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还下着雨。
我坐下来给父母写信,实际上将读到这封信的只有母亲。
我的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才决定随着老乡们到外地打工。他曾经对人说过,如果家里没有出大学生,即便一辈子在老家种庄稼,那种生活也是轻松自在、有滋有味的。这些话让我心里隐隐不快,好像我考上大学拖累了他什么似的,不过我什么也没有说,第一次到大学报到,我可是拿了父母1万多元,这是家里“史上最大”的一次支出,父母的辛苦和供我上大学的决心我很清楚地知道,当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总是找不到固定的、长期的工作,这次跟这个老乡,下次随另一个老乡,在城里栽过树,也当过建筑小工,还收过废品,这样辗转漂泊、居无定所,我无法给他写信寄信,那时我们还用不起手机,我和父亲之间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我对他的惦记、担心,他很难知道。
一旦写信,我只好寄回老家。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在村子里开始有很多“留守儿童”,那么母亲算什么呢?既是“留守妻子”,也是“留守妈妈”吧。从此以后我再也帮不上她的忙,父亲外出打工后,他也帮不上她的忙,家里的一切担子都压在母亲的肩膀上:十亩薄地(包括开垦出来的荒地)、一头牛、一栏猪、两只羊、一院老屋和家禽,还有方圆周围的亲戚朋友,以及邻里关系。我无法想象,母亲是靠什么担当起这一切的?她个子矮小,是家里力气最小、毅力却最大的人,她的两膝还患有风湿痛,已经轻微变形,过度劳累时甚至会肿胀,为了这个家,她确实把自己当成男人一样地活着。
虽然每封家书,只有母亲一个人能够读到,但是我明白:母亲在读也是父亲在读,因此我的称呼永远是“爹和娘”,然后是一声无法分割的问候“你们好吗”。这次写信,我也是这样称呼和问候的,当然我打内心深处是希望他们在一起的,人越老越需要个伴儿,老爹和老娘是永远要住到一起的,何况母亲的胆子并不大,深夜里的风雨声、门外突然响起的犬吠声都会吓她一跳,父亲是她的一大半胆量,他在,她才真正心安。
很多次,在信里报告了自己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就开始向他们伸手要生活费。对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很无奈。除了学习,我找不到赚钱的事情可做,去做家教,对方嫌我是新手,去搞推销,不但工资低,而且耽误学习,我认为得不偿失,至于周末到饭店打小时工,连母亲也不同意,她说他们还没有到叫孩子端盘子洗碗的地步,每次回信都让我安心学习,别心思外扯,大学的时光最宝贵,失去了永不再来,“你爹出去打工,正是为了叫你别在大学里打工,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你要去打工挣钱,岂不是辜负了他?”就这样,我确实没有下定决心去减轻父母的负担,也可以说不顾“挣第一桶金”的诱惑,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父母对这一点是很满意的,尤其是我拿了奖学金,母亲写信说这比让他们年轻几岁还高兴。
这一次写信却跟以往很不一样,我没有向父母要生活费,而在信中向他们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我终于可以做家教了,只需要周末去学生家里,并不耽误学习;我还充满喜悦和憧憬地告诉父母:我有女朋友了,她对我很好。写到这里,我的脸是热的,但不是害羞。我真真切切地讲着我们相遇相识的故事,老老实实地夸赞着女朋友,说她善良、实在、能吃苦、知书达理……我甚至想到父母会像相信我一样地相信这个新来的“女儿”,说不定母亲还会把这封信捂到心口上,闭上眼睛乐呵呵地笑呢。除了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我更感到一种刚刚认识到的责任,心情虽然很激动,但写出的字句一点儿也不潦草,速度也放得有些慢,称不上字斟句酌,却是一笔一画写上的,每写下一个字,我都觉得它的意义跟以往不同,在细微处也需要特别用心才成。
在信的末尾,我以已经长大成人的口气说:“爹、娘,我会好好努力的,让全家人都幸福!”这个全家人当然也包括新来的“她”,他们看到我如此有信心,一定会感到真的年轻了几岁吧。
写好信,我自己又完整地看了一遍,在某一瞬间,忽然感到每一个字的轮廓线都在隐隐地发着光。这让我感到神秘,也感到一种极为庄重的东西落在了心里。
寄走这封信后,我很快收到了母亲的回信,而且是用挂号信邮过来的,这在她是第一次,伴着这封回信,她还给我汇过来一个月的生活费,而且比以往多出200元。母亲在信中说:“收到你的信后,我马上找人将电话打到老乡的手机上,再转给你爹接听,你爹跟我一样高兴,他嘱咐你一定要好好对待人家姑娘,要讲良心,要有责任心。你爹和我商量好了,照常给你寄生活费,这次多寄了一点钱,你买个礼物送给她,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你做家教挣的钱,是你们的,是留给以后的,你爹和我都不会去想。家里的事不用你们担心,你们好,我们也会好。为了这个家,大家都在努力,活着也有奔头,你爹和我就图这个。”
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正在这时,女朋友来找我一起去做家教,看我在擦拭眼泪,急忙问我怎么了,我没有解释,竟又快乐地笑起来:“这是家里给我写的信,也是写给你的信,我刚看过,你也看看吧。”她真的接了过去,还说:“我们一起看吧!”
编辑 杨逸
我坐下来给父母写信,实际上将读到这封信的只有母亲。
我的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才决定随着老乡们到外地打工。他曾经对人说过,如果家里没有出大学生,即便一辈子在老家种庄稼,那种生活也是轻松自在、有滋有味的。这些话让我心里隐隐不快,好像我考上大学拖累了他什么似的,不过我什么也没有说,第一次到大学报到,我可是拿了父母1万多元,这是家里“史上最大”的一次支出,父母的辛苦和供我上大学的决心我很清楚地知道,当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总是找不到固定的、长期的工作,这次跟这个老乡,下次随另一个老乡,在城里栽过树,也当过建筑小工,还收过废品,这样辗转漂泊、居无定所,我无法给他写信寄信,那时我们还用不起手机,我和父亲之间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我对他的惦记、担心,他很难知道。
一旦写信,我只好寄回老家。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在村子里开始有很多“留守儿童”,那么母亲算什么呢?既是“留守妻子”,也是“留守妈妈”吧。从此以后我再也帮不上她的忙,父亲外出打工后,他也帮不上她的忙,家里的一切担子都压在母亲的肩膀上:十亩薄地(包括开垦出来的荒地)、一头牛、一栏猪、两只羊、一院老屋和家禽,还有方圆周围的亲戚朋友,以及邻里关系。我无法想象,母亲是靠什么担当起这一切的?她个子矮小,是家里力气最小、毅力却最大的人,她的两膝还患有风湿痛,已经轻微变形,过度劳累时甚至会肿胀,为了这个家,她确实把自己当成男人一样地活着。
虽然每封家书,只有母亲一个人能够读到,但是我明白:母亲在读也是父亲在读,因此我的称呼永远是“爹和娘”,然后是一声无法分割的问候“你们好吗”。这次写信,我也是这样称呼和问候的,当然我打内心深处是希望他们在一起的,人越老越需要个伴儿,老爹和老娘是永远要住到一起的,何况母亲的胆子并不大,深夜里的风雨声、门外突然响起的犬吠声都会吓她一跳,父亲是她的一大半胆量,他在,她才真正心安。
很多次,在信里报告了自己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就开始向他们伸手要生活费。对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很无奈。除了学习,我找不到赚钱的事情可做,去做家教,对方嫌我是新手,去搞推销,不但工资低,而且耽误学习,我认为得不偿失,至于周末到饭店打小时工,连母亲也不同意,她说他们还没有到叫孩子端盘子洗碗的地步,每次回信都让我安心学习,别心思外扯,大学的时光最宝贵,失去了永不再来,“你爹出去打工,正是为了叫你别在大学里打工,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你要去打工挣钱,岂不是辜负了他?”就这样,我确实没有下定决心去减轻父母的负担,也可以说不顾“挣第一桶金”的诱惑,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父母对这一点是很满意的,尤其是我拿了奖学金,母亲写信说这比让他们年轻几岁还高兴。
这一次写信却跟以往很不一样,我没有向父母要生活费,而在信中向他们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我终于可以做家教了,只需要周末去学生家里,并不耽误学习;我还充满喜悦和憧憬地告诉父母:我有女朋友了,她对我很好。写到这里,我的脸是热的,但不是害羞。我真真切切地讲着我们相遇相识的故事,老老实实地夸赞着女朋友,说她善良、实在、能吃苦、知书达理……我甚至想到父母会像相信我一样地相信这个新来的“女儿”,说不定母亲还会把这封信捂到心口上,闭上眼睛乐呵呵地笑呢。除了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我更感到一种刚刚认识到的责任,心情虽然很激动,但写出的字句一点儿也不潦草,速度也放得有些慢,称不上字斟句酌,却是一笔一画写上的,每写下一个字,我都觉得它的意义跟以往不同,在细微处也需要特别用心才成。
在信的末尾,我以已经长大成人的口气说:“爹、娘,我会好好努力的,让全家人都幸福!”这个全家人当然也包括新来的“她”,他们看到我如此有信心,一定会感到真的年轻了几岁吧。
写好信,我自己又完整地看了一遍,在某一瞬间,忽然感到每一个字的轮廓线都在隐隐地发着光。这让我感到神秘,也感到一种极为庄重的东西落在了心里。
寄走这封信后,我很快收到了母亲的回信,而且是用挂号信邮过来的,这在她是第一次,伴着这封回信,她还给我汇过来一个月的生活费,而且比以往多出200元。母亲在信中说:“收到你的信后,我马上找人将电话打到老乡的手机上,再转给你爹接听,你爹跟我一样高兴,他嘱咐你一定要好好对待人家姑娘,要讲良心,要有责任心。你爹和我商量好了,照常给你寄生活费,这次多寄了一点钱,你买个礼物送给她,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你做家教挣的钱,是你们的,是留给以后的,你爹和我都不会去想。家里的事不用你们担心,你们好,我们也会好。为了这个家,大家都在努力,活着也有奔头,你爹和我就图这个。”
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正在这时,女朋友来找我一起去做家教,看我在擦拭眼泪,急忙问我怎么了,我没有解释,竟又快乐地笑起来:“这是家里给我写的信,也是写给你的信,我刚看过,你也看看吧。”她真的接了过去,还说:“我们一起看吧!”
编辑 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