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文言文 课堂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整个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泛泛而谈,学生恹恹而听,应有的互动没了,应疑的地方不疑,情感的交流被滔滔的讲解所替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描绘了优美动人的意境,倾注了作者炽烈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笔者谈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角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动机引起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拘泥于识词、翻译与背诵,单调乏味,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改尝试:放下架子,由过去课堂上的“尊者,长者,智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交流者,放开手来,让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转变为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学习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妨转变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动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例如〈〈山市〉〉一课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奂山山市全过程,绮丽壮丽,变幻莫测,美仑美奂,引人入胜。我猜测同学们一定都观赏到这人间奇景,一睹为快。因此,一上课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海市蜃楼”的录象,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并激起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解说词很有现场感,让大家仿佛亲临其境,陶醉其中;还引用了一些古诗及〈〈再别康桥〉〉中的优美诗句,文采飞扬。还有一组同学一人解说,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山市的变幻图,引领大家驰骋于美妙的想象世界之中。“一变天地宽”,这一小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无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他们主动去识词、翻译、感悟课文,兴致勃勃,真具“一石三鸟”之奇效。下课之后,他们还带着浓厚的兴致,纷纷上网查资料,请教物理老师,动手做试验等方式,终于弄懂了“山市原来是一种折光发射的自然现象”。整个课堂,同学们主动求知,合作探究,紧张有序,气氛活跃。他们还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二、强化诵读,读出美感,进入情景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讲述故事,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亲密接触
  文言文所选部分课文,故事性强,趣味横生,是历史故事中的经典,闪现出很强的人文性。通过讲故事,同学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在静心倾听中,激活其知、忆、思、辩、析的主动性,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中,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共乐、共愤,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比如:《曹刿论战》一课,生动地再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陋”对比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让同学们讲故事,经过一番准备,同学们踊跃登台讲了起来。有个学生创造性地用评书形式把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往往道来,扣人心弦,好象一下子把大家带回了两千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个个听得入了迷。通过讲故事,同学们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把握,识记了词语,弄懂了文意,梳理了文章结构,而且对人物的性格、文章的情感与主旨感悟更深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曹刿炽烈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同学,他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理想与抱负。给学生一个机会,也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外在教学方式的变化,能引起学生内在求知心理的变化,学生变主动了,课堂变活泼了,变出了学情,变出了情调,变出了效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产品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成为大势所趋,且逐步成为了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可谓是教学领域的一大变革。现代化教育手段激活了我们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翅膀。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学生的信息空间,促进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宽了课堂的容量,煅练了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激活了课
和谐是当今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和谐是一种目标,是一种追求,是人心所向。谁如果发展了和谐,做到了和谐,那么就意味着成功。现阶段,有许多学校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灵魂,如何发展和谐的课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那么和谐课堂该是怎样的呢?以下笔者结合一些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和谐课堂应该内容丰富学生想学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更替非
期刊
摘要: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  但在现实教学中,小学作业负担过重,作业多,机械重复,缺乏创造思维训练,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一、辨析中尝试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放手,
期刊
作文一直是让中学生最头疼的事情,有的人一看到作文题就眼冒金星,头脑一片空白。有的同学即使写出了一篇文章,也是问题一大堆,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察物不精,浮光掠影,以至于写作文时泛泛而谈  一位同学在《池塘雨景》中写道:“池塘的四面围着一些花草树木。树是各种各样的,一片郁郁葱葱。花也是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这段描写就显得有些空泛。空间有哪些树,树有何特征,有哪些花,这些花的形态和色彩如何
期刊
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记叙文写作是初一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也是初二、初三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虽然文体不限,只要按要求去写,突出主题即可。但多数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面不够广,对事物的了解不够深刻,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也比较片面;因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相对记叙文写作要困难,而且总感觉写出来的说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