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中国这只巨轮已经驶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人们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越来越突出的城市问题。今年两会之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潘祖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房屋协会原主席潘祖尧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面子工程”要不得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城市发展很快,一些城市面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然而由于城市规划设计没有很好引导,城市建设中面临没有个性、视觉零乱等问题,您认为城市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潘祖尧: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城市规划论证不充分、不合理。一些城市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改样了。其中一方面原因应该是城市决策者对城市建设方面缺乏了解,只注重“高、大、全”,各地竞相攀比——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面子,为了政绩,违背科学,不少建筑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匆匆上马,赶工期,抢时间,劳民伤财!所以说一些决策者思路要转变。地方决策者要更亲民一点,而不是一切为了政绩。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潘祖尧:一个城市的规划最基本的需要有中轴线,这是关键和要害。我们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并与城市需求配合来确定中轴线。有了中轴线也不意味着说左右建筑非得对称,这也是不合适的。另外还有功能定位和功能分区问题,比如说要建工业区就要想到工厂员工的住宿、员工子女就学等配套问题,从而使得工人不用过大范围流动。如果工业区在城东,员工住在城西,自然会造成交通等的紊乱。所以分区要合理并且配套,配套建设要跟得上,服务功能要完善。我们主张建综合功能区而不是单纯的工厂。
中国城市经济:城市规划中道路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潘祖尧:道路规划很重要,对其他方面影响很大。最重要的是考虑路网的问题。路网一确定,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改了。道路布局决定周围建筑的位置。路网就像城市的“血脉”一样是城市的基本元素。现在很多城市的中心区交通等问题很难避免,但也有解决办法,不要集中太多的功能于一身。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风起云涌”
中国城市经济:一些城市追求城市名片,建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您对此什么看法?
潘祖尧:对古代建筑我们都知道要保护,可是对近现代建筑,很多人几乎没有保护概念。十多年来,在城市大发展中,不知拆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让人很痛心。有一个城市为了建新楼,把一个一百多年的天文台给拆了,试问全国还有几个百年前的天文台?你说可惜不可惜?相反,各地却热衷于造假古董,“中国传统文化城”、“明清一条街”,花样翻新,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想复制老北京的“八大胡同”。这些劳民伤财的假东西又有多少价值?所以要尽快提升领导者的思维水平,要多做考察多做了解,而不是盲目跟风,跟外界交流要多一点,善于走出去看看。
中国城市经济: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建筑师没有话语权”的实例吗?
潘祖尧:一些城市的特色来自于它们的文化底蕴,领导们要善于接受一些专家的意见,尤其是多数建筑师对文化的构思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建筑师没有话语权。举个例子,我曾经在深圳做一个国际展览中心项目设计的评委,同一个项目做了两次,为什么呢?评选中标的项目模型放在一个展览中心,几个月后一个领导到深圳视察,看到这个模型后就连声说不行。于是这个项目就搁置了一年后又举行一次评选才敲定一个新的设计模型,但原来选中的设计模型的规划地址也改变了。这样的事情太多。领导们一句话就否定了,关键是这句话也没有什么理由,完全靠自己的直观印象。如果领导想做好事情的话,应该把选择的权力交给懂行的人,交给专家去论证,然后敲定,或者可以交给老百姓去公投决定,让老百姓选择他们喜欢的。
中国城市经济:你认为城市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潘祖尧:城市建设和规划要尊重历史传下来的布局。现在的规划对以前的规划布局要有连续性的传承,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延续性,而不是把现在一些想法放在硬梆梆的规划里。但现在有很多规划设计师摒弃了传统和历史。因为我们要传承历史传统,和历史传统衔接也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下功夫。
“千城一面”局面难改
中国城市经济:现在遍地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建筑特色凸显不出来,您个人推崇什么样的建筑?
潘祖尧:大陆城市每个城市都差不多。类同的规划,类同的建筑,类同的景观,甚至连楼盘的名称也类同。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家热衷于大拆大建,结果把城市的个性和灵性给扼杀了。我其实不推崇某种建筑风格。因为建筑风格确定一方面要考虑周围环境的情况以及周围建筑的布局状况;另一方面主要还要看这个建筑的功能是否能发挥好。现在很多建筑外观上表现不出其功能。
中国城市经济:建筑质量上现在有一些问题,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潘祖尧:据有关资料介绍,大陆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在地震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幢幢的学校、民居在瞬间烟消云散。楼房下陷、倾斜甚至倒塌也时有发生,被网民戏称为“楼脆脆”、“楼歪歪”,这说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或者在设计上有欠缺、或者存在腐败问题。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被曝光的建筑质量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建筑质量人命关天,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全面的、扎实的检查及修补。偷工减料造成了我们现在很多建筑质量问题。在香港,结构方面归工程师负责,那么在60年以内出现问题就都要负责的,也有些是要终身负责的,监理公司要对建筑本身负责。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一些城市的地下工程做的不到位,您怎么看?
潘祖尧:旧城改造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像地下系统得重新改造,地下管道其实跟地上的道路一样,也是一个决定性和系统性工程,这是个长期的工程,一些大的下水管道不好改,如果早期工作没有做好,现在要亟待解决。
“面子工程”要不得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城市发展很快,一些城市面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然而由于城市规划设计没有很好引导,城市建设中面临没有个性、视觉零乱等问题,您认为城市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潘祖尧: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城市规划论证不充分、不合理。一些城市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改样了。其中一方面原因应该是城市决策者对城市建设方面缺乏了解,只注重“高、大、全”,各地竞相攀比——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面子,为了政绩,违背科学,不少建筑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匆匆上马,赶工期,抢时间,劳民伤财!所以说一些决策者思路要转变。地方决策者要更亲民一点,而不是一切为了政绩。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潘祖尧:一个城市的规划最基本的需要有中轴线,这是关键和要害。我们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并与城市需求配合来确定中轴线。有了中轴线也不意味着说左右建筑非得对称,这也是不合适的。另外还有功能定位和功能分区问题,比如说要建工业区就要想到工厂员工的住宿、员工子女就学等配套问题,从而使得工人不用过大范围流动。如果工业区在城东,员工住在城西,自然会造成交通等的紊乱。所以分区要合理并且配套,配套建设要跟得上,服务功能要完善。我们主张建综合功能区而不是单纯的工厂。
中国城市经济:城市规划中道路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潘祖尧:道路规划很重要,对其他方面影响很大。最重要的是考虑路网的问题。路网一确定,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改了。道路布局决定周围建筑的位置。路网就像城市的“血脉”一样是城市的基本元素。现在很多城市的中心区交通等问题很难避免,但也有解决办法,不要集中太多的功能于一身。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风起云涌”
中国城市经济:一些城市追求城市名片,建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您对此什么看法?
潘祖尧:对古代建筑我们都知道要保护,可是对近现代建筑,很多人几乎没有保护概念。十多年来,在城市大发展中,不知拆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让人很痛心。有一个城市为了建新楼,把一个一百多年的天文台给拆了,试问全国还有几个百年前的天文台?你说可惜不可惜?相反,各地却热衷于造假古董,“中国传统文化城”、“明清一条街”,花样翻新,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想复制老北京的“八大胡同”。这些劳民伤财的假东西又有多少价值?所以要尽快提升领导者的思维水平,要多做考察多做了解,而不是盲目跟风,跟外界交流要多一点,善于走出去看看。
中国城市经济: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建筑师没有话语权”的实例吗?
潘祖尧:一些城市的特色来自于它们的文化底蕴,领导们要善于接受一些专家的意见,尤其是多数建筑师对文化的构思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建筑师没有话语权。举个例子,我曾经在深圳做一个国际展览中心项目设计的评委,同一个项目做了两次,为什么呢?评选中标的项目模型放在一个展览中心,几个月后一个领导到深圳视察,看到这个模型后就连声说不行。于是这个项目就搁置了一年后又举行一次评选才敲定一个新的设计模型,但原来选中的设计模型的规划地址也改变了。这样的事情太多。领导们一句话就否定了,关键是这句话也没有什么理由,完全靠自己的直观印象。如果领导想做好事情的话,应该把选择的权力交给懂行的人,交给专家去论证,然后敲定,或者可以交给老百姓去公投决定,让老百姓选择他们喜欢的。
中国城市经济:你认为城市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潘祖尧:城市建设和规划要尊重历史传下来的布局。现在的规划对以前的规划布局要有连续性的传承,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延续性,而不是把现在一些想法放在硬梆梆的规划里。但现在有很多规划设计师摒弃了传统和历史。因为我们要传承历史传统,和历史传统衔接也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下功夫。
“千城一面”局面难改
中国城市经济:现在遍地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建筑特色凸显不出来,您个人推崇什么样的建筑?
潘祖尧:大陆城市每个城市都差不多。类同的规划,类同的建筑,类同的景观,甚至连楼盘的名称也类同。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家热衷于大拆大建,结果把城市的个性和灵性给扼杀了。我其实不推崇某种建筑风格。因为建筑风格确定一方面要考虑周围环境的情况以及周围建筑的布局状况;另一方面主要还要看这个建筑的功能是否能发挥好。现在很多建筑外观上表现不出其功能。
中国城市经济:建筑质量上现在有一些问题,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潘祖尧:据有关资料介绍,大陆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在地震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幢幢的学校、民居在瞬间烟消云散。楼房下陷、倾斜甚至倒塌也时有发生,被网民戏称为“楼脆脆”、“楼歪歪”,这说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或者在设计上有欠缺、或者存在腐败问题。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被曝光的建筑质量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建筑质量人命关天,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全面的、扎实的检查及修补。偷工减料造成了我们现在很多建筑质量问题。在香港,结构方面归工程师负责,那么在60年以内出现问题就都要负责的,也有些是要终身负责的,监理公司要对建筑本身负责。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一些城市的地下工程做的不到位,您怎么看?
潘祖尧:旧城改造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像地下系统得重新改造,地下管道其实跟地上的道路一样,也是一个决定性和系统性工程,这是个长期的工程,一些大的下水管道不好改,如果早期工作没有做好,现在要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