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教学大纲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应新课程的理念,是初中数学课堂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也有所拓宽。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学习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继续深化有效教学研究,创设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这也正是新时期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新的思想和方法,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慧”学生,使学生不仅会做题,更懂得怎样学习和创造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二、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如:函数概念教学,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投影展示反映一天气温随时问变化图,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通过比较,概括得出函数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思维情境,探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通过设置思维障碍、鼓励学生追求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动机,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变换思想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指善于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善于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多变地处理所发生的问题。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习题中给学生灌输变换思想进行解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变换思想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解题过程中,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通过思维,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创造性。素质教育要求初中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3(1 x)>x-1。解:去括号,得3 3x>x-1,移项,得3x-x>-1-3,合并同类项,得2x>-4,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2。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
五、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熟悉的事物,能够采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在相同或相似之中看出不同的思维形式。初中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利用书本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巧造发散点,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完平面几何《梯形》一节后,学生认识到如何添加梯形辅助线是证题解题的关键,故在教学中以“以梯形中辅助线添加方法”为发散点进行专题讨论,由各种题型为对象,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6种辅助线的添加法,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即掌握了知识、习题解法规律、技巧,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研讨了辅助线的做法。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讲授每一堂课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坚持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只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也有所拓宽。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学习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继续深化有效教学研究,创设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这也正是新时期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新的思想和方法,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慧”学生,使学生不仅会做题,更懂得怎样学习和创造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二、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如:函数概念教学,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投影展示反映一天气温随时问变化图,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通过比较,概括得出函数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思维情境,探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通过设置思维障碍、鼓励学生追求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动机,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变换思想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指善于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善于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多变地处理所发生的问题。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习题中给学生灌输变换思想进行解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变换思想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解题过程中,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通过思维,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创造性。素质教育要求初中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3(1 x)>x-1。解:去括号,得3 3x>x-1,移项,得3x-x>-1-3,合并同类项,得2x>-4,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2。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
五、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熟悉的事物,能够采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在相同或相似之中看出不同的思维形式。初中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利用书本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巧造发散点,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完平面几何《梯形》一节后,学生认识到如何添加梯形辅助线是证题解题的关键,故在教学中以“以梯形中辅助线添加方法”为发散点进行专题讨论,由各种题型为对象,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6种辅助线的添加法,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即掌握了知识、习题解法规律、技巧,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研讨了辅助线的做法。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讲授每一堂课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坚持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只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