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统计的人机交互手机界面布局优化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xy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手机界面基本成型,但用户在界面应用分布设计上大多认为原厂布局不合理,需要重新设计.依据搜狐网对手机质量问题的调查发现,在3 469名被访者中,有719名消费者反映:手机菜单设计不合理,操作烦琐,附加功能不明确,缺乏实用功能等,占调查者的13.97%.可见,手机界面设计不合理,操作烦琐这一问题占有一定比重,而这类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能够解决的.对用户而言,手机界面是否简洁干净、各个功能模块能否迅速找到,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考核.根据相关调查,一些手机界面图标的分布不甚合理,包括图标间隙、图标大小、图标位置等.
  一、调查统计与数据分析
  笔者前期设计问卷,调查了市场上关于手机界面的相关问题,被调查人员主体集中在中青年(14至50岁),占比90.01%,涵盖了从在校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农业劳动者、个体经营者等社会各方面人员,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对被调查者对出厂时已有的图标位置是否满意显示,仅有38.15%的人表示满意,大部分认为需要改进,改进要结合使用习惯和便捷性来布局手机界面.基于现有的界面布局方式,调查了界面应用的布局方式,较多的人喜欢“4×4”“3×3”“3×4”的排布方式,占比分别为18.52%,1587%和15.34%.依据不同人使用手机的习惯(右手或左手操作),操作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和下部分别占比4868%和44.97%.通过对手机区域的划分(见图1),调查了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见表1).依据结果发现,C、A两部占有比例较高,则手机常用应用应集中在C、A两个区域.
  图1 手机屏幕区域划分
  表1 手机各区域使用占比
  选项CADBFE
  占比48.68D.97!.16.58.58%6.88%
  二、人机交互手机界面布局优化
  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为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和使用体验,结合大多数使用者喜歡将空间留给自己发挥的需求,优化设计了如下三种手机布局方式:
  布局一:全屏空白式满足了用户自己设置应用界面位置的需要,用户可根据自己喜好设置应用位置.
  布局二:小区域划分式则是将现有的屏幕划分为普通区域和常用区域,普通区域基本放置使用频率较低的应用,而常用区域1、常用区域2、常用区域3、常用区域4可依据应用使用频率高低,依次对应出现在相关的1、2、3、4区域中.该部分应用的出现可基于系统内部对应用使用的频率进行自动调整,也可做成人机交互的方式,用户在该区域进行常用应用的排布.
  布局三:常用区域固定式则是将大部分界面空间留白,仅对统计得出的常用区域1、常用区域2进行应用的优化,其他部位则留给用户,依据用户的习惯,或添加小工具,或改变图片背景等,留给用户更多的自主权.
  布局一
  布局二
  布局三
  通过统计手机初始页面发现,目前手机界面默认的界面应用仅是传统手机有的电话、短信、设置、搜索等基本条目,但通过调查者的反馈信息发现,微信、QQ、支付宝、视频应用等在日常使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这些应用并不出现在常见的手机界面中,需要用户在应用商店自行搜索下载.这些应用也并不随使用频率或时长出现在与人较方便的位置,大多依据安装顺序或个人情况出现在不同的界面或位置,为便捷、快速使用增加了进入时长.常用的工具,如一键清理、日历、天气、时间等,则或集中于二级目录,或分布在不同界面,或位于不可知的地方,为用户的快速体验增添了困难.
  结合对手机界面的优化布局几种方式,将常用的、使用频率高的微信、电话、QQ等基本的通信工具放置在常用区域1,将浏览器、视频软件等获取信息的软件放置在常用区域2.这样来达到手机界面区域的较大使用率和对应用使用的快速定位,增加用户的使用的便捷性体验.
  三、布局优化的实验验证
  实验设计三部手机,前两部手机按布局二和布局三的设计,依据统计数据,将常用的软件分门别类布置在常用区域1、2、3、4中,并将系统自带的时间、天气、日历等放置在明显的普通区域;第三部手机按出厂设定的排序,并安装了微信、QQ、支付宝、UC浏览器、百度地图、天猫、微博、美团、游戏等应用.实验要求用户分别在三部手机上操作:第一步打开微信并回到主界面,第二步打开支付宝后回到主界面,第三步打开地图并回到主界面,第四步报出当前日期和时间,最终统计用户完成上述操作的时间.通过实验数据发现,80%的参与调查者按照布局二、布局三完成操作的时间明显快于手机出厂设定的排列顺序.
  【参考文献】
  [1]蒋陆.手机图形用户界面的图标个性化设计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67.
  [2]陈正飞.手机图形用户界面的交互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1.
  [3]王俊.面向可用性的智能手机软件交互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龚诗雅.基于可用性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产生  传统的单元复习课多以学生练习、教师评讲为主,课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导致一到单元测试就有学生反映想不到用哪一种方法,用哪些性质,哪个定理,这样的复习课无趣亦低效,这就提醒我们初中单元复习课的教与学的方式需要改变.  二、单元复习课堂的创新设计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近期开设的一节代数式单元复习课谈谈我的创新设计思路:“知识回顾(学生通过自己做的知识结构图陈述各
【摘要】中学数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数学的难度陡然升高,远比初中数学题的计算量和出题范围大得多,这使得很多高中生难以及时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现在文理不分科政策的实施,使更多文科好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在综合调查了周围同学在数学学习上的问题及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的综合探讨.  【关键词】数学学习;效率提高;方法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分值,也是能
【摘要】探究性活动以其趣味性、灵活性、多可能性吸引学生.运用探究性活动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乐趣.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地阐述运用探究性活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活动;数学兴趣;教学策略  四年级数学与之前的数学内容相比,具有计算量大、计算复杂性高、逻辑判断难的特点.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其数学能力大
数学课按基本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练习课往往紧跟新授课之后,是新授课的重要补充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小学数学中,练习课占的教学时间比重很大,在实际教学中的课时数也多于新授课、复习课的课时数,但对它的研究却很少.练习课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形成技能技巧.不过,我们是否注意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熟能生巧了吗?是否存在“熟而生厌”的现象?這样一个我们
【摘要】随着自然数的不断增大,素数的个数也在不断增多,而素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因数数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意味着自然数、因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所有的自然数都能够被1和自身以外的因数分解而没有新的素数了呢?借助计算机对自然数中所蕴涵的素数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其规律显示素数个数将随着自然数的增大而增加下去,素数是没有尾的.此次借助计算机算出的最大一个素数是2099999999.  【关键词】素数;自然数;因数
【摘要】数形结合是教育者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和理念,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教育,结合教学实例浅谈数形结合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形结合;数学教学  为了践行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应积极采用数形结合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与理解,并同时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中的“
一、思考缘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课程总体目标第一条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变化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博大精深,它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而教材新增的“数学广角”这块内容正是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一、情境:让学生“冲动”起来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将计算教学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添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有想计算的冲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背诵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对于“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以“轴对称”为例,在第三版教材中,整个小学阶段只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一次系统的学习.改动后的第四版教材安排了四次的学习,分别在:二上“折一折,玩一玩”,三下“轴对称(一)”“轴对称(二)”、五上“轴对称再认识(一)”“轴对称再认识(二)”、六下“平移、旋转、轴对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顺应了儿
【摘要】数学公共课程是农林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基于对四所高水平农林院校数学公共课教学情况调研分析,提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思考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CG08532);福建农林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37);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07).  为适应高考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