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23日,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爱心活动刷爆了朋友圈。活动页面宣传“一元助TA改变命运”,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但不少网友贴出的照片显示,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且名字也不同,甚至信息还显示有贫困学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这一天其实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当晚,“分贝筹”对外发布通报称,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后传播开来,出现了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就此向公众道歉。目前,已紧急协调优化界面,避免系统再次出错。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公益活动逐渐搬到线上运行,在方便招揽参与者、形成公共议题的同时,注定也要接受更大的考验。稍有不慎,一点瑕疵就会强化公众对于公益行为的不信任。尴尬的是,从凉山“假慈善”直播事件、罗尔事件,到“一元购画”事件,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暴露问题的方式越来越粗拙。作为后来者,“分贝筹”这个爱心活动闹出的动静虽比它们小,但同样会对观者带来深刻的负面心理暗示。
而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多个案例显示,同一人出现不同的、却有规律的名字,此处叫“贵碧”,彼处叫“阿碧”,更像是后台给同一人备注的不同称谓。若真是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更多出现的恐怕是“阿碧”被标为“小豪”,而不是怎么叫都八九不离十。至于生日出现2009年2月29日,对于自带标准日历的系统来说,怕也是背不了这锅,这同样更像是人工乱写的数字。
根据活动介绍,按正常的操作模式,善款还要分摊一部分到机构运营成本中。从这个角度说,“一元助TA改变命运”其实是网友以一元钱提供帮助,但孩子受助的方式不是得到这一元。至于你捐一元,他们能得多少,根据记者的调查,捐赠者实际上缺乏追踪渠道。当然,更要命的问题是,系统把不少孩子的名字都標错了,基金会能准确找到捐赠对象吗?还是有的人根本就不存在?
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展示孩子的个人照片。至于让孩子在胸前举着感谢的话,则不啻为另一种形式的“示众”。贫穷不是一种原罪,也不可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贫困学子感激涕零?通过唤起道德优越感实现的公益,能叫公益吗?
(据微信公众“思想读本”)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公益活动逐渐搬到线上运行,在方便招揽参与者、形成公共议题的同时,注定也要接受更大的考验。稍有不慎,一点瑕疵就会强化公众对于公益行为的不信任。尴尬的是,从凉山“假慈善”直播事件、罗尔事件,到“一元购画”事件,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暴露问题的方式越来越粗拙。作为后来者,“分贝筹”这个爱心活动闹出的动静虽比它们小,但同样会对观者带来深刻的负面心理暗示。
而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多个案例显示,同一人出现不同的、却有规律的名字,此处叫“贵碧”,彼处叫“阿碧”,更像是后台给同一人备注的不同称谓。若真是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更多出现的恐怕是“阿碧”被标为“小豪”,而不是怎么叫都八九不离十。至于生日出现2009年2月29日,对于自带标准日历的系统来说,怕也是背不了这锅,这同样更像是人工乱写的数字。
根据活动介绍,按正常的操作模式,善款还要分摊一部分到机构运营成本中。从这个角度说,“一元助TA改变命运”其实是网友以一元钱提供帮助,但孩子受助的方式不是得到这一元。至于你捐一元,他们能得多少,根据记者的调查,捐赠者实际上缺乏追踪渠道。当然,更要命的问题是,系统把不少孩子的名字都標错了,基金会能准确找到捐赠对象吗?还是有的人根本就不存在?
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展示孩子的个人照片。至于让孩子在胸前举着感谢的话,则不啻为另一种形式的“示众”。贫穷不是一种原罪,也不可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贫困学子感激涕零?通过唤起道德优越感实现的公益,能叫公益吗?
(据微信公众“思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