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叙事的成功穿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须一瓜的短篇小说《一次用心筹备的邂逅》,乍看是一个欲望叙事文本,是网络上流行的网恋故事,但读过才知,这是一篇非常有质量的心理小说,恰恰是对流行的欲望叙事或身体写作的颠覆。小说写了两个世界: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人物在两个世界中穿行,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话语世界的“堕落”想象与现实世界的道德秩序,构成人物的多重侧面。堕落冲动可能来自于人性的本能,也是对现实的挑战;而现实生活的严谨体现的却是教育和教养的力量,是对规范和秩序的认同。
  主人公苏小姐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苏小姐的丈夫去了国外,自己年轻轻的独守空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饥渴,使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她在同“嫌疑人”充满色情意味和调侃色彩的聊天中,弥补了生理和心理的缺憾,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沉湎于自设的“泥淖”。她并不墨守道德陈规,并不排斥婚外情,甚至产生了“堕落”的向往。她趁“嫌疑人”出差来到自己所在城市的机会,精心安排了一次约会。她将“嫌疑人”安排在高级的星级宾馆,她甚至作好了与“嫌疑人”一夜情的准备,所有话语和心情都在为最终目标作準备。然而一夜过去了,两夜过去了,她和“嫌疑人”都没有能够逾越理性的界限,他们彬彬有礼,一次次坐失良机。最后“嫌疑人”不辞而别,留下一点淡淡的惆怅和略带苦涩的回忆。
  这个有关欲望和道德的故事,本来可以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但作者却没有在二者之间作简单的臧否,而是以求实和客观的态度,着力表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同时也表现出话语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区别。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各有其特殊意义,也应各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间,简单地非此即彼,以此代彼,均无可取。人性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动物性的一面,合理的欲望冲动不仅不会给社会造成破坏,相反可以成为创造的动力。正如弗洛伊德所研究的,力比多往往是艺术产生的根源。而社会性却是文明社会得以运行的保障,是对自然人性的规约,否则各逞其欲,这个社会也将不成其为社会,此正体现了周作人《人的文学》中所表现的观点,既承认自然人性的合理性,又不否认理性的价值和意义。人既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也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二者的结合才是合理的人性。
  也许这篇小说还有对虚拟的话语空间和道德惯性的思考。现实中的苏小姐和“嫌疑人”是富有教养的社会人,他们一方面因为陌生而略显拘谨,一方面也在精心维护某种公共的社会秩序。苏小姐和“嫌疑人”一旦用网络语言聊天,就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而一落入现实,他们就像戴上了一副无形的面具,显得极不自然。话语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个比真实世界更富诱惑力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主人公既有一种安全感,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这个世界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与这个世界相比,话语世界似乎反而更真实,语言的手将自己剥得一丝不挂,现实在它面前反而显得格外虚伪。可是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规则,就像在游泳馆里看比赛不妨穿比基尼,而大街上穿比基尼究竟有伤风化;跳舞场中男男女女可以搂搂抱抱,而在会场上与陌生异性搂抱可能会被视为流氓行径,至少是神经不正常。这就是苏小姐和“嫌疑人”在公众场合为什么放不开的理由。他们既然是有教养的人,他们就不会随便扔掉道德的外衣,将自己一下降格为禽兽。这就是道德或教养的惯性,而这正是文明社会赖以运行的规则,并不能轻易否定。须一瓜没有否定什么,也没有片面肯定什么。她既不是道德保守主义,也绝不主张性解放。她只是呈现,呈现出人性复杂的风景,如何观赏则是读者自己的事。
  该小说把握人物非常到位,人物心理刻画细腻逼真。细节选择非常精当,比如对一桩所谓强奸案的反复讨论,不仅刻画了人物,同时还别具象征意味。小说还借助近似于挑逗的网络语言,营造出欲望气息浓郁的话语空间,既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在轻松谐谑的氛围中,让读者感受网络时代的生活真实。但谐谑不是目的,作者立马引人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结构上,小说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适量配制,穿插重叠,在增强小说叙事张力的同时,更收到对比互补的艺术效果,颇有余味。
  
  夏元明,男,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湖北黄冈。
其他文献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一直选作高中语文教材。文中阿Q的两句唱词,对阿Q这个典型的刻画起了点睛的作用。  我们且看阿Q:  ……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昂了头直唱过去。  这是阿Q平生最快意的一刹那的表情。在阿Q看
不论是平时教学,还是优质课评选,课堂上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让教师始料未及,出现尴尬局面。诸如,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答案有偏差,学生故意作出异常举动,接话茬,出洋相等情况。那么,怎样才能得体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营造和谐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环境中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其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来看看一个案例吧:
每当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往往会说:“老师,您这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确实,学生喜欢有味道的课。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课堂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而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融入生活味;就得调动学生感官,使教学中点缀些艺术味;
记得有位教育大师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与教学,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我对课堂充满感恩。是什么促使这位大师有期待、满足、留恋和感恩的呢?我认为,这就是课堂的灵动性使然,因为带有趣味的非预设的课堂不但能让老师陶醉,更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变得神采飞扬和神思灵动,因而让老师们感受久违的快乐与难得的惬意。  灵动的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精美舞台。这种课堂应是引起情感共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初大文学家王禹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写得清新明丽、飘逸俊爽。  清人王符评曰:“竹楼,韵事,竹楼记,韵文也。”《小竹楼记》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曾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王朝控制官吏、维护中央集权、制衡朝政、激发行政活力的手段。终宋一朝,执
语文课看似枯燥,其实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我们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呢?笔者认为可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妙设导语,点燃学生的热情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身体一样,会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对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年轻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实,教师的心理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而比其他行业的人健康,相反,其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那么,教师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究。    一、
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
李玉新,中共党员,2003年作为湖北大学附中的首位特聘中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2004年被任命为教学校长,2008年被任命为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武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昌区教育学会语文常务理事;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由湖北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公办中学,始建于1957年,2004年9月被武汉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