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秣败草,蹭蹬溘风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贺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少年聪慧,才华横溢,命途多舛,多病早夭,他既有唐代诗人共有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痛苦。宗室身份的自傲,满腹才华的自负,建功立业的渴望,现实生活的痛苦,使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把这一切都熔铸于诗歌之中,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关键词: 李贺 人生际遇 诗歌创作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而李贺是这个星光灿烂的族群中最为特殊的人物之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其矛盾的性格,并使其一生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因此,诗歌就成了其宣泄这种矛盾与痛苦的唯一途径,于是,奇丽的语言,凄迷的意象,感伤的氛围,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的特征。我认为,研究这些诗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人生经历与理想性格上的矛盾;而了解其人生经历,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其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渴望与绝望的强烈反差使其诗歌中充满矛盾与痛苦
  (一)宗室身份、少年时的才华与诗中流露出的自傲自负。
  李贺是唐高祖李渊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代,作为宗室后裔,他自视甚高。在诗中,他一再以“宗孙”“唐诸王孙”自称,很得意于夸耀自己的才气与身价:“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黄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他认为只有曹植才能与他这位贵公子诗人等同起来。
  李贺确实才华横溢,其在七岁时写下《高轩过》:“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在“文章巨公”“才子”的面前,文不加点,七岁的孩子一口气写下了这样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诗歌。足见其少年时的才华。十五六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宗室身份,少年的才华使李贺时刻具有一种优越感,一般士子建功立业的愿望在年轻的李贺的心中更加强烈,“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其一)。作者的自傲自负在其诗中随处可见。
  (二)寒酸的处境、仕进的门槛、理想的破灭与诗中渲泻的痛苦与愤懑。
  李贺的优越感并没有使其处境发生变化,终其一生却没有“蛇作龙”,只有一生郁郁,屈如蛇虫,“羁策任蛮儿”,究其原因一是寒酸的处境,大郑王李亮到李贺已有近200年的时间,这一支疏淡的皇族已不能给李贺带来多少荣耀,“宗孙不调为谁怜”,李贺牢骚之情溢于言表。根深蒂固的皇室贵族观念,使他时刻向往着贵公子的生活,可是家道中落,到李贺的时代家境已是“衣如飞鹑马如狗”了(《开愁歌》)。二是仕进的门槛难以逾越。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与李贺争名的人说他应避父讳而不举进士,虽然韩愈曾写“讳辩”为其力争并鼓励其应试,然其终不得登第。后来在韩愈的照顾下,李贺才被任命为奉礼郎,这奉礼郎只是一个品次极低(从九品)的小小京官,这在其心中自然有一种失落与不平,流露在诗中就是慷慨愤懑。
  唐代诗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从陈子昂到岑参,从“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杨炯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昂扬的精神,豪迈的气概,是唐诗的显著特点之一。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自然也受到影响,身处穷途,仍汲汲于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想起古代的多少英雄,灭匈奴破楼兰,而自己将老死于户牗之中,这种心情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李贺的追求功名的愿望只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本能,因为他的性格与诗人气质同当时的官场是不相容的,很难在政治上打开一条通道,又何谈建功立业。他没有认识到,也更不愿承认这一点,还幼稚地认为在某个时候只要自己一加努力就能身登高处,仕途显通。脱离了现实的壮志与雄心,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冲动与幻想,而这种幻想与冲动,一经现实生活的碰撞,便会成为碎末。
  但失败对于他来讲来得太快也太残酷,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苦闷之中。《马诗》其八:“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间果下马,羁策任蛮儿。”其十一:“内马赐宫人,银荐刺麒麟,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作者把自己比作千里马、赤兔,只是没有吕布用、伯乐识,最终只能沦落为被“蛮儿”欺凌,内心痛苦可见一斑。
  但李贺并不甘于平庸。《马诗》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作者用拟物手法,写人、写自己,马骨坚硬,就是自己有骨气,自己是瘦马,但不是凡马,虽瘦骨嶙峋,仍“带铜声”。
  因此,他一边内心充满痛苦绝望,一边做着绝望的白日梦。李贺的绝望是在他对自身现实处境认识的一步步深化而逐步加深的,但做“白日梦”则显示出诗人矛盾的性格心理,即虽对现实不满,但还是放不下王室的骄傲与那颗济世之心,而这种放不下是以诗人的痛苦为代价的,于是,自负、自傲、自卑、孤僻、执着、无可奈何,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其内心时刻充满矛盾与痛苦。
  二、多病早衰与长生仙游为其诗注入了鬼神之气
  (一)多病早衰。
  李贺体弱多病,常年吃药。他写诗十分刻苦,《李长吉小传》说他经常骑着驴,背着破锦囊,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偶得佳句,即写好投入锦囊,回家后再整理。有一次母亲让使女看了他的锦囊,竟有很多诗句。母亲心疼地说:“我儿这是要吐出心才肯罢休啊!”①因此,他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年纪轻轻,头发已经变白,有诗为证:《伤心行》:“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咏怀二首》中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傍晚写完书,忽然发现白发如霜似的落下一片,年轻的白发不由使人想到早衰与死亡,但对此也只能抱以无可奈何的苦笑。李贺最终不到二十七岁即因病而死。
  (二)诗歌的意象:冷艳凄迷。
  病弱的身体使李贺常受到死亡的威胁,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中呈现了一种冷艳凄迷的意象。如写红的有“冷红”“老红”“愁红”“哭红”,写绿的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并大量使用“泣”“啼”等词,使其感情化,诗歌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任谁读来,都会感到内心沉重。
  (三)鬼诗:阴森恐怖的氛围。
  死亡的恐惧常常煎熬着多病的李贺,但他最终明白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也想开了:“王母桃花红千遍,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几回天上葬神仙。”(《官街鼓》)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坟场,歌颂死亡,把一般人恐惧忌讳或厌恶的东西当作艺术美来描写,如《神弦》:“呼星招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南山田中行》:“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带有浓重的诡谲意味,而这种现象正是其死之恐惧与生之渴望矛盾冲突的产物。
  “苏小小墓”则糅合了南齐苏小小的故事,创造了一个荒诞迷离、艳丽凄清的幽灵情爱世界:“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荡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对佳偶,生不为世所容,死亦难成眷属,只有那飘忽不定的鬼火,令人断肠的凄风苦雨伴随着徘徊于松柏下的孤寂的灵魂。
  这些诗歌读来可以说是鬼气拂拂,阴森恐怖,读来寒气逼人。李贺被称为“诗鬼”可能就因为创作了这些诗歌。
  (四)游仙诗:沉重的飘逸、假想的快乐。
  对死亡恐惧厌恶,做鬼又过于凄惨,又渴求长生,于是,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困扰着诗人的心灵,使他的心灵常常处于亢奋与消极交替起伏的状态,②对神仙境界有着强烈的渴望。如《神仙曲》描写了一幅海上神仙的生活画卷,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充满“清明笑语”的神仙世界;又如《天上谣》作者以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仙界与人间的不同:仙界中耕地的是龙不是牛,栽种的是灵芝不是一般庄稼,田地是山岚一样的气体,仙界中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还有《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使这首诗诗风飘逸“真与供奉(李白)为敌”(王夫之,《唐诗评选》)。在精神世界仙游的同时,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带给自己的心灵的重负,故其诗中的飘逸,没有李白诗的洒脱之感,反而使人在读后感到沉重。
  三、丑陋的外貌与浪漫爱情的追求决定了其爱情诗以娼妓为吟咏对象
  史料中没有李贺婚配的记载,也没有其爱情生活的记载。我们认为李贺终身缺少真情实意的异性关怀。究其原因,贫寒多病,仕途蹭蹬,更重要的是外貌丑陋。据《李长吉小传》可知,李贺“细瘦”、“通眉”、“巨鼻”、“长指爪”。这在注重男子仪态风度的唐朝,对一贯以风流逸荡而自命的李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无法释怀的暗伤。这也使其不能进入官场的同时,又被排斥到了情场之外。
  虽然如此,李贺也写过许多描写爱情的诗,但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他诗歌中的爱情,绝没有一见钟情,也绝少知己之爱,而大多是类似于现代人所谓的一夜情,多描写的是与娼妓的偶合。在李贺诗中有三十余首写闺情、咏娼妓,是数量较多的一类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是《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鸟起。细露湿团红,寒香解夜醉。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上客留断缨,残蛾斗双绿。春帐依微蝉翼罗,横茵突金隐体花,帐前轻絮鹅毛起,欲说春心无所以。”李贺在诗中细致地描写了娼女早起送别的情形。
  还有《美人梳头歌》:“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吚哑转鸣玉,惊走芙蓉睡新足。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漫懒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鬌妆成欹不斜,云踞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这样的女子,联系李贺的自身条件,不能不说是其幻想的产物,而非实际的加工,就算是其有得见女子梳头的“艳福”,那么这美女的身份也大有可推敲之处。
  李贺短暂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没落的家世,多病的身躯,丑陋的外表,坎坷的经历,合力绞杀了他的渴望与梦想。他如一匹瘦马,食败草、走盐坂,在人生的风雨中挣扎。然而正是这些不幸,催生了他的诗歌,成就了他在唐代诗人中的特殊地位。他的诗歌是他坎坷一生的写照,是在痛苦碾压下开出的一朵清香冷艳之花。
  
  注释:
  ①这就是“呕心沥血”一词的由来.
  ②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22.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南通市F大学的学生对创业现状的描述和评价,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现状 促进对策 
摘 要: 《杜子春》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唐代传奇《太平广记·杜子春》改写而成的童话。异时空下的两部作品,虽然主人公相同、故事情节相似,但立意相去甚远。原作的故事承袭自佛教,以修仙炼道为主题,而芥川更深化了杜子春内心世界的探索,肯定了人性中爱之伟大。  关键词: 《太平广记·杜子春》 唐代传奇 芥川龙之介 人性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日本文坛
摘 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能纳入教学艺术的要素很多,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艺术;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等等。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学科特点    近几年来,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改革逐渐进入各省的千万所中小学校,尤其是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等地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也不甘落
摘 要: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 《西游记》 阿瑟·威利 译本《猴》 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对于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时间来,人们在承认翻译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却评价
摘 要: 为了增强古典文献学这样说明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以为应该积极减弱其单调的说明介绍,采用叙事的授课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授课进程。为了提高授课效益,甚至可以添加授课情节。同时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辅助手段彰显教学重点,摆脱一般性的琐碎的知识点,并佐以讨论辨析,寓教于乐。最后将古典文献学与当前的古籍收藏市场相关联,展现古典文献在当代的价值与影响,从功利的角度刺激学生对古典文献
摘 要: 有效开发和利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为此,绵阳师范学院展开了积极探索,主要的措施有:以选修课程为纽带,实现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的“共赢式”发展;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实现课程质量的“阶梯式”推进;以电脑网络为平台,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互动式”共享;以优秀师生为表率,实现师生素质的“连带式”提高。  关键词: 高校优质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
摘 要: 《蝴蝶君》作为黄哲伦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一经上映便因其巨大的成功而备受评论界关注,并成为华裔戏剧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运用热奈特的五种“跨文本关系”分析《蝴蝶君》的创作,以揭示黄哲伦卓越的创作手法,即通过积极互文,使得文本获得颠覆性的新意。  关键词: 《蝴蝶君》 “跨文本关系” 互文性    1.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汤婷婷、谭恩美、李健孙、雷祖
摘 要: 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整篇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忧郁氛围。这种忧郁烘托了环境,映照了人物,使整个作品烙上深深的忧郁“气质”。作者构建作品忧郁氛围运用了多种方法、多重意象,包括“忧郁的月亮”“忧郁的雾气”“忧郁的人们”,他们的忧郁共同构建了鴜鹭湖的忧郁,让读者深深地沉浸在鴜鹭湖的忧郁之中。  关键词: 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忧郁 月亮 雾气 人们    “九一八”后的东北平原
摘 要: 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起到串联教与学的活动板块,避免提问零碎、肤浅、繁杂,增强教学有效性等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重点关注“主问题”的设计,带动学生对课文整体解读,长时间、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课堂效率 主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
摘 要: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人物塑造、主题、语言和情节等方面综合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讽刺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贝内特太太、克林斯先生、凯瑟琳夫人、威克姆和宾利小姐等。通过人物形象的讽刺,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物质化的爱情与婚姻,宣扬了进步的爱情与婚姻道德观。本文通过凯瑟琳夫人的形象刻画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