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付启 王 静 通讯员 鲁守波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在这收获的季节,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莒南县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宋玉平。
初见宋局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毅的脸庞和一双熠熠生辉的大眼睛,透露出一名管理者的精明强干,特别是他处理工作时的挥洒自如和果断干练,让记者深深领悟到了这位粮改成功人士的特有风采。从他那锐利的眼神中,记者真正读懂了什么是管理创新、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成功风范。
通过两天的实地采访和深入挖掘,记者是那样震撼于一位不畏重重困难,并在全市大刀阔斧进行粮食改革的风云人物。他的粮食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在沂蒙老区全面推广,他的勇于改革的事迹在齐鲁大地上争相传颂。他不但用事实彻底改变了当前粮食系统无潜力可挖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且还强有力地奏响了粮食改革和粮企发展的二重奏。
2002年5月,宋玉平走马上任莒南县粮食局局长。初到粮食局时的现状让他难以平静。干部职工思想混乱,行业管理紊乱,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历史包袱沉重,国有资产损失和浪费严重。企业负债额高达51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53%。
为了摆脱困境,宋玉平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莒南县粮食系统有史以来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开展规模最大的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彻底摸清了企业和行业的家底。这次清产核资,为解决莒南县粮食局全局性的工作问题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一、改革风云
在粮油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宋玉平局长着力深化莒南县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围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宋玉平采取果断措施对农村粮食企业的主副营业务实行统一管理,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管理体制。
这次粮食改革,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各种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富余职工多,分流任务重,改革成本高,工作难度大,分流安置职工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该局在宋玉平的带领下,紧紧依靠职工群众,认真学习,领会这次粮改的任务和宗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周密规范的操作程序,建设健全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措施的实行,扎实稳妥地推进了各项粮改工作,开创了粮食系统工作的新局面。
整个粮改工作中,莒南粮食局共为1052名职工发放经济补偿金918万元,为1052名职工缴纳企业欠交的个人养老保险金480万元,缴纳失业保险金90万元,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四次拍卖会,公开拍卖了18处整体优势不明显没有经营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获得资金1852万元,优先用于安置分流职工。全县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5月31日前和1998年6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的5521万元政策性亏损进行了财务挂帐,剥离后由县粮食局集中管理,剥离的政策性挂帐占用的贷款原已办理资产抵押的,解除抵押关系,企业整合压减,职工身份置换、闲置资产处置、经济补偿金兑付等各项粮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发展强音
当记者谈及到改革这个话题时,宋局长说:“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我们只有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国家粮食安全。”
狠抓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莒南县粮食局工作的4年时间里,宋玉平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拖,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本着“以内贸经营为主、内外贸并举;以油料经营为主,粮油经营并举”的原则,指导企业灵活开展经营,粮油贸易搞活了,粮食系统各个企业呈现出普遍“开花结果”的粮油贸易新局面。
“粮食增产增效”工程在全县积极实施。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引导农民领先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该局还积极引导已改制的基层粮管所,搞好农副产品特别是粮油产品的精深加工,培植名牌产品,壮大骨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效益较好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体。
2006年1~8月份,莒南县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创汇9211万美元,同比增长13.5%,名牌产品也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玉皇牌食用植物油、金胜牌压榨花生油、绿帝牌压榨一级花生油被评为“全国免检产品”、“山东著名商标”,成为沂蒙老区的骄傲。
近4年时间里,宋玉平带领困境中的莒南县粮食局全体员工走出低谷,走向振兴。莒南县粮食局综合经济效益连续4年在全市同行业名列前茅,被评为“全市粮食系统扭亏增盈工作先进单位”。宋玉平这位市“人大代表”,粮食系统的“先进个人”,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同行的赞赏。
(责任编辑:文 峰)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在这收获的季节,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莒南县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宋玉平。
初见宋局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毅的脸庞和一双熠熠生辉的大眼睛,透露出一名管理者的精明强干,特别是他处理工作时的挥洒自如和果断干练,让记者深深领悟到了这位粮改成功人士的特有风采。从他那锐利的眼神中,记者真正读懂了什么是管理创新、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成功风范。
通过两天的实地采访和深入挖掘,记者是那样震撼于一位不畏重重困难,并在全市大刀阔斧进行粮食改革的风云人物。他的粮食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在沂蒙老区全面推广,他的勇于改革的事迹在齐鲁大地上争相传颂。他不但用事实彻底改变了当前粮食系统无潜力可挖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且还强有力地奏响了粮食改革和粮企发展的二重奏。
2002年5月,宋玉平走马上任莒南县粮食局局长。初到粮食局时的现状让他难以平静。干部职工思想混乱,行业管理紊乱,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历史包袱沉重,国有资产损失和浪费严重。企业负债额高达51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53%。
为了摆脱困境,宋玉平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莒南县粮食系统有史以来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开展规模最大的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彻底摸清了企业和行业的家底。这次清产核资,为解决莒南县粮食局全局性的工作问题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一、改革风云
在粮油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宋玉平局长着力深化莒南县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围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宋玉平采取果断措施对农村粮食企业的主副营业务实行统一管理,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管理体制。
这次粮食改革,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各种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富余职工多,分流任务重,改革成本高,工作难度大,分流安置职工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该局在宋玉平的带领下,紧紧依靠职工群众,认真学习,领会这次粮改的任务和宗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周密规范的操作程序,建设健全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措施的实行,扎实稳妥地推进了各项粮改工作,开创了粮食系统工作的新局面。
整个粮改工作中,莒南粮食局共为1052名职工发放经济补偿金918万元,为1052名职工缴纳企业欠交的个人养老保险金480万元,缴纳失业保险金90万元,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四次拍卖会,公开拍卖了18处整体优势不明显没有经营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获得资金1852万元,优先用于安置分流职工。全县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5月31日前和1998年6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的5521万元政策性亏损进行了财务挂帐,剥离后由县粮食局集中管理,剥离的政策性挂帐占用的贷款原已办理资产抵押的,解除抵押关系,企业整合压减,职工身份置换、闲置资产处置、经济补偿金兑付等各项粮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发展强音
当记者谈及到改革这个话题时,宋局长说:“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我们只有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国家粮食安全。”
狠抓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莒南县粮食局工作的4年时间里,宋玉平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拖,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本着“以内贸经营为主、内外贸并举;以油料经营为主,粮油经营并举”的原则,指导企业灵活开展经营,粮油贸易搞活了,粮食系统各个企业呈现出普遍“开花结果”的粮油贸易新局面。
“粮食增产增效”工程在全县积极实施。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引导农民领先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该局还积极引导已改制的基层粮管所,搞好农副产品特别是粮油产品的精深加工,培植名牌产品,壮大骨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效益较好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体。
2006年1~8月份,莒南县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创汇9211万美元,同比增长13.5%,名牌产品也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玉皇牌食用植物油、金胜牌压榨花生油、绿帝牌压榨一级花生油被评为“全国免检产品”、“山东著名商标”,成为沂蒙老区的骄傲。
近4年时间里,宋玉平带领困境中的莒南县粮食局全体员工走出低谷,走向振兴。莒南县粮食局综合经济效益连续4年在全市同行业名列前茅,被评为“全市粮食系统扭亏增盈工作先进单位”。宋玉平这位市“人大代表”,粮食系统的“先进个人”,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同行的赞赏。
(责任编辑:文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