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搞好知识管理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表面看,知识管理是一种收集非连续的、分散的技术或技巧的随机方法,但从本质看,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其核心是价值问题,就是衡量、测算和评价知识的市场价值和应用效果,即企业参与者有意识地采用现成的知识、管理技术或应用一个指令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以期收到特殊的效果。推动一个企业取得成功的知识因素既包括员工在生产流水线上使用的知识,又包括创造价值的车间、班组接受和应用最新知识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一、用知识武装产品,用产品占领市场。知识,就其本身而言,没有力量。单纯拥有知识远远不够,知识只有与市场结合起来才有力量。知识与市场的结合要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如何把知识应用到产品开发中。如何快速应用最新知识,替代和淘汰旧知识,进而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二是把复杂的知识用简单的操作表现出来。产品研发应用的知识很复杂,但消费者使用产品时的操作不应太复杂,而应简单易掌握,这样,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青睐,市场份额才会越来越大。
  二、如果不应用知识,知识就没有任何价值。决定通过什么形式利用知识十分关键,只有采取适当的形式,应用开放的、人类完全共享的知识重新配置现有的资源,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所以,仅仅拥有知识、创造发明和获得专利还不够,这些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知识——生产——商品——货币,这是知识价值在应用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形式。另外,知识的价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知识的应用及其效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把握这些特点,趋利避害,充分挖掘企业知识的潜在价值,才能使知识价值最大化。
  三、开发和利用生产性知识的关键是注意发挥知识专家的能量。知识专家往往具有创造新知识和研发新产品的能量,只有把专家放在战略决策的关键位置上,企业才能够与竞争对手抗衡,甚至用新产品彻底打垮竞争对手,把它们踢出同一行业。从企业的组织层次中可以看出企业应用专家知识力量的具体情况,如果企业没有把知识专家安置在发挥作用的位置上,那将意味着企业毁掉了知识的力量,也就结束了企业在这个行业的前途和生命。所以,企业的前途取决于知识专家创造新知识并将其持续不断地应用到企业中的能力和速度,而这种能力和速度又取决于专家的知识结构和企业领导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专家创造新知识,新知识带来新产品,新产品巩固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四、强化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在知识管理方面,我们已经拥有大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其中包括大量的数据库。强化知识管理工作,就要重视企业知识的开发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就要不断标新立异。一个个性化的、人性化的处理方法,一个有效控制和利用密集知识的管理方式,一个能够预测潜在风险和潜在成本的客户销售系统等,都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具体内容,所有这些知识都应全部纳入一个价值趋动的系统程序中。对此,必须做好知识管理的具体规划,并形成知识管理的基本共识。
  五、知识管理要注意把握和处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管理知识,追求的是一种比较利益。但在知识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考虑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如能否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形式聘请到拥有企业所需要知识的人才;再如,为取得最佳效果,我们应该具备什么知识,还必须补充哪些新知识,由谁来确认、管理、运用这些新知识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决策。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教育改革的措施,在研究现代化的声乐特色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的声乐老师有必要充分了解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从中汲取老一代声乐学者的宝贵经验,从我国当
近日,成都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举行,成都市教育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成都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形成与成都产业体系相匹配,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普职相互融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成都特色、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  实施“3+1+N”中高职集团化办学  中等职业教育高标准发展,高等职
摘 要:台湾原住民族教育在历经荷兰、清朝、日本、国民政府等外来殖民势力的入侵及主流政权的政策统治、同化后,于国际化浪潮与本土意识、文化多元主義兴起下,原住民才得以拥有发声的机会,原住民族教育问题探讨在台湾一直是教育革新的关注焦点。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台湾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法源、形成背景及发展现况,最后为能有效开展原住民族教育,提出建议:第一,积极落实法令与政策,第二,学校课程与教材应采多民族观点纳入原
摘 要:本文根据高校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求,对比中学其课程要求的异同,借鉴相关教学理论思想,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调研分析,探讨如何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课程与中学历史课,提出实现教材向教学的转化是实现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教师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可以提升教师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程衔接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课程;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
作者简介:何天得(1980-),男,汉族,福建晋江人,本科,晋江市紫华中学,研究方向:思想品德教育,中学一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6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观念的不断普及,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课堂上,特别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到国家管理层下到一线
摘要:基于创业岗位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行了适合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求的调查,进而为建立服务于创新创业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创业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171-01  一、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就
文章通过对文化建筑与地域性表达相关联的阐释,明确了文化建筑植根地域特色的重要性。以黄山市艺术文化中心方案设计为例,阐述了其从形体、空间、立面以及技术4个方面对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