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一辆纺车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会拧成绳,线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纺手急得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人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摔摔打打,恨不得把纺车砸碎。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待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使用纺车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就跟着一层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产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亮翅”,一抽线能拉得很长很长。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是舞蹈,还是体育锻炼。
   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作者吴伯箫,选自《北极星》,有删节)
  读有所思
   1.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生动贴切的比喻句俯拾即是。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2)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間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
  
  
   3.文章主要从哪个方面来回忆纺车?
  
  
   4.阅读全文,归纳本文的主题。
  
  
  小米的回忆
   毛泽东同志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又说:“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不过,饿着肚子去冲锋陷阵,消灭敌人,是困难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及这个问题时,用“小米加步枪”来概括。如果没有小米,步枪本身也就难起作用了。可见,人民在取得政权和捍卫政权的过程中,小米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抗战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四川人常称的“下江人”,大批涌到重庆。鲁迅先生说:“野人怀土,小草恋山。”背井离乡的人,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怎能不怀念养育自己的故里山川?这“怀乡”情中,也包括从儿童时代起培养出来的口味。人生在世,天南地北,东奔西走,不管他的生活如何“国际主义化”,也不管他如何“四海为家”,但从小培养出来的口味,一般称作家乡味吧。不管他身处天涯海角,对这家乡味,总感到分外亲切、可口,即使是山珍海味,也难与之相比。
   当年重庆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大众化的北方饭馆,名字似乎就叫“老乡亲”,主要卖烧饼和小米稀饭。“下江人”每逢进城,到吃饭时,宁肯饿着肚子多赶几条街,多绕过一些门口挂着“开堂”二字招牌的当地饭馆,也要赶到“老乡亲”,去饱餐一顿烧饼和小米稀饭。当时这些赶到“老乡亲”吃饭的“下江人”,把“吃饭”称作“过瘾”。
   有一次,我在“老乡亲”“过瘾”时,顺便问道:
   “老乡,你们这小米从哪来的?”
   “从哪来的?拿命换的呢:穿过鬼子一道道封锁线,辗转弄来的。从界首那边弄来的。倒霉时,不是挨打,就是东西被没收,有时还要把人押起来呢……”
   啊,小米啊!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统治下,谁会想到你还有这样多的诉不尽的灾难呢……
   抗战中,在重庆,小米成了“下江人”念念不忘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珍品。
   党是深深理解这种“怀乡”之情的,所以,总理、董老或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其他同志,因公去延安,回来时,总尽可能在飞机上多带些小米,用白细布缝成七八寸见方的口袋,每人送一袋。当年,那是什么样的景况呢?一面是反动派处心积虑,要把进步文化工作者斩尽杀绝;一面是我们伟大的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从敌人的屠刀下,不但决然抢救、庇护其生命,而且直至生活细节,也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切,甚至连吃的、穿的等,都尽可能想到、照料到。在反动派要将我们斩尽杀绝的险境中,这是“情逾骨肉”,最真挚而伟大的“天下父母心”啊!
   总理、董老,从延安带给我的小米,我看作珍品中之珍品,(1)郑重地用金属饼干筒装起来,把盖子盖严,“拟俟有病时”任何东西都不能进口时,拿它作“度命”之物。有一次,我得了伤寒;另一次,得了恶性疟疾。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了,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当年,我仗着小米,战胜了病魔。(2)延安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正是靠着小米加步枪击败了美械装备的中国反革命武装吗?
  (作者曹靖华,选自《峥嵘岁月丛书:小米的回忆》,有删节)
  读有所思
   1.文章以毛主席语录开篇有什么好处?
  
  
   2.文章写抗战时期背井离乡的“下江人”喜欢喝小米粥,有什么用意?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4.文中的小米有什么象征意义?
  
其他文献
。。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昏黄的灯光下,偶尔有一两辆汽车驶过。忽然,一阵悠扬的古筝之音传入我的耳中,我不禁思绪万千,回忆起那段曾拨动了我心弦的往事。①。。。。。  。。我的记忆中有一位弹古筝的老奶奶。每当夜幕降临,那悠悠琴声总是如约而至,时而轻快灵动、欢腾雀跃;时而高亢急促、铿锵有力;时而婉转留恋,余音绕梁。每每此时,我便成了年过七旬却琴技高超的老奶奶的小听众。②。。。  。。日子久了,我渐渐对她和她
期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现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所著。写于作者29岁到31岁旅欧期间,为作者早期作品,展现了作者的艺术见解、美学思想和修养认识。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涉及读书、修养、作文、选课、情与理、人生境界、爱恋等,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文章读来,篇篇都是语重心长的情文、答惑解疑的智文、醍醐灌顶的哲文。如聆听师长的教诲
期刊
无论你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想远离污染与喧嚣,都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深刻思考,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不少于600字。   1.审准类别,确定说明中心   文题要求围绕“我周围的环境”这个话题,写事理说明文。首先需要弄清概念。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或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其次,从话题入手,选定说明对象。“我周围的环境”,中心词语是“环境
期刊
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及他手中的鱼。   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飞
期刊
。。炎炎夏日,阳光刺得人眼睛生疼。游览了一上午的我们,就近选了一家餐馆纳凉吃饭。。。。。。。。。。。  。。这时,从门外走进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七八岁的样子,黑黢黢的皮肤,乱糟糟的头发,细胳膊、细腿儿,臂弯里各挎着一个竹篮。旁边的阿姨悄悄告诉我:“旅游地常有这样的小孩儿,被父母派来卖东西!”我心中不禁“咯噔”一下,心想,天下竟有这样的父母?。。。。。  。。果然,两个小孩一前一后,各走到一个桌子
期刊
近几年来,作为冬天的使者——雪,总是姗姗来迟。这不免使人困惑:雪到底被什么耽误了呢?   众多因素中,空气的温度所占比重最大。气温反常升高,当然不利于成云制雪。将包头市2017年、2018年冬季气温与之前十年的冬季气温相比较,虽然只有不到0.4℃的微小升高,却导致了2017年与2018年冬季降雪稀少,少到几乎没有被包头人留在记忆中。    气温升高放大到全球,便是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们
期刊
十月的清晨,乍寒还暖,突然醒来,看着窗外的天空已经有了些许光亮,简单洗漱,决定去晨跑。   公园里,冷冷清清,天空布满了墨蓝色的云,像是厚厚的绸缎一般,世界被笼罩在灰色中。我的两条腿有节奏地前后交替着,突然想起刚刚结束的考试,心里不由得着急,成绩不稳,如何是好?   分了神,脚步自发加快,没看清前面的路,一个重心不稳,我跌倒在地,于是顺势坐下来,抬头看天。   满天的云彩层层叠叠,东边天际现出淡黄
期刊
贺敬之在中国家喻户晓。1985年,贺敬之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我曾跟随他去内蒙古通辽市调查文艺工作,当地老百姓听说贺敬之来了,到处询问住处。有一天,贺敬之在通辽市郊的大青沟参观时,一位40来岁的男青年骑着摩托车追赶来,拿着一本看上去已翻阅过多次的《贺敬之诗选》,恳求贺敬之在书上签个名,说是他家三代人(他和他父亲及他的女儿)都将诗选读过多遍,他父亲原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能全文背下《回延安》《桂林山
期刊
我看着手里的毕业照,三年以来的阵阵笑声又传入耳膜。   十一班,我的班,哈哈的笑声从来不断。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十一班里时不时就传出一连串的笑声。同学们得天独厚的幽默才华和充满魔性的笑声全校闻名。   上课铃响了,深受十一班同学敬爱的物理老师“龚老”慢悠悠地走进教室。   分析上周的物理试卷。讲到一道解答题,“龚老”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十一班的几个同学明天可以到对面上课了。”我们还没反应过来,“龚老
期刊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自拟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