份份资料去回顾显然是有心无力。这时通过错题本就可以将学习资料由厚变薄,将精华浓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