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创新的实践与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实施教育创新,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要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拓展教学时空,触发创新的灵感,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育创新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就国家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种创新的理念同时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的创新就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求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在操作层面在上搞小发明、小制作,或仅仅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而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教育创新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质疑,勤于思考,开动脑筋,合理想象。语文教师不是语文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尽可能多地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语文研讨活动,引导阅读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指导、帮助、参与、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探索、积极合作。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变让学生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处理教学信息的技巧,善于总结和归纳,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要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树立新的评价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随时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三国演义》片段,视频中刘欢苍凉悲怆的倾情演唱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内容的情境和气氛中,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和探究的欲望。另外,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事实证明,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营造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供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创造型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比较、抽象、概括,然后对某种事物、问题和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思维活动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使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要摆脱教材和教学参考的束缚,推陈出新,大胆改革,精心设置课堂提问,发展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二是打破传统教学,创造学生质疑的环境和条件,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三是组织主题阅读论坛活动和课外阅读辩论会,开辟论坛网站,增加交流和辩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拓宽教学时空,触发创新灵感。
  当今时代是信息飞速传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量大,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广泛,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如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手机、读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充实的信息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适度地调整课堂结构,积极探索实践新课程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握课堂的主动权,增加课堂密度,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要加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力求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既锻炼了能力,又拓宽了视野,更发展了创新的能力,激发了创新的灵感。只有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不会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创新,锐意改革,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以新视角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霞.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教育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2]周富德.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Z1).
  [3]张国文.精彩课堂来自教师的教育创新[J].教学评价,2012(1).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学应渗透情感。当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三者沟通融合,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情感 作者情感 教师情感  列宁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
摘 要: 过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后来人们又说教师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把学生当成水罐子,只强调接受,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何况那是一桶死水,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那么教师该有多少水呢?是一池水还是一条河,或是其他的呢?本文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活水 教师专业素质 学生自主学习  前几天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世界上
学位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是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质量传感器,精度高,稳定性好,体积小以及结构简单,能在纳米尺度上精确测量质量,粘度和剪切模量等物理参量,基于这些优点QCM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化学,生物医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学领域。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介绍QCM的技术背景,QCM仪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影响QCM测量结果的因素。2)设计了一个能够使晶体工作在液态条
端粒酶(Telomerase)是由端粒酶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质,能够催化端粒DNA部分富含串联排列的TTAGGG重复片段的合成,为染色体末端提供模板从而延伸端粒寡核苷酸片段,维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创新精
人体的许多组织中都已检测到了多潜能干细胞,它们参与了组织的更新和损伤的修复.同时干细胞本身也进行着自我更新.骨髓中除存在造血干细胞,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骨髓间充质
摘 要: 新课程推行以来,大家都在努力应对课堂中的生成,可是效果并不明显,追寻根源,这和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解读教材,科学地预设,当课堂出现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时,教师才有可能及时抓住并巧妙利用这一资源,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或突破难点,或深化主题,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前言 蛙皮素(bombesin,BN)是20世纪70年代初从欧洲铃蟾皮肤中提取出来的一种14肽。此后陆续发现许多与BN结构相似、生物学特性、生理作用相似的物质,统称为蛙皮素样肽。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