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职业院校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技术能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文章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论述了人文素养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任何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同时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但是,近些年来,发生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主力军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身上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实都表明,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离全面发展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这就要求当前高校包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在继续强化专业知识的教授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人文精神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方向保证。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更注重显性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关注不够。事实上,只有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和他人命运、人格和尊严的关注,及至对社会发展长远前途的关心。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如果只将精力放在智商的开发,不重视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将会是一个单向度的人,一个平面人。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受市场需要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影响,不少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了人才的实用型,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忽略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实现根本转变,既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三)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年来,市场经济已经在我国基本确立,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等已经深入所有社会成员的头脑。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至上、片面崇尚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等也已经极大地成为了我国科学发展的阻碍。在这个时期,社会极大地呼吁人文精神,呼吁人们之间的人文关怀,呼吁终极关怀。高校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必然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反思和批判和人文关怀的人,形成一股合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影响全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
  二、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一)许多学生知识体系构成的实用化倾向明显
  受就业形势的影响,也受教育被功利性理解的大环境影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和接受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从历年高中生填报高考志愿可以看出,自愿选择人文学科没有多少;从高等职业院校各门课程的兴趣和上课积极性来看,英语、计算机和经济类等课程,普遍受到学生重视,而一些基础学科,被许多同学认为是为了拿学分而不得已修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知识贫乏。即使是一些人文专业的学生,也把“修养”放到了一边,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忘却了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培植人性”,是培养人文精神。
  (二)不少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化和自我倾向日益明显
  一方面,在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上,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以为学习的目的就是拿文凭,找好工作,功利性相当强;在择业时,过于趋向大城市,实惠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习惯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甚至包括与老师交往也带有很重的功利性考虑;极少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甚至信奉西方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将“赚大钱,娶美女”当作人生唯一追求;在人格上,少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独立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缺乏应对各种挫折的技能和心理素质。
  (三)一些同学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的好转,以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校园,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学习和就业存在困难、恋爱引起情感波动、人格养成存在不足已经成为困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在这些学生身上,表现为意志力不够,情绪不稳定,言行不理性,容易冲动偏激,对挫折和压力的忍受力的持久力不强,很容易感到生活无目的、无价值、无意识,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加强对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相关路径
  (一)高校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高校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终身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正确理解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不仅仅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劳动工具,更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放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经过教育能在更高的境界与层次上正确把握自身的价值。
  (二)改革高校教育模式,建立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机制
  首先,是发挥各专业学科的育人因素作用,寓人文精神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其次,高校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尽可能开发学校的人文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各级学校要改变目前高校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并未引起重视的现象,提高人文教育的地位,以必修课的形式,着重进行公共基础理论教育。
  (三)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
  言传身教是开展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并可得到较好教育效果的方法。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导者和先行者,因此,他们不仅要具有渊博扎实专业知识,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要身体力行,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坦荡的胸怀、良好的性格去渗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时刻感受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教师要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不断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并自觉运用在教学中,让丰厚的人文知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并深刻感染学生的灵魂世界。
  (四)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外部环境
  人性化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历史舞台。因此,全社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抑制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弱化大众传媒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5)
  [2] 刘金凤.大众媒介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J]. 职业时空. 2007(07)
其他文献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大中专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评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并分析了如何通过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类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转型和重点.教育类课程在师范生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介绍多维互动式教学的概念,其
摘 要:地理学科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地理课有比别的学科更多的图片、图像需要演示,这些都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而多媒体教学能跨越时空限制,将众多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上,并能同时对他们进行综合处理,比较符合地理学科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  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理学科由于空间性、综合性强,且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因空间定位、过程性原理缺少直观感受而感到难以理解和记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总思路,为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做好信息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必要措施之一,是实现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规划水平,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工作益显重要,并且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把我们的信息工作推向前进,充分发挥信息在了解情况、制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