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村镇银行能否在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基于农信机构贷款数据的检验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提高农信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意愿;第三,村镇银行自身网点数量的增加会放大其带来的“鲶鱼效应”,并且村镇银行对农信机构支农行为的影响不受县城内其他银行网点增设的干扰;第四,尽管在不同市场势力的农信机构之间,设立村镇银行对其支农行为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一激励作用在农信社和农商行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在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下,农商行更倾向于提高涉农经济组织贷款率,农信社更倾向于提高农户贷款率.本研究为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供了实证支撑,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践经验对“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其他文献
中国的高等院校招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偏好”,为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在2008年出台了一项强力的“均等化”政策,要求“部属高校”将本地招生比例逐步降低至30%以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准实验”来观察中国高校中存在的本地偏好及其后果.本文首次利用中国2005-2015年1189所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分析“均等化”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均等化”使得“部属高校”的招生分数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所在高校的生源质量,并且,这种生源质量提升效应在本省和外省均显
识别和区分家庭住房需求和资产配置受生命周期、代际和时间的不同影响,对于准确把握房地产和金融资产需求的长期趋势,推进相关市场的长效机制建设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房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房产拥有率高、占比大,而其它金融资产比例较低;首套房购买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住房拥有率在40岁前后达到高点;房价对不同代际和户籍身份的家庭有不同影响,年轻人和新移民的购房支出高、房贷压力大.基于上述事实,本文构建了包含人力资本和禀赋异质性的分析住房需求决策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发现:更好的人力资本和初始禀赋对住房拥有和
本文旨在探究电子商务独特的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能否促进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并提高消费者的溢价支付.本文基于京东商城红富士苹果的12631个实际交易数据,采用特征价格法实证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属性的溢价支付,以及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对绿色农产品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认证、满分好评、地理标志、大果、礼盒包装、京东自营等属性信息对消费者的溢价支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溢价支付有赖于电子商务独特的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如果没有视频展示和良好的声誉,即使苹果获得了绿色认证,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