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爱学生是教育行为的情感基础,那么,“读懂学生”便是为人师表的方法之源。“爱”是“了解”的根基,“了解”是“爱”的升华。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按需施教是教师岗位的基本功。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能研究学生的需要,将学生的需要作为重要工作去做,我相信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获得成功,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
“需要”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迷”。读懂学生,就是要解开需要之“迷”。我们要在探讨学生内心需要之迷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在社会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激烈竞争中, 帮助学生解决适应环境不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耐挫折意识低下、情感危机、性格孤僻等心理冲突的需要,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就需要我们教师探索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正当的需要。关爱学生应从读懂学生的需要做起,那么我们老师应该读懂学生那些需要呢?我认为学生的需要实际上就是一个从自我成长需要到自我发展需要再到自我完善需要的过程。
一、读懂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这对发展高层次需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希望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和谐家庭氛围,希望不受人格侮辱、诬陷和无辜的惩罚,希望得到与成年人相等的平等和自由,希望多玩、多娱乐、多活动,充满童心童趣等。满足学生合理、正当的需求是教师做好思想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过分指责学生、不负责任的下结论,恶语训斥学生,甚至体罚学生等做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是缺乏师德的表现。空洞乏味的说教,粗暴严厉的训斥,只会导致“一厢情愿”的结果。教师的愿望再好,教师的心气再高,用自己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是不会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真不好教;有家长们叫唤着:现在的孩子真难管,但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也在大声疾呼着:老师关心我们的分数,家长关心我们的生活,谁来关心我们的感情,谁来做我们的人师?面对学生这样的呼声,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作为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注意学生的生理变化,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异,关心学生感情需求,在关爱学生过程中,应做到:不和学生对着干,关心学生情感,要做学生的人师。抓住学生主导需要,先满足低层次正当需要,然后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正当的需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纠正。把社会的需要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把教育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我的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我们教师工作力量的源泉。
二、读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学生做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学生正当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一定会有着内在的动力,就会把我们外化教育过程转化成为内化教育过程,因为学生需要感情的支撑,学生需要理解和尊重。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把学生需要转化为动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解开自己的思想疙瘩。
学生在自我发展的需要过程中有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友谊和朋友,渴望得到同伴、老师、朋友的关心爱护、帮助;需要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需要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希望能因尊重别人而得到回报。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了“自尊”,他就会失去自信。作为教师要遵循保护学生“自尊”的原则,做好学生的工作。每个学生心中的小秘密都要为他们包好,不要随意捅破,让他们体会到别人尊重你,你也要尊重别人。作为人师就应该注重理解教育和尊重教育,自覺加强心理健康和咨询工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在工作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别人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是一种美德, 同样尊重别人也是一种美德,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和他尊完美结合才能使人自信、自强。维护人格尊严,克服学生自我陶醉,固执己见和妄自尊大的倾向,使他们从消极的心态中摆脱出来,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对贫困生、学困生、特殊生给予特别关爱。对待学生要做到“四要四不要”:要看学生的现在,要看学生的长处,要满腔热情,要耐心等待,不要揭学生的短处,不要训斥学生,不要犯急躁情绪,不要置之不理。特别是对待学困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他们的生活,肯定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才干,唤醒他们的良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他们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切忌以“罚”代教,以“吓”代教,以“哄”代教。教师最神圣之处,就是塑造美好的心灵,尊重学生和帮助学生并举,关心学生与耐心教育并存。一个教师的师德表现直接在学生对你的态度、对你的情感,对你的尊敬中得到反馈、得到回报。贴近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感受到你人格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需要你。一个教师育人生涯中遇到这种境界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一个学生遇到这样的教师也将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三、读懂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教学生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价值观是人生历程的定向器,只有在正确的价值的引导下,才能自觉地用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勇气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鲁迅正是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他自己的价值观指引了他的一生。雷锋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成为其人生道路上不可抵挡的前进动力,他们在自我完善方面活出了其人生的价值。学生在自我完善方面也有许多的需要,他们有发展的需要、成功的需要、贡献的需要,他们希望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追求真理,希望超过别人、追求完美、得到荣誉,希望能为他人、社会、人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需要是行为和动力的源泉,当我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里,我们会深深感到不论多令人不喜欢的孩子,也不论缺点有多多的孩子,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他们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人”、去做“人”的工作的第一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学生的需要是内心世界的折射,只有不断地去探讨人的规律,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科学育人。同时教师要珍爱自己的岗位,用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的精神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代赋予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去奋斗。教师应该常组织学生进行研究人生、追求人生、讨论人生的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发展需要。价值的取向来源于学生对人生的态度,态度取决于学生获取信息的强度。作为教师应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以良好的师德表现感染学生,以高超技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纠正糊涂的观念。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观和学生观,积极帮助学生成就正确的人生观,寻求正确的自我完善发展之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仅从自身的需要去教育学生,如:抓分数、抓尖子生、抓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做法有悖于教师天职。教师不仅要做一名“经师”,更重要的是做好“人师”,读懂学生、满足其需要、完善人格是我们教师的崇高使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时刻都不要忘记教育的第一功能,不是选拔,而是为每个等待选拔的人提供有效的服务。读懂学生也就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功。有了这种有效的服务,我们的学生便会成为一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老师是学生终生难忘的人。读懂了学生,便读懂了自己,读懂了教育,读懂了社会的进步;读懂了学生,便读懂了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读懂了教育的精致加工性。
“需要”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迷”。读懂学生,就是要解开需要之“迷”。我们要在探讨学生内心需要之迷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在社会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激烈竞争中, 帮助学生解决适应环境不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耐挫折意识低下、情感危机、性格孤僻等心理冲突的需要,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就需要我们教师探索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正当的需要。关爱学生应从读懂学生的需要做起,那么我们老师应该读懂学生那些需要呢?我认为学生的需要实际上就是一个从自我成长需要到自我发展需要再到自我完善需要的过程。
一、读懂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这对发展高层次需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希望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和谐家庭氛围,希望不受人格侮辱、诬陷和无辜的惩罚,希望得到与成年人相等的平等和自由,希望多玩、多娱乐、多活动,充满童心童趣等。满足学生合理、正当的需求是教师做好思想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过分指责学生、不负责任的下结论,恶语训斥学生,甚至体罚学生等做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是缺乏师德的表现。空洞乏味的说教,粗暴严厉的训斥,只会导致“一厢情愿”的结果。教师的愿望再好,教师的心气再高,用自己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是不会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真不好教;有家长们叫唤着:现在的孩子真难管,但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也在大声疾呼着:老师关心我们的分数,家长关心我们的生活,谁来关心我们的感情,谁来做我们的人师?面对学生这样的呼声,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作为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注意学生的生理变化,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异,关心学生感情需求,在关爱学生过程中,应做到:不和学生对着干,关心学生情感,要做学生的人师。抓住学生主导需要,先满足低层次正当需要,然后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正当的需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纠正。把社会的需要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把教育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我的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我们教师工作力量的源泉。
二、读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学生做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学生正当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一定会有着内在的动力,就会把我们外化教育过程转化成为内化教育过程,因为学生需要感情的支撑,学生需要理解和尊重。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把学生需要转化为动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解开自己的思想疙瘩。
学生在自我发展的需要过程中有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友谊和朋友,渴望得到同伴、老师、朋友的关心爱护、帮助;需要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需要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希望能因尊重别人而得到回报。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了“自尊”,他就会失去自信。作为教师要遵循保护学生“自尊”的原则,做好学生的工作。每个学生心中的小秘密都要为他们包好,不要随意捅破,让他们体会到别人尊重你,你也要尊重别人。作为人师就应该注重理解教育和尊重教育,自覺加强心理健康和咨询工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在工作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别人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是一种美德, 同样尊重别人也是一种美德,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和他尊完美结合才能使人自信、自强。维护人格尊严,克服学生自我陶醉,固执己见和妄自尊大的倾向,使他们从消极的心态中摆脱出来,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对贫困生、学困生、特殊生给予特别关爱。对待学生要做到“四要四不要”:要看学生的现在,要看学生的长处,要满腔热情,要耐心等待,不要揭学生的短处,不要训斥学生,不要犯急躁情绪,不要置之不理。特别是对待学困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他们的生活,肯定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才干,唤醒他们的良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他们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切忌以“罚”代教,以“吓”代教,以“哄”代教。教师最神圣之处,就是塑造美好的心灵,尊重学生和帮助学生并举,关心学生与耐心教育并存。一个教师的师德表现直接在学生对你的态度、对你的情感,对你的尊敬中得到反馈、得到回报。贴近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感受到你人格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需要你。一个教师育人生涯中遇到这种境界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一个学生遇到这样的教师也将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三、读懂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教学生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价值观是人生历程的定向器,只有在正确的价值的引导下,才能自觉地用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勇气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鲁迅正是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他自己的价值观指引了他的一生。雷锋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成为其人生道路上不可抵挡的前进动力,他们在自我完善方面活出了其人生的价值。学生在自我完善方面也有许多的需要,他们有发展的需要、成功的需要、贡献的需要,他们希望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追求真理,希望超过别人、追求完美、得到荣誉,希望能为他人、社会、人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需要是行为和动力的源泉,当我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里,我们会深深感到不论多令人不喜欢的孩子,也不论缺点有多多的孩子,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他们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人”、去做“人”的工作的第一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学生的需要是内心世界的折射,只有不断地去探讨人的规律,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科学育人。同时教师要珍爱自己的岗位,用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的精神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代赋予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去奋斗。教师应该常组织学生进行研究人生、追求人生、讨论人生的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发展需要。价值的取向来源于学生对人生的态度,态度取决于学生获取信息的强度。作为教师应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以良好的师德表现感染学生,以高超技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纠正糊涂的观念。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观和学生观,积极帮助学生成就正确的人生观,寻求正确的自我完善发展之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仅从自身的需要去教育学生,如:抓分数、抓尖子生、抓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做法有悖于教师天职。教师不仅要做一名“经师”,更重要的是做好“人师”,读懂学生、满足其需要、完善人格是我们教师的崇高使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时刻都不要忘记教育的第一功能,不是选拔,而是为每个等待选拔的人提供有效的服务。读懂学生也就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功。有了这种有效的服务,我们的学生便会成为一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老师是学生终生难忘的人。读懂了学生,便读懂了自己,读懂了教育,读懂了社会的进步;读懂了学生,便读懂了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读懂了教育的精致加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