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贺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少年聪慧,才华横溢,命途多舛,多病早夭,他既有唐代诗人共有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痛苦。宗室身份的自傲,满腹才华的自负,建功立业的渴望,现实生活的痛苦,使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把这一切都熔铸于诗歌之中,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关键词: 李贺 人生际遇 诗歌创作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而李贺是这个星光灿烂的族群中最为特殊的人物之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其矛盾的性格,并使其一生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因此,诗歌就成了其宣泄这种矛盾与痛苦的唯一途径,于是,奇丽的语言,凄迷的意象,感伤的氛围,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的特征。我认为,研究这些诗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人生经历与理想性格上的矛盾;而了解其人生经历,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其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渴望与绝望的强烈反差使其诗歌中充满矛盾与痛苦
(一)宗室身份、少年时的才华与诗中流露出的自傲自负。
李贺是唐高祖李渊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代,作为宗室后裔,他自视甚高。在诗中,他一再以“宗孙”“唐诸王孙”自称,很得意于夸耀自己的才气与身价:“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黄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他认为只有曹植才能与他这位贵公子诗人等同起来。
李贺确实才华横溢,其在七岁时写下《高轩过》:“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在“文章巨公”“才子”的面前,文不加点,七岁的孩子一口气写下了这样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诗歌。足见其少年时的才华。十五六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宗室身份,少年的才华使李贺时刻具有一种优越感,一般士子建功立业的愿望在年轻的李贺的心中更加强烈,“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其一)。作者的自傲自负在其诗中随处可见。
(二)寒酸的处境、仕进的门槛、理想的破灭与诗中渲泻的痛苦与愤懑。
李贺的优越感并没有使其处境发生变化,终其一生却没有“蛇作龙”,只有一生郁郁,屈如蛇虫,“羁策任蛮儿”,究其原因一是寒酸的处境,大郑王李亮到李贺已有近200年的时间,这一支疏淡的皇族已不能给李贺带来多少荣耀,“宗孙不调为谁怜”,李贺牢骚之情溢于言表。根深蒂固的皇室贵族观念,使他时刻向往着贵公子的生活,可是家道中落,到李贺的时代家境已是“衣如飞鹑马如狗”了(《开愁歌》)。二是仕进的门槛难以逾越。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与李贺争名的人说他应避父讳而不举进士,虽然韩愈曾写“讳辩”为其力争并鼓励其应试,然其终不得登第。后来在韩愈的照顾下,李贺才被任命为奉礼郎,这奉礼郎只是一个品次极低(从九品)的小小京官,这在其心中自然有一种失落与不平,流露在诗中就是慷慨愤懑。
唐代诗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从陈子昂到岑参,从“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杨炯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昂扬的精神,豪迈的气概,是唐诗的显著特点之一。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自然也受到影响,身处穷途,仍汲汲于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想起古代的多少英雄,灭匈奴破楼兰,而自己将老死于户牗之中,这种心情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李贺的追求功名的愿望只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本能,因为他的性格与诗人气质同当时的官场是不相容的,很难在政治上打开一条通道,又何谈建功立业。他没有认识到,也更不愿承认这一点,还幼稚地认为在某个时候只要自己一加努力就能身登高处,仕途显通。脱离了现实的壮志与雄心,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冲动与幻想,而这种幻想与冲动,一经现实生活的碰撞,便会成为碎末。
但失败对于他来讲来得太快也太残酷,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苦闷之中。《马诗》其八:“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间果下马,羁策任蛮儿。”其十一:“内马赐宫人,银荐刺麒麟,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作者把自己比作千里马、赤兔,只是没有吕布用、伯乐识,最终只能沦落为被“蛮儿”欺凌,内心痛苦可见一斑。
但李贺并不甘于平庸。《马诗》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作者用拟物手法,写人、写自己,马骨坚硬,就是自己有骨气,自己是瘦马,但不是凡马,虽瘦骨嶙峋,仍“带铜声”。
因此,他一边内心充满痛苦绝望,一边做着绝望的白日梦。李贺的绝望是在他对自身现实处境认识的一步步深化而逐步加深的,但做“白日梦”则显示出诗人矛盾的性格心理,即虽对现实不满,但还是放不下王室的骄傲与那颗济世之心,而这种放不下是以诗人的痛苦为代价的,于是,自负、自傲、自卑、孤僻、执着、无可奈何,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其内心时刻充满矛盾与痛苦。
二、多病早衰与长生仙游为其诗注入了鬼神之气
(一)多病早衰。
李贺体弱多病,常年吃药。他写诗十分刻苦,《李长吉小传》说他经常骑着驴,背着破锦囊,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偶得佳句,即写好投入锦囊,回家后再整理。有一次母亲让使女看了他的锦囊,竟有很多诗句。母亲心疼地说:“我儿这是要吐出心才肯罢休啊!”①因此,他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年纪轻轻,头发已经变白,有诗为证:《伤心行》:“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咏怀二首》中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傍晚写完书,忽然发现白发如霜似的落下一片,年轻的白发不由使人想到早衰与死亡,但对此也只能抱以无可奈何的苦笑。李贺最终不到二十七岁即因病而死。
(二)诗歌的意象:冷艳凄迷。
病弱的身体使李贺常受到死亡的威胁,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中呈现了一种冷艳凄迷的意象。如写红的有“冷红”“老红”“愁红”“哭红”,写绿的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并大量使用“泣”“啼”等词,使其感情化,诗歌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任谁读来,都会感到内心沉重。
(三)鬼诗:阴森恐怖的氛围。
死亡的恐惧常常煎熬着多病的李贺,但他最终明白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也想开了:“王母桃花红千遍,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几回天上葬神仙。”(《官街鼓》)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坟场,歌颂死亡,把一般人恐惧忌讳或厌恶的东西当作艺术美来描写,如《神弦》:“呼星招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南山田中行》:“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带有浓重的诡谲意味,而这种现象正是其死之恐惧与生之渴望矛盾冲突的产物。
“苏小小墓”则糅合了南齐苏小小的故事,创造了一个荒诞迷离、艳丽凄清的幽灵情爱世界:“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荡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对佳偶,生不为世所容,死亦难成眷属,只有那飘忽不定的鬼火,令人断肠的凄风苦雨伴随着徘徊于松柏下的孤寂的灵魂。
这些诗歌读来可以说是鬼气拂拂,阴森恐怖,读来寒气逼人。李贺被称为“诗鬼”可能就因为创作了这些诗歌。
(四)游仙诗:沉重的飘逸、假想的快乐。
对死亡恐惧厌恶,做鬼又过于凄惨,又渴求长生,于是,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困扰着诗人的心灵,使他的心灵常常处于亢奋与消极交替起伏的状态,②对神仙境界有着强烈的渴望。如《神仙曲》描写了一幅海上神仙的生活画卷,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充满“清明笑语”的神仙世界;又如《天上谣》作者以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仙界与人间的不同:仙界中耕地的是龙不是牛,栽种的是灵芝不是一般庄稼,田地是山岚一样的气体,仙界中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还有《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使这首诗诗风飘逸“真与供奉(李白)为敌”(王夫之,《唐诗评选》)。在精神世界仙游的同时,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带给自己的心灵的重负,故其诗中的飘逸,没有李白诗的洒脱之感,反而使人在读后感到沉重。
三、丑陋的外貌与浪漫爱情的追求决定了其爱情诗以娼妓为吟咏对象
史料中没有李贺婚配的记载,也没有其爱情生活的记载。我们认为李贺终身缺少真情实意的异性关怀。究其原因,贫寒多病,仕途蹭蹬,更重要的是外貌丑陋。据《李长吉小传》可知,李贺“细瘦”、“通眉”、“巨鼻”、“长指爪”。这在注重男子仪态风度的唐朝,对一贯以风流逸荡而自命的李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无法释怀的暗伤。这也使其不能进入官场的同时,又被排斥到了情场之外。
虽然如此,李贺也写过许多描写爱情的诗,但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他诗歌中的爱情,绝没有一见钟情,也绝少知己之爱,而大多是类似于现代人所谓的一夜情,多描写的是与娼妓的偶合。在李贺诗中有三十余首写闺情、咏娼妓,是数量较多的一类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是《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鸟起。细露湿团红,寒香解夜醉。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上客留断缨,残蛾斗双绿。春帐依微蝉翼罗,横茵突金隐体花,帐前轻絮鹅毛起,欲说春心无所以。”李贺在诗中细致地描写了娼女早起送别的情形。
还有《美人梳头歌》:“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吚哑转鸣玉,惊走芙蓉睡新足。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漫懒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鬌妆成欹不斜,云踞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这样的女子,联系李贺的自身条件,不能不说是其幻想的产物,而非实际的加工,就算是其有得见女子梳头的“艳福”,那么这美女的身份也大有可推敲之处。
李贺短暂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没落的家世,多病的身躯,丑陋的外表,坎坷的经历,合力绞杀了他的渴望与梦想。他如一匹瘦马,食败草、走盐坂,在人生的风雨中挣扎。然而正是这些不幸,催生了他的诗歌,成就了他在唐代诗人中的特殊地位。他的诗歌是他坎坷一生的写照,是在痛苦碾压下开出的一朵清香冷艳之花。
注释:
①这就是“呕心沥血”一词的由来.
②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22.
关键词: 李贺 人生际遇 诗歌创作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而李贺是这个星光灿烂的族群中最为特殊的人物之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其矛盾的性格,并使其一生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因此,诗歌就成了其宣泄这种矛盾与痛苦的唯一途径,于是,奇丽的语言,凄迷的意象,感伤的氛围,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的特征。我认为,研究这些诗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人生经历与理想性格上的矛盾;而了解其人生经历,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其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渴望与绝望的强烈反差使其诗歌中充满矛盾与痛苦
(一)宗室身份、少年时的才华与诗中流露出的自傲自负。
李贺是唐高祖李渊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代,作为宗室后裔,他自视甚高。在诗中,他一再以“宗孙”“唐诸王孙”自称,很得意于夸耀自己的才气与身价:“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黄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他认为只有曹植才能与他这位贵公子诗人等同起来。
李贺确实才华横溢,其在七岁时写下《高轩过》:“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在“文章巨公”“才子”的面前,文不加点,七岁的孩子一口气写下了这样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诗歌。足见其少年时的才华。十五六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宗室身份,少年的才华使李贺时刻具有一种优越感,一般士子建功立业的愿望在年轻的李贺的心中更加强烈,“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其一)。作者的自傲自负在其诗中随处可见。
(二)寒酸的处境、仕进的门槛、理想的破灭与诗中渲泻的痛苦与愤懑。
李贺的优越感并没有使其处境发生变化,终其一生却没有“蛇作龙”,只有一生郁郁,屈如蛇虫,“羁策任蛮儿”,究其原因一是寒酸的处境,大郑王李亮到李贺已有近200年的时间,这一支疏淡的皇族已不能给李贺带来多少荣耀,“宗孙不调为谁怜”,李贺牢骚之情溢于言表。根深蒂固的皇室贵族观念,使他时刻向往着贵公子的生活,可是家道中落,到李贺的时代家境已是“衣如飞鹑马如狗”了(《开愁歌》)。二是仕进的门槛难以逾越。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与李贺争名的人说他应避父讳而不举进士,虽然韩愈曾写“讳辩”为其力争并鼓励其应试,然其终不得登第。后来在韩愈的照顾下,李贺才被任命为奉礼郎,这奉礼郎只是一个品次极低(从九品)的小小京官,这在其心中自然有一种失落与不平,流露在诗中就是慷慨愤懑。
唐代诗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从陈子昂到岑参,从“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杨炯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昂扬的精神,豪迈的气概,是唐诗的显著特点之一。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自然也受到影响,身处穷途,仍汲汲于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想起古代的多少英雄,灭匈奴破楼兰,而自己将老死于户牗之中,这种心情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李贺的追求功名的愿望只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本能,因为他的性格与诗人气质同当时的官场是不相容的,很难在政治上打开一条通道,又何谈建功立业。他没有认识到,也更不愿承认这一点,还幼稚地认为在某个时候只要自己一加努力就能身登高处,仕途显通。脱离了现实的壮志与雄心,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冲动与幻想,而这种幻想与冲动,一经现实生活的碰撞,便会成为碎末。
但失败对于他来讲来得太快也太残酷,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苦闷之中。《马诗》其八:“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间果下马,羁策任蛮儿。”其十一:“内马赐宫人,银荐刺麒麟,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作者把自己比作千里马、赤兔,只是没有吕布用、伯乐识,最终只能沦落为被“蛮儿”欺凌,内心痛苦可见一斑。
但李贺并不甘于平庸。《马诗》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作者用拟物手法,写人、写自己,马骨坚硬,就是自己有骨气,自己是瘦马,但不是凡马,虽瘦骨嶙峋,仍“带铜声”。
因此,他一边内心充满痛苦绝望,一边做着绝望的白日梦。李贺的绝望是在他对自身现实处境认识的一步步深化而逐步加深的,但做“白日梦”则显示出诗人矛盾的性格心理,即虽对现实不满,但还是放不下王室的骄傲与那颗济世之心,而这种放不下是以诗人的痛苦为代价的,于是,自负、自傲、自卑、孤僻、执着、无可奈何,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其内心时刻充满矛盾与痛苦。
二、多病早衰与长生仙游为其诗注入了鬼神之气
(一)多病早衰。
李贺体弱多病,常年吃药。他写诗十分刻苦,《李长吉小传》说他经常骑着驴,背着破锦囊,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偶得佳句,即写好投入锦囊,回家后再整理。有一次母亲让使女看了他的锦囊,竟有很多诗句。母亲心疼地说:“我儿这是要吐出心才肯罢休啊!”①因此,他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年纪轻轻,头发已经变白,有诗为证:《伤心行》:“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咏怀二首》中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傍晚写完书,忽然发现白发如霜似的落下一片,年轻的白发不由使人想到早衰与死亡,但对此也只能抱以无可奈何的苦笑。李贺最终不到二十七岁即因病而死。
(二)诗歌的意象:冷艳凄迷。
病弱的身体使李贺常受到死亡的威胁,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中呈现了一种冷艳凄迷的意象。如写红的有“冷红”“老红”“愁红”“哭红”,写绿的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并大量使用“泣”“啼”等词,使其感情化,诗歌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任谁读来,都会感到内心沉重。
(三)鬼诗:阴森恐怖的氛围。
死亡的恐惧常常煎熬着多病的李贺,但他最终明白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也想开了:“王母桃花红千遍,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几回天上葬神仙。”(《官街鼓》)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坟场,歌颂死亡,把一般人恐惧忌讳或厌恶的东西当作艺术美来描写,如《神弦》:“呼星招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南山田中行》:“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带有浓重的诡谲意味,而这种现象正是其死之恐惧与生之渴望矛盾冲突的产物。
“苏小小墓”则糅合了南齐苏小小的故事,创造了一个荒诞迷离、艳丽凄清的幽灵情爱世界:“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荡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对佳偶,生不为世所容,死亦难成眷属,只有那飘忽不定的鬼火,令人断肠的凄风苦雨伴随着徘徊于松柏下的孤寂的灵魂。
这些诗歌读来可以说是鬼气拂拂,阴森恐怖,读来寒气逼人。李贺被称为“诗鬼”可能就因为创作了这些诗歌。
(四)游仙诗:沉重的飘逸、假想的快乐。
对死亡恐惧厌恶,做鬼又过于凄惨,又渴求长生,于是,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困扰着诗人的心灵,使他的心灵常常处于亢奋与消极交替起伏的状态,②对神仙境界有着强烈的渴望。如《神仙曲》描写了一幅海上神仙的生活画卷,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充满“清明笑语”的神仙世界;又如《天上谣》作者以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仙界与人间的不同:仙界中耕地的是龙不是牛,栽种的是灵芝不是一般庄稼,田地是山岚一样的气体,仙界中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还有《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使这首诗诗风飘逸“真与供奉(李白)为敌”(王夫之,《唐诗评选》)。在精神世界仙游的同时,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带给自己的心灵的重负,故其诗中的飘逸,没有李白诗的洒脱之感,反而使人在读后感到沉重。
三、丑陋的外貌与浪漫爱情的追求决定了其爱情诗以娼妓为吟咏对象
史料中没有李贺婚配的记载,也没有其爱情生活的记载。我们认为李贺终身缺少真情实意的异性关怀。究其原因,贫寒多病,仕途蹭蹬,更重要的是外貌丑陋。据《李长吉小传》可知,李贺“细瘦”、“通眉”、“巨鼻”、“长指爪”。这在注重男子仪态风度的唐朝,对一贯以风流逸荡而自命的李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无法释怀的暗伤。这也使其不能进入官场的同时,又被排斥到了情场之外。
虽然如此,李贺也写过许多描写爱情的诗,但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他诗歌中的爱情,绝没有一见钟情,也绝少知己之爱,而大多是类似于现代人所谓的一夜情,多描写的是与娼妓的偶合。在李贺诗中有三十余首写闺情、咏娼妓,是数量较多的一类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是《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鸟起。细露湿团红,寒香解夜醉。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上客留断缨,残蛾斗双绿。春帐依微蝉翼罗,横茵突金隐体花,帐前轻絮鹅毛起,欲说春心无所以。”李贺在诗中细致地描写了娼女早起送别的情形。
还有《美人梳头歌》:“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吚哑转鸣玉,惊走芙蓉睡新足。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漫懒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鬌妆成欹不斜,云踞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这样的女子,联系李贺的自身条件,不能不说是其幻想的产物,而非实际的加工,就算是其有得见女子梳头的“艳福”,那么这美女的身份也大有可推敲之处。
李贺短暂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没落的家世,多病的身躯,丑陋的外表,坎坷的经历,合力绞杀了他的渴望与梦想。他如一匹瘦马,食败草、走盐坂,在人生的风雨中挣扎。然而正是这些不幸,催生了他的诗歌,成就了他在唐代诗人中的特殊地位。他的诗歌是他坎坷一生的写照,是在痛苦碾压下开出的一朵清香冷艳之花。
注释:
①这就是“呕心沥血”一词的由来.
②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