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智慧·尊重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dya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不是一部教育著作,这只是智利作家路易斯·塞普尔维达为自己的孩子们所写的童话,这是多么纯粹的创作动机。书名《教海鸥飞翔的猫》并没有故弄玄虚,全书所讲的就是以大黑猫索尔巴斯为代表的“港口猫”履行海鸥妈妈临死托付时所许下承诺的故事。
  海鸥妈妈因为人类破坏海洋的行为而死。临终前,她将刚产下的蛋托付给港口的黑猫索尔巴斯,黑猫答应了她的三个要求:不吃海鸥蛋、照顾小海鸥、教会小海鸥飞翔。
  在港口,一只猫的事情就是所有“港口猫”的事情。因此,索尔巴斯和它的猫朋友们共同承担起了照顾和教育小海鸥“幸运儿”的责任,它们与“无赖猫”搏斗、与老鼠谈判、与猴子争理、与人类斗智。为了教会小海鸥飞翔,它们想尽一切办法,翻遍百科全书,甚至不惜破戒与人类开口交谈。最后,在一位诗人的帮助下,在一个风雨之夜,小海鸥终于敞开心扉,飞向天空。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童话,拥有小小的悬念却没有太大的意外,故事就这样理所应当地发展下去。这个童话是多义的,将其投射到教育领域,即以索尔巴斯为代表的“港口猫”就像是有着教育热情、教育理想且有独立人格的教育者,那只稚嫩的、刚刚破壳而出的小海鸥就像是渴望关爱、急待成长的孩子,而那些在小海鸥学飞过程中制造种种阻碍甚至伤害小海鸥的人和动物就是现实中具体的或抽象的教育问题。故事的最后,小海鸥“幸运儿”的展翅飞翔昭示着博爱最终战胜狭隘,“幸运儿”华丽飞翔的背后让人们无法忘怀那些“港口猫”,它们才是真正的教育者,拥有理想教育者应有的教育品质。
  一、爱得磅礴
  教育的动力始于对生命的同情,是当遇见弱小的、微弱的或不够完善的灵魂时,想要保全、延续、促使它们成长的心灵冲动。因此,基于生命同情的爱在教育中是一以贯之的。何谓大爱?教育者应有“大爱”,教育者的爱不应停留在对受教育者伦理层面的关爱,而应从精神深处流露出对生命的怜悯,即这种“爱”在空间上应该是广博的。索尔巴斯面对突然摔在它面前的海鸥妈妈肯佳时,表现出对生命的怜悯。在此之前,这两个生命之间并没有任何交集,但索尔巴斯却是这样自然地、毫不迟疑地去拯救这只病入膏肓的海鸥妈妈。此外,“大爱”在时间上还应该是深远的、继承的。在这个故事开始前,书中插叙讲述了索尔巴斯在很小时,差点被鹈鹕误食的故事,是一个小男孩救了它并一直照顾它。可以说,索尔巴斯自身就是一个“幸运儿”,它承载着这份幸运和对生命的“同情”,继续恩泽他人,这便是“大爱”的延续,是“爱”的遗传,是良性循环的过程。
  真正有“大爱”的教育者的内心一定有他人或自己撒下的“爱”的星火,注定他会将其通过教育的方式予以燎原。那些面对痛苦生命视而不见者,无论学养多么深厚,都是做不成真正的教育者的。
  “大爱”先于教育本身,就如同这个童话故事铺垫的一样,故事始于超越种族的“大爱”——索尔巴斯对处于弥留之际的海鸥妈妈的关怀。磅礴的“大爱”才有可能让教育者获得成功,历史也不乏这类的故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裴斯泰洛齐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智的人道之爱”等。教育者的“爱”不应只是教育情境中单薄的情感,而应是弥漫于精神气质的人文主义情怀,是一种纯真、善良、崇高、自由的品质,要爱得磅礴。
  二、教得智慧
  教育者的智慧并不指向教育者自身的博学与聪敏,而是指向“教得智慧”,这才是真正教育者的智慧。“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句话是不少教育者鞭策自身、充实自我学问的座右铭,当然也是教育者积极向上的自我追求。然而,这暴露出人们对教育的误解:姑且不论教育方式是否是将水由桶(教育者)倒入杯子(受教育者),当指桶中的“水”是否真的就是受教育者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也许需要的是“果汁”、“可乐”抑或是更为丰富多彩的事物。因此,教育者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寻找他们所渴望的,而不是自己桶里的“水”,即“教得智慧”。面对充满各种潜能的学生,教育者不妨将自己想象成那只自己不会飞却要教海鸥飞翔的大黑猫,用“教得智慧”送学生到天空中翱翔。
  要想实现“教得智慧”,教育者可以从“港口猫”身上学到很多,不但要掌握教育规律,而且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指引教育方向。
  纵观整个童话故事,“港口猫”俨然是熟谙儿童心理和教育之道的专家。它们首先明确小海鸥具有飞翔的潜力——“这是出于一种继承自远祖的智慧”;之后,它们巧妙地激发猫们让小海鸥观看天空中遨游的海鸥同胞;接着,它们把握时机,即“幸运儿”一开始虽然渴望展翅翱翔,但是它把这个愿望掩饰得很好,直到后来它才自己强烈地要求:“是的!请教我学飞翔吧!”这些“港口猫”才着手帮助它学习飞翔。然而,小海鸥学飞受阻,“上校”决定暂停试验,因为它意识道:“倘若它确实渴望飞起来,这是一个颇为危险的信号。”最后,在诗句的启迪下,诗人利用海鸥的天性,用风雨来激发它的勇气,使得小海鸥终于敞开心灵,飞向天空。
  就像这个故事所暗示的,“港口猫”本身并不会飞,却教会海鸥学会飞翔;诗人,这一经过“猫大会”决议的求助人选,也是丝毫不懂飞行技术的人,却恰恰是他们懂得飞翔的心理规律,在恰当的时期给予小海鸥合适的刺激和辅助。因此,“教得智慧”要求遵循的教育规律,并不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程序按部就班,而是将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实现心灵深处的契合。
  同样,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育者会受制于自身的背景、知识与能力,但只要教育者善于利用资源,教育“无力感”就会逐渐消失。教育者不会飞,或许也不懂飞翔的深层精神动力,但他们可以寻求“诗人”这样的教育资源。教育者不是万能的,但教育资源却普遍存在。因此,教育者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放开内心,敢于利用资源并善于利用资源。面对驳杂的资源,教育者要像“港口猫”一样选择那个“拿笔写诗的人”,这样的智慧不亚于教育者自身具有写诗的能力。
  三、育得尊重
  何谓教育尊重?尊重是教育者在“大爱”之后的更加崇高的品质。如果说“港口猫”开始就像对待自己孩子般那样地照料小海鸥,可以说是“爱”,是一种超越种族的“我们是一样的”爱的觉悟,那么“尊重”是在这种“爱”之后还能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不一样的”。   小海鸥“幸运儿”将“港口猫”看作自己的亲人,把索尔巴斯看成是“妈咪”,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猫宠爱的环境中,“幸运儿”把自己当成“猫”,甚至逃避飞翔。不懂事的它会抗议:“我要做一只猫,猫是不用飞的。”“她挨着索尔巴斯躺下来,嘴里模仿着猫的打呼噜声。”但索尔巴斯却说:“我们在你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但我们从未想过要让你成为一只猫。我们很乐意你是只海鸥。”索尔巴斯能清醒地意识道“我们是不一样的”,它对“幸运儿”的爱不是吞噬的爱,而是尊重个性的关爱。最后,在小海鸥告别索尔巴斯时,小海鸥说:“我爱你。你是一只非常好的猫。”由一开始叫索尔巴斯“妈咪”到最后“你是一只非常好的猫”,这两个不同的称呼意味着小海鸥开始认同它的海鸥身份,它没有在这份爱中迷失自我,最后也懂得了“我们是不一样的”,实现真正心智上的成熟。
  然而,对照当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有多少原本应在天空翱翔的孩子却被迫或自愿地蜷缩在教育者身旁像猫一般打着呼噜。在教育之初,我们照着自己的样子给孩子们设定了自以为完美的成长楷模,但教育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复制,教育是发展,更是超越。这并不是否认“教育始于模仿”,但教育绝不能止于对教育者的模仿,就像狼群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像狼一样爬行、嚎叫一样,如果教育者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干预这种模仿,甚至还强迫孩子对自己进行模仿的话,这又何异于那些狼,又如何体现教育的价值?
  教育的尊重不能流于“关注学生个性”这样简单的口号,而应由教育者本身入手,真正摒弃内心的狭隘和狂妄。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将孩子训练成海族馆里的海狮,蹩脚地模仿人的动作来赢得掌声。真正的教育者要有索尔巴斯的胸怀:“我虽然是只不会飞的猫,但我很乐意你是只能够展翅翱翔的海鸥,我们是不一样的。”教育者只有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才能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潜力。
  另外,“育得尊重”还有另一层内涵,即教育者对自身价值的尊重,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受教育者价值的实现是不一样的,前者也许包涵了后者,但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全部。教育者容易在教育中迷失自我,将教育任务的实现当作自己唯一的理想追求,将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当作自己的学习内容,将受教育者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故事中索尔巴斯虽然将教海鸥飞翔当成一项重大的责任,但是它自身是有梦想的——“成为一只海洋之猫”。飞翔是小海鸥价值实现的形式,而索尔巴斯同样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我一样也学到了让我引以为荣的东西:我学会去欣赏、尊重并且喜爱自己的异类”。索尔巴斯是一名幸福的教育者,帮助海鸥实现飞翔的梦想,同时又一直在追寻“海洋之猫”的梦想道路上前行。因此,教育者应该怀揣自己的梦想与受教育者一同成长,获得与受教育者相异的生命体验,不要让自己成为教育的工具。
  理想的教育者应有索尔巴斯一样的追求——做一只在浩淼教海中的“海洋之猫”,“博爱”是他的舰艇,“智慧”是他的引擎,“尊重”是他的航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一、“圆融”数学教学的内涵概要  圆融数学教学,既是用圆融的意境引领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盈着美丽色彩、创造气息、生命活力和智慧生成。圆融的数学课堂,是“三维目标、四种基本”学科本质的和谐共生,是学生进步和教师成长的圆满共长,是学科教学与人格发展的圆融统一。  众所周知,主体、客体及主体接受客体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三大要素。主体—人的数学素质本身就是一个融各种素质因素为一体的不可割裂的圆融体,是多种因
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中国教育文化,并以此推进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创建,是广州市新民六街小学(以下简称“新民六小”)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新民六小一直秉承“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根据办学理念,立足自身实际,重点打造“养正教育”,不仅引领学校的整体建设,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颇具品质的教育服务。  一、在传承、创新中孕育的“养正教育”  “养正教育”的提出,
编者按:  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磊教授及其“高端备课”团队多年研究教师之间的合作备课,并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认知发展、提升其关键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本期《特别关注》采撷该团队于第八届中学化学高端备课研讨会上的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编者按  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简称“明远教育基金”)是一个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专业发展的公益基金,1998年正式成立,并于2013年开始增设“明远教育奖”,每两年评选一次。2015年1月,第二届“明远教育奖”评选活动启动。  第二届“明远教育奖”主要做了以下调整:调整奖项名称,由“优秀奖”改为“明远奖”;取消特等奖;增设两名“海外中国教育研究杰出贡献奖”,奖励为中国教育做出贡献的海外研
早在孔子时期、柏拉图时代,就出现了对话教学。儒家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论语》,里面的模式就是最典型的对话教学,有师者孔子循循善诱的提问、答语,也有其弟子的回答。  德国的克林伯格(L.Klingberg)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对话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编者按:随着2011年首批免费师范生步上教师工作岗位,至今已近一年。期间,社会各界对免费师范生制度存在问题的讨论频频见诸媒体。按照温总理提出的要“持续关心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的指示,关注与跟踪了解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真实地了解免费师范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他们的生存现状,可以及时调整免费师范生在校培养的思路与方向,为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国策的不断完善提供助力。
一、儿童体育教育主张的内涵  综观当今社会,我们有“幼儿体育”“幼儿画报”“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绘画”“儿童戏剧”“儿童医院”,但很少提“儿童体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儿童体育的关注不够,也说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性和综合性还未得到真正重视。其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标准(2011年版)》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小学体育教师不同于中学的要求。绝不能程式化和成人化的发
咨询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尊重、热情、真诚、共情与积极关注等咨询特质对有效咨询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为实现良好的咨询效果而建立的双向关系。在一般教育教学活动中,固然不能简单地将教师和学生等同于咨询关系中的咨询者和来访者。但就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意义来看,师生关系和咨询关系的现实意义同样巨大,都是直接影响主体双方有效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因素。鉴于此,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笔者作为访问学者访问了美国佐治亚大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小学的教育实践,对美国小学教育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希望透过美国小学教育细节的呈现去思考美国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期望对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学生主体”似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判断,但仅仅将“学生主体”当作一个口号,真正践行“学生主体”似乎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在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从1921年那个烽火流金的七月到如今,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在党的90岁生日来临之际,作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中国幼教事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陈鹤琴先生创办的第一处幼儿园到现在祖国大地上遍布的幼儿园,从当初的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和经验到现在的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轨道;感动于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