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小学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较少开展,小学生公民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公共精神,所以在当前新形势下,针对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实施刻不容缓。为了有效增强学校公民教育,体现教育针对性,本文认为应该首先从如何利用礼仪校本课程着手深入探究问题,为提升小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成效积极开发、管理、利用礼仪校本课程内容,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责任意识。本文以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养成为目标,以课内外教学实践、网络教育为途径,深度开发了符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礼仪校本课程,希望以此全方位深化小学德育教育过程。
【关键词】礼仪校本课程;德育教育;公民意识;小学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之根本,而德育的根本则是礼仪。在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应该合理、有效、灵活地结合礼仪校本课程内容及设计路径展开教学。首先明确教育目标,把握“以礼先行”的基本原则,再提出基本教育思路,导入教学方法,将礼仪校本课程与德育教育课程自然融于一体。
一、利用礼仪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思路
(一)基本目标
围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从培养小公民素养着手,深层次挖掘教育目标内容,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与评价体系,全方位探索小学生公民素养培养与良好习惯培养的正确教育方法。我们合理利用礼仪校本课程展开教学过程,全面渗透公民教育内容是有它一定的价值意义的,希望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公民教育体系,确保小学生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络环境等任何场合都能随时随地学习公民德育内容,做到“以礼先行”。
(二)基本教育思路
我校开展礼仪校本课程渗透公民教育的关键途径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校外社会实践以及网络公民教育四大部分。
首先是课堂教学部分。它是小学实施公民教育,树立学生行为道德礼仪的根本途径。小学生的公民教育、礼仪教育并非是任何一门学科单独所能承担的,它还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不断的教学创新将公民礼仪教育内容贯穿、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如此有效减轻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學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结合生活经验再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兴趣参与到社会中了解更多有关公民教育、礼仪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
其次是课外活动教学部分。它是小学公民教育、礼仪教育实施的主要方法。结合不同的公民礼仪教育内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的各项决策中参与投票选举,让他们切身体验民主选举的正确方法与整个流程,同时也体验到民主选举的优越性与重要性;再一点就是引领学生也参与到班级甚至是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他们在更广范围的交流与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增长公民意识,习得更多基本礼仪内容。
再次是校外社会实践教学部分。它是小学公民教育、礼仪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更为小学生校内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合展开校外社会实践,通过调查、访问等等互动交流方式了解社会上普通民众的公民意识以及礼仪道德规范,开阔小学生眼界,让他们了解到公民教育、礼仪教育的社会属性。
最后是网络公民教育。它是最为便捷的教学方式。学校尝试在校园网络中融入公民教育内容,特别是将礼仪校本课程内容呈现在网络中,与信息课程结合形成一种全新形式的公民教育模式。
二、利用礼仪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公民教育的教学实践做法
本文以我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过程为例,对利用礼仪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公民教育的教学实践做法进行分析,重点总结我校在教学应用中的成功做法与成功经验。
(一)明确目标
我校遵循《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相关规范,希望构建一套“由礼育德,科学统合”的礼仪校本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文明习惯,通过对他们进行礼节规范,逐步形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良好的文明礼仪与公德习惯。
德育教育从细微处入手。我们制定出“行七礼,做榜样”的礼仪课程,规划学生在校的一天分别从“问好礼”“集会礼”
【关键词】礼仪校本课程;德育教育;公民意识;小学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之根本,而德育的根本则是礼仪。在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应该合理、有效、灵活地结合礼仪校本课程内容及设计路径展开教学。首先明确教育目标,把握“以礼先行”的基本原则,再提出基本教育思路,导入教学方法,将礼仪校本课程与德育教育课程自然融于一体。
一、利用礼仪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思路
(一)基本目标
围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从培养小公民素养着手,深层次挖掘教育目标内容,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与评价体系,全方位探索小学生公民素养培养与良好习惯培养的正确教育方法。我们合理利用礼仪校本课程展开教学过程,全面渗透公民教育内容是有它一定的价值意义的,希望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公民教育体系,确保小学生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络环境等任何场合都能随时随地学习公民德育内容,做到“以礼先行”。
(二)基本教育思路
我校开展礼仪校本课程渗透公民教育的关键途径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校外社会实践以及网络公民教育四大部分。
首先是课堂教学部分。它是小学实施公民教育,树立学生行为道德礼仪的根本途径。小学生的公民教育、礼仪教育并非是任何一门学科单独所能承担的,它还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不断的教学创新将公民礼仪教育内容贯穿、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如此有效减轻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學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结合生活经验再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兴趣参与到社会中了解更多有关公民教育、礼仪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
其次是课外活动教学部分。它是小学公民教育、礼仪教育实施的主要方法。结合不同的公民礼仪教育内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的各项决策中参与投票选举,让他们切身体验民主选举的正确方法与整个流程,同时也体验到民主选举的优越性与重要性;再一点就是引领学生也参与到班级甚至是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他们在更广范围的交流与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增长公民意识,习得更多基本礼仪内容。
再次是校外社会实践教学部分。它是小学公民教育、礼仪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更为小学生校内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合展开校外社会实践,通过调查、访问等等互动交流方式了解社会上普通民众的公民意识以及礼仪道德规范,开阔小学生眼界,让他们了解到公民教育、礼仪教育的社会属性。
最后是网络公民教育。它是最为便捷的教学方式。学校尝试在校园网络中融入公民教育内容,特别是将礼仪校本课程内容呈现在网络中,与信息课程结合形成一种全新形式的公民教育模式。
二、利用礼仪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公民教育的教学实践做法
本文以我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过程为例,对利用礼仪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公民教育的教学实践做法进行分析,重点总结我校在教学应用中的成功做法与成功经验。
(一)明确目标
我校遵循《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相关规范,希望构建一套“由礼育德,科学统合”的礼仪校本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文明习惯,通过对他们进行礼节规范,逐步形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良好的文明礼仪与公德习惯。
德育教育从细微处入手。我们制定出“行七礼,做榜样”的礼仪课程,规划学生在校的一天分别从“问好礼”“集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