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犹如大厦,而语言材料则是那一块块砖瓦。若要大厦稳固、精美,那么砖瓦则需坚固、有形。同样,对于一篇优秀文章,不但要有内涵、深意,还需要精准的语言,清晰的表达,如此,才可动人心弦,吸引读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由语言表达入手,增强学生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学生作文质量。
  一.注意造句训练,奠定语言基础
  (一)巧用词语、句子结构方式进行造句训练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利用所学的词语进行造句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描写父亲买桔子时的一系列动词:“戴”、“穿”、“走”、“探”、“爬”、“攀”、“缩”、“倾”、“抱”、“放”等,模仿造句。其次,运用句子结构方式来造句。在语言表达中,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则不尽相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句式结构来进行造句训练。如肯否句式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转换等。或者要求他们仿句子结构重新造句。例如:如果自然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请以“如果……就……”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二)巧用修辞格进行造句训练
  在写作中,修辞手法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增添语言色彩的有效手段。在平时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修辞及其作用,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修辞或者所提供的例文,模仿造句,学会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句,可具体而生动描绘出事物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可浅显地说明深奥事物,便于理解;运用排比句,可有力地增强语势,增加文采。排比句式,可增强语言节奏感,富有气势,使文章更具文采;夸张手法,可增强表达效果与语言感染力,并激发读者想象,引起共鸣;设问手法,可强化表达效果,引起注意,并启发读者思考;拟人修辞,可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特点,赋予事物生命活力,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情趣,更耐看。
  例如:运用比喻修辞仿写句子: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如……。在仿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语境,研究句意,进一步想象、联想与引申。同时,深入揣摩,把握事物特征,以便更精确地炼词造句,使语言更具文采。比如沉寂的死水——了无生气,没有波澜;断线的风筝—— 摇摇摆摆,不知归宿等。再如根据如下句式,还是以“母亲”为开头,仿写两句话,构成排比句: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二.注意写段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在语言表达上,除注意遣词造句外,关键在于连句成段。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由如下方面强化写段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首先,根据词语或短语,进行写段训练。在语言表达中,短语极具表现力,可强化表达效果,给文章增加色彩。在平时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给的短语描绘人物片段,或者写写景色片断,以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有效写作奠定坚实基础。例如:①请发挥丰富想象,运用一定的修辞格,将如下词语:月亮(色)、树影、琴(笛)扩展为一段话,从而描绘出一幅画面。②运用如下短语写段话:生机勃勃,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奄奄一息。
  其次,依照材料,进行写段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语言材料,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词语、修辞等知识依照所给文段写写开头,写写过渡或者结尾。或者根据已给材料,结合实际,写篇议论性文段。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贫困地区教师应邀来京访问的消息。教师们被带到北京一些闪闪发光的地方参观访问。当他们在五星级饭店中面对制作考究的酒席时,感到茫然无措。这时,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在暗自抽泣的女教师。好心的记者告诉她,这一桌酒水就要2000多元。女教师哭着说:“这等于我两年的工资,太浪费了……”。写作要求:给上述文字续写个议论抒情的结尾,表明笔者观点,100字以内。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词语进行造句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修辞及其作用,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修辞或者所提供的例文,模仿造句。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强化写段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晴岚,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首先是“先后之别”,即思维在先,语言在后。教师对学生训练时,要沿着“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这
作文本质即表达,或者“为者实际需要”,“或者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考察作文表达机制可以看出,只有思维的语言形式和承载的内容这两只轮子相互配合好,才能顺畅地表情达意。“格”的内涵丰富,我们可以理解为典范、框架、品格等,万物有格,作文亦然。综合三者可知,作文教学必须讲究“格”,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开源扩流,方可胸藏万汇任吞吐  高投入地进行广泛阅读的确是“开采”作文素材之“正道”,但学生往往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旺盛的精力去扩宽课外阅读面,从而难免产生“管他新与旧,能用便是料”的心态,大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言必称李白、杜甫,满篇老例酸词,又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开“源”扩流,才可使已弱化为涓涓细流甚至有干涸之虞的素材之河日渐丰盈,碧波荡漾。  可供挖掘的“泉眼”,
在当今社会人才激烈竞争的年代,一个人要想很好的表现自己,需要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生活、工作和交际所必备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外在的表达能力,它主要指人们使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念、思想和情感、意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的一门课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创造出适合学生进行交流的氛围,增加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欲
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南京郭文红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班级日志,让笔者豁然开朗:让班级日志与作文训练并肩同行。  班级日志,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班宝”,学生第一天写,第二天在全班念,既可以实行舆论引导,更可以自我扬新。然而,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作文训练的资源宝库,既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更是阶段训练的基础。如何结合班级日志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呢?  一.教会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可
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培养。人文精神从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从宏观来讲是指在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微观上指的是个人的气节;狭义上指的是人文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语文、哲学等;第二是具有人文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的价值发现等;第三是掌握人文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
《喂——出来》这篇小说,人教社教科书定为“科幻小说”,也有学者说这是一篇反映现代社会的问题小说,视角不同,观点各异。我认为将它定为“科幻小说”也罢,看着“问题小说”也好,只是从情节内容入手,对小说的主要元素“人物”缺少关注,忽视了小说最重要的要素——人物。“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所以忽视“人物”这一根本来理解小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编者推荐辞:中学语文需不需要“语法教学”,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过去太过重视语法而忽视人文性,现在则又矫枉过正了。吕松和老师“期盼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回归”有理有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初中生要不要学习语法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早在80年代末期,就有人对语法教学产生了怀疑;到了90年代,“课堂教学淡化语法”的呼声已逐渐加强;到现今一味强调感悟、熏陶而忽视语法教学。教育界多年的百家争鸣,众说
要彻底改变不良的作文风气,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本人认为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灵魂。   一、积累的重要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量的增多的过程,量变必然导致质变。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文的建筑材料,没有语言,作文如没有砖块的建筑,无法实现。生活素材是作文的源泉和内容,没有内容的语言将会变成“杂货铺”,有量无义,一派胡言。因此
《红楼梦》洋洋洒洒描绘了众多女性。香菱作为红楼中金陵十二钗的一个缩影,出彩不多,却笔笔精彩。香菱有着明显的个性,最为突出的便是她的“苦、呆、美”的特质。   香菱的“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专心学艺,苦心吟诗。香菱学诗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谓“苦学”的典范。香菱拿着黛玉的赠本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她把读诗的心得讲与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