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教育核心旨在教人做人。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在做中学,再体验中感悟,是德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它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体现了德育教育的特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实施德育教育,将有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德育 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1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学校德育往往只重视在课堂上对德育内容的口头简单传授,而常常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更不用说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知、情、意、行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对于学生应该怎样做重视不够。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人们往往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育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缺乏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缺乏道德创新精神,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
2 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已不能只靠课堂单一的灌输和口头上的说教形式来实现德育的目的,应该把教育重点偏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把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做中学中去感悟德育,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3 以综合实践活动载体,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领域。它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并完整的经历,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校是2008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面上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策略研究》的课题实验学校。几年来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实施德育教育。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实践探究活动,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自觉不自觉的交互碰撞而得到积极的提升和发展。
3.1 安全教育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学校安全工作是事关师生员工生命安危的大事,是整个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等,学校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三年级学生围绕“家居安全与我同行”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活动,分别从“家居用电安全”“家居用火安全”“家居防盗安全”等活动内容进行探究活动。他们通过制定活动计划,分组进行观察、了解家庭用电、用火、防盗的情况,并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对家用电器、物品、用具等的安全使用,从中学到了家居安全的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时不畏惧的坚强、勇敢的意志。
四年级“校园安全我自护”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访谈、查资料等方式分别进行了调查学校常见的安全事故、观察校园安全隐患等活动,认识到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设计安全警示语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校园安全自护知识的认识。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了动脑、动手,设计和制作安全警示标志,起到自律、自护的效果,原来经常在课室或走廊追逐的学生少多了,学生上下楼梯秩序好多了。学生的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自荐当学校纠察队员,为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作贡献。
五年级“鹤边社区的交通安全调查”主题实践活动,学生走出学校到社区进行实地探究,并通过考察、实地采访、调查问卷、查找资料等活动形式分别开展了“社区的交通标志”“社区的交通设施”“社区的交通违章及处理情况”“社区的交通安全宣传”等内容的探究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让他们发现了社区大多数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人和行人的违法行为造成的,而这些违法行为的产生,主要根源在于人们交通知识的缺乏和对交通意识的淡薄。于是他们认为在社区进行安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应该倡议社区的各个部门配合好,马上行动起来,为社区出一份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而且对交通安全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关爱生命,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六年级“自然灾害的探究”主题实践活动。先让学生体会现实中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危害,选取案例一: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给沿岸各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区在海啸中的遇难者总人数超过了25万人。案例二: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 374159人受伤,失踪17428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万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这些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造成巨大的损失或痛苦,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决心和兴趣。
学生自行分组到学校、社区进行活动,以调查、采访、查资料等活动形式了解了洪水、冰雹、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在探究中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有些灾害是人为造成的。如:缺乏环保意识、破坏生态平衡等,并在探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实践活动后的感受,讨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人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人们更要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从中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与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危害的关系,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3.2 环境教育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是对人的一种素质教育,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它不仅是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校校园一段时期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比较严重,绝大多数同学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等问题开展了环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兴趣设计了以下与环境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三年级“一次性用具研究”、四年级“拒绝校园的浪费现象”、五年级“社区塑料袋使用情况的调查”、六年级“垃圾与环境”。如:五年级的“社区塑料袋使用情况的调查”学生可通过①了解家庭塑料使用后的处理方式。②了解社区塑料袋使用后的处理方式。③塑料袋填埋实验。④发出环保倡议书或致家长的一封信。⑤动手制作环保袋等五个内容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学生走出学校到社区、社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感悟。
又如六年级开展的“垃圾与环境”主题实践活动,他们从垃圾的产生开始进行探究,并按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了三个调查组进行活动。信息组:查找有关垃圾的类别及产生来源的书籍、报刊文章、网上报导;调查组:参观环卫处、查找资料,了解日产垃圾的数量及处理情况;追踪组:拜访环保专家,了解垃圾处理的先进科学技术。学生根据研究方案,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手抄报,广告宣传,调查报告等形式举办展览板报,全面展开汇报宣传。用板报的形式向全校进行宣传。学生通过以小组或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实验、设计制作、讨论、汇报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环境保护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这些主题实践活动在让学生感受了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从中感悟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真正受到环保的教育,并增强了他们爱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3.3 感恩教育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我校围绕着“感恩教育”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祖国”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3.3.1 感恩父母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活动过程:①学生通过访谈、查资料等方式从“我的出生”“我的成长”等方面内容进行活动,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恩情。②通过评比“谁是家庭好帮手”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③“撰写感恩父母征文” “设计感恩卡”等活动进行感恩父母教育。④设计“感恩父母活动评价表”家校结合进一步发挥感恩教育的实效。
3.3.2 感恩他人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在感恩父母活动基础上,从感恩父母进而学会感恩他人。
活动过程:①通过开展了解“教师的工作”设计“心意卡”、“老师,感谢您”活动征文等实践活动进行感恩老师的教育。②通过班级“诚信星”、“金牌小组长”“最佳对子”评比活动,学会感恩同学,表达对同学感恩之情。③通过访谈、讲故事的形式发掘身边的感人之事,从而进一步感悟感恩他人。
3.3.3 感恩祖国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在学习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基础上,通过对祖国各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感恩祖国之心和爱国情怀。
活动过程:用上网找资料及访谈的形式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实践活动:①认识“祖国版图” “祖国名胜”“祖国经济”“祖国科技”“祖国之最”“祖国军事”“祖国文化”从中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祖国的美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军事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激发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戴之情。②深入了解“祖国的优越性”从中感受祖国的温暖,激发感恩之情。③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抒发爱国及感恩之情。④以小组交流、成果分享形式进行调查报告分享汇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其感恩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通过真实真切的体验启迪学生有所“悟”、有所“行”, 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把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德育 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1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学校德育往往只重视在课堂上对德育内容的口头简单传授,而常常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更不用说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知、情、意、行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对于学生应该怎样做重视不够。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人们往往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育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缺乏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缺乏道德创新精神,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
2 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已不能只靠课堂单一的灌输和口头上的说教形式来实现德育的目的,应该把教育重点偏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把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做中学中去感悟德育,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3 以综合实践活动载体,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领域。它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并完整的经历,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校是2008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面上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策略研究》的课题实验学校。几年来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实施德育教育。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实践探究活动,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自觉不自觉的交互碰撞而得到积极的提升和发展。
3.1 安全教育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学校安全工作是事关师生员工生命安危的大事,是整个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等,学校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三年级学生围绕“家居安全与我同行”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活动,分别从“家居用电安全”“家居用火安全”“家居防盗安全”等活动内容进行探究活动。他们通过制定活动计划,分组进行观察、了解家庭用电、用火、防盗的情况,并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对家用电器、物品、用具等的安全使用,从中学到了家居安全的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时不畏惧的坚强、勇敢的意志。
四年级“校园安全我自护”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访谈、查资料等方式分别进行了调查学校常见的安全事故、观察校园安全隐患等活动,认识到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设计安全警示语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校园安全自护知识的认识。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了动脑、动手,设计和制作安全警示标志,起到自律、自护的效果,原来经常在课室或走廊追逐的学生少多了,学生上下楼梯秩序好多了。学生的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自荐当学校纠察队员,为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作贡献。
五年级“鹤边社区的交通安全调查”主题实践活动,学生走出学校到社区进行实地探究,并通过考察、实地采访、调查问卷、查找资料等活动形式分别开展了“社区的交通标志”“社区的交通设施”“社区的交通违章及处理情况”“社区的交通安全宣传”等内容的探究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让他们发现了社区大多数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人和行人的违法行为造成的,而这些违法行为的产生,主要根源在于人们交通知识的缺乏和对交通意识的淡薄。于是他们认为在社区进行安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应该倡议社区的各个部门配合好,马上行动起来,为社区出一份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而且对交通安全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关爱生命,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六年级“自然灾害的探究”主题实践活动。先让学生体会现实中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危害,选取案例一: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给沿岸各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区在海啸中的遇难者总人数超过了25万人。案例二: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 374159人受伤,失踪17428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万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这些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造成巨大的损失或痛苦,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决心和兴趣。
学生自行分组到学校、社区进行活动,以调查、采访、查资料等活动形式了解了洪水、冰雹、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在探究中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有些灾害是人为造成的。如:缺乏环保意识、破坏生态平衡等,并在探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实践活动后的感受,讨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人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人们更要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从中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与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危害的关系,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3.2 环境教育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是对人的一种素质教育,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它不仅是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校校园一段时期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比较严重,绝大多数同学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等问题开展了环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兴趣设计了以下与环境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三年级“一次性用具研究”、四年级“拒绝校园的浪费现象”、五年级“社区塑料袋使用情况的调查”、六年级“垃圾与环境”。如:五年级的“社区塑料袋使用情况的调查”学生可通过①了解家庭塑料使用后的处理方式。②了解社区塑料袋使用后的处理方式。③塑料袋填埋实验。④发出环保倡议书或致家长的一封信。⑤动手制作环保袋等五个内容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学生走出学校到社区、社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感悟。
又如六年级开展的“垃圾与环境”主题实践活动,他们从垃圾的产生开始进行探究,并按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了三个调查组进行活动。信息组:查找有关垃圾的类别及产生来源的书籍、报刊文章、网上报导;调查组:参观环卫处、查找资料,了解日产垃圾的数量及处理情况;追踪组:拜访环保专家,了解垃圾处理的先进科学技术。学生根据研究方案,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手抄报,广告宣传,调查报告等形式举办展览板报,全面展开汇报宣传。用板报的形式向全校进行宣传。学生通过以小组或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实验、设计制作、讨论、汇报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环境保护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这些主题实践活动在让学生感受了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从中感悟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真正受到环保的教育,并增强了他们爱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3.3 感恩教育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我校围绕着“感恩教育”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祖国”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3.3.1 感恩父母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活动过程:①学生通过访谈、查资料等方式从“我的出生”“我的成长”等方面内容进行活动,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恩情。②通过评比“谁是家庭好帮手”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③“撰写感恩父母征文” “设计感恩卡”等活动进行感恩父母教育。④设计“感恩父母活动评价表”家校结合进一步发挥感恩教育的实效。
3.3.2 感恩他人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在感恩父母活动基础上,从感恩父母进而学会感恩他人。
活动过程:①通过开展了解“教师的工作”设计“心意卡”、“老师,感谢您”活动征文等实践活动进行感恩老师的教育。②通过班级“诚信星”、“金牌小组长”“最佳对子”评比活动,学会感恩同学,表达对同学感恩之情。③通过访谈、讲故事的形式发掘身边的感人之事,从而进一步感悟感恩他人。
3.3.3 感恩祖国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在学习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基础上,通过对祖国各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感恩祖国之心和爱国情怀。
活动过程:用上网找资料及访谈的形式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实践活动:①认识“祖国版图” “祖国名胜”“祖国经济”“祖国科技”“祖国之最”“祖国军事”“祖国文化”从中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祖国的美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军事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激发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戴之情。②深入了解“祖国的优越性”从中感受祖国的温暖,激发感恩之情。③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抒发爱国及感恩之情。④以小组交流、成果分享形式进行调查报告分享汇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其感恩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通过真实真切的体验启迪学生有所“悟”、有所“行”, 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把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