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当代的碰撞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年11月17日至20日,全国首届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举行,该会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西南大学宗教音乐研究所主办,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几所在渝的兄弟高校协办。会议秉承“沿袭传统,关注当下”的主题,主要探讨传统音乐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文化之碰撞与融合,同时将西部音乐文化研究作为研讨会的一大亮点。
  本次大会共收论文八十余篇,分作3场专家系列讲座,6场专题报告,9场论文交流会,外有1场高校音乐学院院长论坛。研讨会上高潮迭起,学者们往往就某一个学术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不同学术观念的相互碰撞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催生了更多新鲜的研究课题。现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要学术成果作如下述评。
  一、3场专家系列讲座
  王耀华的《构建中国人的传统音乐话语体系:“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编撰的尝试性探索》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编撰对于构建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所带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与他国、他民族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探寻中国传统音乐自身的理论规律和特点,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学比较音乐话语体系。其次,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优良传统、借鉴他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话语体系。
  樊祖荫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内容涉及多声部民歌的界定、发现与分布、产生与发展、种类与基本特征等。关于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樊先生推断出多声部民歌起源于原始人的“大混唱”。多声部民歌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多声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多声部民歌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樊先生的讲座得到了在场代表们的热烈响应,蒲亨强认为宗教音乐中也存在大量的多声部]唱形式,建议纳入多声部体系进行研究,以充实我国的民族多声部声乐体系研究。
  蒲亨强的《音乐人类学:学科或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音乐人类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辩析,认为它实是一种方法论而非学科。唯有以此识之,方可澄清学界认识上的模糊性,并适得其所地借鉴运用好它,为中国音乐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蒲先生认为研究对象过宏而至蹈空、研究目标过杂而难成体系、缺乏专业知识体系等原因导致该学术理念在认识上引起学界的长期困惑和疑问。此外,音乐人类学在学科梯队、研究重心和研究学风等问题上也值得质疑。蒲先生的讲]激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有代表认为,蒲先生的讲座给学界以清晰的开示,澄清了许多易于混淆的概念。也有学者认为,音乐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音乐人类学是否是一门学科,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二、6场专题学术报告
  杜亚雄的《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对当前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去音乐化的研究倾向提出批评。认为音乐作为文化,其主要的文化属性仍在音乐性上。作为音乐学分属学科下的民族音乐学,其主战场仍在音乐学。杜先生援引美国一些民族音乐学家的戏称“Eth-no-musicology”(民族无音乐之学),显示出目前中外民族音乐学界的窘境。杜先生指出,造成民族音乐学目前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有考生生源素质下降和脱离国情、盲目外引等。
  甘绍成的《从〈儒院文稿〉看早期成都儒坛的设置、仪礼与洞经音乐》先从坛地选择、坛场类型、坛场陈设等几方面介绍了早期成都儒坛的设置,又从仪礼名目与类型、谈]程序与安排、坛职设置与分工几方面阐述了早期成都儒坛的仪礼,最后分次分析了早期成都儒坛洞经音乐的用途、属性、传承、戒律与禁忌等。
  刘桂腾的《北纬40度以北: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的萨满乐器》指出,北纬40度以北的寒带和高寒地区的族群普遍具有萨满信仰。以万物有灵为信仰基础,以萨满祭祀为形式,以使用“单面鼓”为共同特征的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诸民族构成了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的典型形态。
  李岩的《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缺失:以郎朗美国“白宫]奏事件”为例》以当代音乐事件“郎朗白宫]奏”为题,引出“当代音乐教育理念缺失”、“重形式不重内容”及“教育的功利主义”等话题,是以民族音乐学“深描”(thick description)方式对当代音乐事件的分析。这是对民族音乐学描述而不介入的发展,也是历史民族音乐学(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方法的运用。
  杨民康的《云南南亚语系诸族传统器乐民俗当代发展状况的考察与研究》指出,在云南孟高棉语族青年的传统恋情生活中,最有效的沟通手段常常不是歌唱,而是另一种音乐行为(或通讯符号)——弹琴,吹筚(吹管乐器),拉玎(丝弦乐器),然后开始款白话、吃槟榔,直到“情深”。杨先生认为,可将这类社交行为列入两种人生礼仪——成年礼至婚礼之间的过渡——“阈限”阶段。
  田可文的《弄本〈民歌史料集〉,如何?》有感于当前辉煌的民歌研究成果,倡导在中国大量的古籍文献(尤其是笔记小说)中,编集一本《中国民歌史料集》,并对这项工作的可行性与方法进行了论证。田先生的倡议很有启发性,其事关如何充实和完善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史料库的重大文化命题。
  三、9场论文交流会
  1.地方民歌与歌舞音乐研究。共收论文17篇。萧常纬的《透视民歌集,探析羌族民歌研究历程》对正式出版的羌族民歌集进行了剖析,以了解羌族民歌研究的历程,探寻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思路。胡晓东的《巴渝民歌的语音学研究初探》从显性音乐符号与隐性音乐符号两方面探讨了重庆方言各因素对巴渝民歌形态特征的影响,在民歌方言语音学研究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陈练的《四川峨边彝族婚嫁歌的表]程序及其艺术特征》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音乐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四川峨边彝族婚嫁歌的表]程序和艺术特征做了考察与分析。
  此外,罗成的《大西北花儿基音溯源》、肖珺的《巴山“背二歌”:传统与现代》、杨梅的《北川羌族情歌的艺术特点》、穆杉杉的《重庆木洞山歌“禾籁”艺术特色探析》等论文皆属于该领域的研究。
  2.戏曲、曲艺音乐研究。共收论文10篇。周来达的《甬剧〈典妻〉上]九年后的思考》以甬剧《典妻》为例,探讨了对甬剧的音乐体制、创作机制、流派唱腔及“都市甬剧”和甬剧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齐江的《诗赞系说唱、戏曲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音乐中的诗赞系的来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探究了文学语境对于中国传统声乐唱腔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刘忠民的《歌仔戏乐器编配及常见手法分析》以歌仔戏中“七字调”、“大哭调”、“杂碎调”等几个曲牌的乐器编配为例,分析了歌仔戏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独到的配器方式与艺术特色。
  此外,此专题研究的另外尚有颜曼秋的《试谈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从川剧〈金子〉唱段〈油炸花生嚼起香〉说开去》、王洁的《童子戏变迁轨迹及现状考略》、夏琳的《山西戏曲剧种生态浅析》、曾洁的《鄂西土家族地区“南剧”音乐特色初探》等。
  3.宗教与仪式音乐研究。共收论文15篇。陈芳的《重庆华岩寺“华岩腔”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华岩腔的音乐形态和风格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华岩腔是十方韵与地方韵两种风格的融合。王安潮的《九华山佛教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形态》从文化功能角度,以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等多重方式入手,对九华山佛教音乐的形成及特点进行了较全面考察与研究。董波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的音乐功能》则以音乐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敖包祭祀仪式的功能,以及仪式与音乐的互动关系。
  此外,李素娥的《巫祭仪式音声,巫神文化信仰:“扛神”仪式行为、信仰、音声探析》、高树林的《阿弓镇高氏丧葬“点主礼”中的〈诗经〉孑遗》、袁梦的《重庆市清真西寺伊斯兰教开斋节仪式音乐特色研究》、郭羿努的《重庆市梁平县双桂堂“浴佛”诵经套曲考源》、周翔的《“列目丛毕”毕摩经诵音乐研究》等也属此研究专题。
  4.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共收13篇。刘勇的《论“反哺”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作用》强调政府文化部门和音乐学者应将自己掌握的来自民间的知识和资料,反过来投向民间,使之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实际作用。朱江书的《蜀派古琴的传人、传谱与传曲》较系统地论述了蜀派古琴的代表性琴人、琴谱和琴曲,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叶沃的《从“板凳龙”的]变窥看原生态艺术的保护》、吴太祥的《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抢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申波的《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的族属之争看文化的融合与传承》等在该论题上亦有新意。
  5.音乐美学与形态学专题研究。共收论文5篇。郑茂平的《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意象说”的心理学涵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的“意象”,分别具有“立象以尽意”、“听觉表象”、“意味”、“心象”等几方面的涵义。颜婷婷的《中国传统音乐中节奏熵变运动》从节奏熵增与节奏熵减两方面论述了我国传统音乐节奏熵变运动的独特运动轨迹、运动状态和节奏调子。
  此外,包德述的《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叠音”手法与汉语文学的共生性表现特征》、陈开颖的《中国传统声乐中的音色稳态意识研究》、甘小云的《从悲喜音乐看土家族音乐民俗的审美意识》等亦属此专题研究范畴。
  6.民族音乐学研究。共收论文7篇。杨殿斛的《音乐即文化:音乐民族志田野作业反思》通过反思近代音乐民族志田野作业的历程以及科学民族志、实验民族志的经验,提出对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研究的启示。费师逊的《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唱名法的实质》从比较文化学的视角阐释了中西方唱名法的文化意味、实际意义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另有张巨斌的《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音乐:以社会结构对音乐的影响为考察重点》、胡红的《人类学视野中的川西北羌族音乐研究》等也属此范畴的研究。
  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佳论众多。限于篇幅,不可能将所有代表的全部观点一一呈现,撷选诸篇,以作代表,难免挂一漏万。而本届大会最可贵的百家争鸣、吸贯融通的学术精神,必将在后续的历届大会中弘扬光大、被泽后学。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周口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GGJS-152。)
  
  宋玉红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原文明是人类文明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地域分布来看,我们所论及的欧亚草原分布于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地中海的辽阔地域。这一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其生产生活方式形塑着作为习俗的文化,正如“安达组合”队长那日苏所言:“世界上只有一个呼麦,区别在于地域、国家和音乐风格,在我们眼里,呼麦就是世界的。”②  第一次现场欣赏“安达组合”是在2016年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18届年会上,“
作曲家、钢琴音乐教育家赵晓生教授对我国钢琴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曾在公开课上大发感叹:“发现学生能弹几百个page,却不会弹一小节;能弹无穷个音,但不善弹一个音;能弹很快的音,却不会弹较慢的音。”赵教授还简要解释说:一是学生没有一个从音乐的结构上来把握音乐的意识,这点我们要倡导“瞎子摸象”的精神,人在无穷的知识文化世界面前,应努力地去摸。二是对音乐缺乏节奏认识,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结构中的第一要
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钢琴艺术、“周小燕大师工作室”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处协办的“首届全国音乐表演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于2008年9月16至1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  会议受到文化部及上海市教委的热切关注。由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副院长主持的开幕式上,来自文化部教科司社科处的陈迎宪处长、上海市教委王奇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院长
起深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但深圳与手风琴这件乐器也有着不解之缘,手风琴在深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深圳曾两次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2014年深圳·宝安西乡乐谷“霍纳杯”全国手风琴锦标赛期间1361人手风琴合奏《歌唱祖国》和2017年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期间2260人手风琴合奏《春天的故事》,深圳通过手风琴这种艺术形式向世界传递深圳声音,讲述着中国故事。
战争是人类社会自古未能解决的问题,描写战争也是歌剧等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歌剧的体裁特点使其尤为善于表现此类题材。在歌剧史上,此类主题的作品数量繁多、经典频出,时间远一点如《纳布科》(威尔第)、《伊万·苏萨宁》(格林卡)、《伊戈尔王》(鲍罗丁),时间近一些的有《战争与和平》(普罗科菲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尔恰诺夫)。2015年是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内各大艺术高校、院团
引言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2日,国际知名音乐家、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纪念医院(Scrlpps Memorial Hospital,in La Jolla,California)逝世,享年92岁。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拉维,香卡就因心脏健康问题在美国进行过心脏手术,之后的数十年里也会因此偶尔犯病。年过九十以后他在呼吸和心脏方面的疾病凸显出来,
15年4月17日晚,贾然,这位年仅26岁的四川女孩,以一场名为“水与火之夜”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征服了所有挑剔的耳朵。贾然精彩绝伦的演奏令在场的很多人激动不已,情不自禁的谭盾走到舞台上说:“我跟大家一样激动,因为我们目睹了一位中国钢琴大师的诞生。”  “水与火之夜”,这是对整场曲目的诗意概括。“水之诗”,是印象派音乐最擅表现之意境,拉威尔的《小奏鸣曲》(Sonatine,1905)、《夜
1939年3月初,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戏剧教育家熊佛西先生创建了“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设戏剧科;同年11月,增设音乐科,校名改为“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随后,历经“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音乐专科学校”等发展时期,学校成为了名师荟萃、人才济济、颇具影响力的艺术专科学校。学校于1956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1959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定
击乐一直都是器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至今,它既是音乐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也是纳新出奇的外在推力之一。如何发掘传统打击乐和现代打击乐的固有本体特色,并将其综合为一个互相融通的整体,是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学科(专业)从上个世纪创建以来就开始探索的问题之一①。2005年,这一探索获得了重大突破——由于时任院长杨立青教授的推动,将原来分布于管弦系、民乐系、现代系的不同打击乐合并聚拢在一起,所成立的现代器乐
有研究者統计,近三十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文献达“二百余种”{1},仅专著就有三十多部{2}。总体研究状况:普遍史、地方史、个别史(法国年鉴学派对此分别称长时、中时、短时的记录)的研究成果分布呈递减形状。总体研究趋势:宏观史、中观史、微观史的研究成果分布呈递增态势。在“个别史”(短时的记录、微观史)层面中以一个学校音乐教育史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类成果有《上海美专音乐史》《交通大学百年音乐文化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