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济南市天桥区提出“营造有情感的天桥德育生态”,开展了“天桥区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并制定了《天桥区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视导标准》,从“四个维度、两个主体”构建天桥情感德育框架,以研促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情感德育实践路径,实现了育人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张局长,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和您面对面交流。天桥区秉承情感教育理念,开展德育一体化研究由来已久,其成果已成为济南市首推的区域性德育品牌,成绩可喜。回顾最初,天桥区为什么会选“情感教育”作为德育一体化工作的突破口?
张萍:这主要是由我区生源面貌和存在的德育问题所决定的。天桥区是济南市中心老城区之一,地跨黄河两岸。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天桥区的下岗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逐渐攀升。这些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为人父母后,对子女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鲜有情感沟通。教养方式的偏颇和亲情阻隔,导致一些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和行为问题。这些学生入校后,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一度成为学校的头等难题。基于这种生源背景,我们意识到单靠说教而缺少情感沟通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除此之外,我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德育课程化进展缓慢、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忽视学生德育实践能力培养、教师情感素养欠缺、家校沟通不畅等一系列影响德育成效的问题,迫切需要需要改革。在认真研读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撰写的《情感德育论》的基础上,我区结合山东省教育厅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和济南市教体局“打造有温度的济南教育”的倡议,决定从“情”字入手,制定颁布了《天桥区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重点强调把握好“四个维度、两个主体”,扎实推进基于情感教育的德育一体化研究,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就教师职业幸福,这也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您刚提到要营造有情感、有温度的天桥教育生态,重点要把握好“四个维度、两个主体”,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具体内容?
张萍:为了落实好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工作,我们借鉴了全国情感文明学校(ECS)项目的先进经验,结合天桥区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以“四个维度、两个主体”构建天桥情感德育框架。
第一个维度指向“情智共生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主要以《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通过“教研引领、名优带动、备课组落实”等方式,带领全区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研讨活动,挖掘学科本身蕴含的内在育人价值,关注课堂中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重点构建“情感—交往型”课堂,实現教师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第二个维度指向“情景交融的学段教育一体化衔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内容,让学段教育一体化既有首尾衔接的过渡,又有内容衔接的梯度。小学阶段主要从关注安全感、信任感、秩序感等生活情感、人际情感出发,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初中阶段从关注认同感、责任感等情感出发,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教育,引领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
第三个维度指向“情感人文的课程—评价一体化开展”,主要强化了德育活动课程化理念,重视升旗、班会、少先队活动、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外实践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了独立形态的学生情感人文素养课程,同步改进了教育评价方式。完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道德行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以及成效都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邀请家长、班主任、成长导师、社区力量等多元群体参与评价,共同见证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
第四个维度指向“情感认同的三结合一体化网络构建”,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基于天桥区的客观情况,我区特别重视这项工作,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区密切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工作网络,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社区对教育的情感认同度。成立区、校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定期开展区级、校级家委会活动,注重发挥家长的监督指导作用。
以上四个维度的一体化实践,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以教师为主体,须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打造具有情感人文素养的教师团队。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在开展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为拥有美善情感的社会公民。
:“四个维度”首要提及的是“情智共生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说到教育教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课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如何让情感教育在课堂内生根发芽?
张萍:我们主要以建构“情感—交往”型课堂为主,将“情感—交往”指标融入学科教学。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表达。从师生的应答关系以及课堂中教与学的生态,探究学生沉默、对抗等消极情绪背后的精神活动,创造性地寻找能把学生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行为的契机,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关心生命健康、提升生命价值、促使生命绽放的生动的过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调节学生学习中的情感状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运用音乐、冥想、ABC沟通法则、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动手操作等不同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注力,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品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学习因素。每门学科都有大量的情感学习因素蕴藏其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在这方面,济南市天成路小学做得非常不错。他们将语文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梳理、归类、筛选,开发了“书中人物走出来”校本课程,通过课本剧、情景表演,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情感学习的能力。
:张局长,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和您面对面交流。天桥区秉承情感教育理念,开展德育一体化研究由来已久,其成果已成为济南市首推的区域性德育品牌,成绩可喜。回顾最初,天桥区为什么会选“情感教育”作为德育一体化工作的突破口?
张萍:这主要是由我区生源面貌和存在的德育问题所决定的。天桥区是济南市中心老城区之一,地跨黄河两岸。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天桥区的下岗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逐渐攀升。这些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为人父母后,对子女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鲜有情感沟通。教养方式的偏颇和亲情阻隔,导致一些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和行为问题。这些学生入校后,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一度成为学校的头等难题。基于这种生源背景,我们意识到单靠说教而缺少情感沟通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除此之外,我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德育课程化进展缓慢、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忽视学生德育实践能力培养、教师情感素养欠缺、家校沟通不畅等一系列影响德育成效的问题,迫切需要需要改革。在认真研读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撰写的《情感德育论》的基础上,我区结合山东省教育厅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和济南市教体局“打造有温度的济南教育”的倡议,决定从“情”字入手,制定颁布了《天桥区基于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重点强调把握好“四个维度、两个主体”,扎实推进基于情感教育的德育一体化研究,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就教师职业幸福,这也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您刚提到要营造有情感、有温度的天桥教育生态,重点要把握好“四个维度、两个主体”,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具体内容?
张萍:为了落实好情感教育下的德育一体化工作,我们借鉴了全国情感文明学校(ECS)项目的先进经验,结合天桥区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以“四个维度、两个主体”构建天桥情感德育框架。
第一个维度指向“情智共生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主要以《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通过“教研引领、名优带动、备课组落实”等方式,带领全区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研讨活动,挖掘学科本身蕴含的内在育人价值,关注课堂中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重点构建“情感—交往型”课堂,实現教师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第二个维度指向“情景交融的学段教育一体化衔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内容,让学段教育一体化既有首尾衔接的过渡,又有内容衔接的梯度。小学阶段主要从关注安全感、信任感、秩序感等生活情感、人际情感出发,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初中阶段从关注认同感、责任感等情感出发,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教育,引领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
第三个维度指向“情感人文的课程—评价一体化开展”,主要强化了德育活动课程化理念,重视升旗、班会、少先队活动、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外实践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了独立形态的学生情感人文素养课程,同步改进了教育评价方式。完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道德行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以及成效都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邀请家长、班主任、成长导师、社区力量等多元群体参与评价,共同见证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
第四个维度指向“情感认同的三结合一体化网络构建”,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基于天桥区的客观情况,我区特别重视这项工作,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区密切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工作网络,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社区对教育的情感认同度。成立区、校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定期开展区级、校级家委会活动,注重发挥家长的监督指导作用。
以上四个维度的一体化实践,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以教师为主体,须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打造具有情感人文素养的教师团队。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在开展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为拥有美善情感的社会公民。
:“四个维度”首要提及的是“情智共生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说到教育教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课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如何让情感教育在课堂内生根发芽?
张萍:我们主要以建构“情感—交往”型课堂为主,将“情感—交往”指标融入学科教学。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表达。从师生的应答关系以及课堂中教与学的生态,探究学生沉默、对抗等消极情绪背后的精神活动,创造性地寻找能把学生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行为的契机,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关心生命健康、提升生命价值、促使生命绽放的生动的过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调节学生学习中的情感状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运用音乐、冥想、ABC沟通法则、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动手操作等不同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注力,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品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学习因素。每门学科都有大量的情感学习因素蕴藏其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在这方面,济南市天成路小学做得非常不错。他们将语文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梳理、归类、筛选,开发了“书中人物走出来”校本课程,通过课本剧、情景表演,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情感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