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一千八百年前的文艺理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y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我很难想象,一个公元2世纪后期至3世纪初距今近1800百年前的“中青年”,不仅写出了流畅自然,富有民歌色彩的歌行体诗,特别是竟能作出五卷本的言简意赅、贴近创作实践,直至今天仍有启示价值的文艺理论文章;而且其人还并非单纯的“专业作家与评论家”。你道怪也不怪?
  但这确有其事,确有其人。此人就是曹操的次子、史称“三曹”之一的曹丕(字子植)。此人从一个方面讲,在表面平凡甚至憨厚之态的遮掩下,承继乃父威权霸业志在必得,而且得力于司马懿、华歆等權谋家暗点或明唆的有效支持,在相搏争夺中逐渐占得先机,居于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弟曹植被排挤出局,丕仍然步步进逼,所谓“七步诗”的故事就是其弟几被挤向悬崖的象征性一幕。与之同时,在乃父曹操死后,丕终于彻底废掉了傀儡皇帝刘协,成为曹魏的第一代皇帝。从这一方面来看,好像此君日日夜夜都在与心腹权臣竭尽阴谋以实现“大业”。
  这些先不说它,因为许多事情都是统治者及其家族子弟间为获取极权所必然,还能指望他们一个个都是谦谦君子,如故事传说中那样“孔融让梨”般地温良恭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我还要说的是:自丕登基到去世的七年间,由他独当一面自领大魏的军政勋业似乎并无多大起色,能够“守成”就算不错,对照先王孟德公,他在手扼军政大轴转动寰宇的能力上显见不足; 真正的实权还有向极擅隐忍的权谋家司马父子暗转之势,而丕似乎淡化了乃父生前的提示,临终前还将懿公作为托孤大臣而倚重。部分原因也许是出于无奈,谁叫自己早于年长近十岁的“老师”匆匆地“走”了呢?悲夫?
  不过,且慢,客观公正的后世人千万莫要忽略了此公的另一面,那就是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独特造诣和成就。他的著述很多,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形式多样,自成风格,抒情意味中极富人生况味世事沧桑。仅以许多人所熟悉的“燕歌行”为例,它不唯是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最古的七言诗,也是幅制较长的“中篇抒情诗”。全诗句句押韵,明丽却又深沉,无疑是一首思、情、音韵俱佳的力作。如果说以诗歌创作而言他在“三曹”中尚不为奇(因其父曹操古朴苍劲的四言诗之老到,其弟曹植风雅瑰丽的大量诗赋,各领风骚),而他的诗文评论乃至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不仅在魏晋时期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今天的《典论·论文》只是他五卷《典论》中的一篇。此篇在我大学的古代文艺理论课中,除《文心雕龙》《诗品》等著作外,单篇文章中最重点的就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足见其被重视之程度。“论文”中最抢眼之说则是将文学的精神价值作为“软实力”提升至空前高度,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文学作品“以气为主”。此处的“气”,不少人解释为“气势”,不能说不对,却不够全面,亦未触及到内质之深度。“气”,含有气格、气质、气韵等深层感觉。气度、气势的风神和仪态。他还主张作品忌呆板与单调,认为“文非一体,各有专长”,实际上已接触到作品的不同风格问题; 而且认为对不同的风格应予以尊重,不可强力致之。为此,他对建安时期的一些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作了深入浅出的评判、分析。如说“徐幹有齐气”。“齐气”,应作何理解?土味儿?地方特点?有人以为此说有贬意,实则从本质上说是:有独具的地方色彩和本土气息。
  最可贵的是,一篇近1800年前的文艺理论文章,读之半点也无遥不可及之虞,而且不乏现代感。你道怪也不怪?从这一方面看,这位魏文帝并非终日只是玩弄权机、一味过皇帝瘾的角色。他的诗作特别是他的文艺理论文章,都不是偶一为之唾手可得的小摆设,肯定都是些很用心、很吃功夫的成品。试看当时三国的文士,更遑论当时其他帝王将相们,哪一位在文艺理论上能“玩”得过他?所以仅以“论文”为代表的五卷“典论”而言,便使我本来从小说和影视中获得的对此公的欠佳印象,应回归于较全面的理性为宜。一篇对后世产生了如此重要影响的文章,其价值较之生前多夺下蜀、吴的几个城池又当何如?尽管不便比拟,至少也耐人寻味。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作家。)
其他文献
人们对作家书房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因为每个作家的书房都是一个隐秘空间,包含着一个作家的全部秘密。不管是豪华还是简陋,每一个作家的书房都是他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巢穴。作家书房很像是戏剧演出的后台,也像是生产机器的车间。作家们在这里看书,休息,会客,发呆,还有最重要的,写作。这里发生的每一点细节都和一篇名作的面貌息息相关。我们看戏的人固然大多数时候是在台前欣赏台上的演出,但如果能有机会到后台东张西望地瞧瞧
近日偶然得到一本连环画《谢臣》,是“文革”开始前由北京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旨在“向广大农民进行兴无灭资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努力使之成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通俗美术读物”的《华北农村连环画库》之一。这个画库第一集就有120册,规模相当不小。《谢臣》只是其中薄薄的一册,经过四十多年的时光,除了纸页泛黄以外,不折不
黄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山,哪怕你不是诗人也会被美景激发出几句曼妙的诗行;黄山也是一个出画家的地方,美丽得令人窒息,哪怕你再笨拙,也能画出几笔俊美的线条。我曾经四次上黄山。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不久,我在铁道部一所成人高校任讲师。在屯溪参加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文学研讨会,报名地点就在屯溪师专。那时铁路坐火车有免票,当时负责开票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城市,屯溪两个字也不会写。及至到
赏读张卫东先生大著《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续编》,有很多的感触,掩卷,脑子里蹦出他擅长的《千忠戮·草诏》,一霎间,做如此想,应该是这出戏的氛围与这部作品字缝心息间所营造的情境是一致的。事实上,他的这本书对中华文明的梳理,对经学、诗艺文学的大论,观点、情味、感叹杂陈其中,极符合他下笔写这部著作的心境。其实,张卫东先生塑造的方孝孺形象,尤其是历经三百余载的传承基础上的咀嚼、揣摩、自悟。张卫
近些年来,“新主流电影”这个语汇愈发高频地钻进人们的耳朵、出现在人们的阅读视线中。所谓“新主流电影”,就是大片化的主旋律电影。“主流”核心内涵的首要是呈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其次是占据市场的大份额,具有高票房、高受众数量的特征。从审美角度来说,具有“正能量”“喜闻乐见”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其注重电影高科技运用、注重视觉奇观的呈显。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新主流电影”的批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宋诗词更是其中最璀璨美丽的明珠。但是,相对于唐诗的普遍传播、人们更加耳熟能详,宋诗则相对有些高冷,在大众普及层面上无法和唐诗相提并论。宋代虽然出现了苏、黄、欧、王、陆等大家,但是人们对宋诗的熟悉程度远低于宋词。虽然此前有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程千帆先生的《宋诗精选》等选本出版,但是,如何突破人们对宋诗的了解只局限于重点作家作品,而是对宋诗的艺术特色、写作规律、审美经验等有更
机缘巧合,我与宋红岭同窗于沪上,共学于葛红兵先生门下,想来已是1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葛门有个传统,坚持每周一次师门读书会。记得最清楚的,是红岭兄高谈阔论拉康的镜像阶段、漂移的能指,以及精神分析和拓扑学的糅合等。至今,红岭兄纵横捭阖、挥斥方遒地向我们讲解诸多艰深理论的场面,还依旧历历在目。没想到,师兄对博士论文仍旧不是很满意,竟然沉潜近10年的时间,大刀阔斧,于是有了现在的这本《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正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作于贞元五年(789)的《病中作》有云“少年已多病,此身岂堪老!”题下自注“年十八”,本来正直生气勃勃的年龄,确有“多病”“岂堪老”忧患,可见诗人体质之弱。作于大和四年(830)的《慵不能》则写道:  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  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  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  这说明59岁时,白居易的眼、手、腰、头都已患有较严重的疾病,但他却活了75岁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了大量党员干部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斗争、建设美好的家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成为一面面光辉的旗帜。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等一批著名长篇小说为代表,歌颂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活动主要在夜间举行,燃灯是重要的节目之一,故有正月十五夜、元夕、元夜、灯节等名称。与后来多称元宵节不同,隋唐时期用的较多的是正月十五夜、上元或上元夜。从典籍记载来看,上元节在唐代已是朝野参与、举国欢庆的大型节日。虽已遥隔千年,但通过存世的诗文,我们仍能一窥唐代上元节多姿多彩的真容。  盛饰灯影会,永以为常式  上元节起于何时,学界说法不一,但在隋代,“都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