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传统主题的解构、寓言文体的改写、互文与反讽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具有了超越当时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寓言杰作。
[关键词]《绳王》解析传统 改写寓言 互文 反讽 后现代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国著名作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4年。他的长篇小说《蝇王》(Lordof the Flies)在遭到21家出版社拒绝后终于艰难问世。出人意料的是,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轰动。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E·M·Forster)把《蝇王》评作当年最佳小说。另一位批评家泼列切特(v·S·Pritchett)称戈尔丁为“我们近年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独创性者之一。”随后,《蝇王》迅速成为西方国家的畅销书,至今已发行上千万册,被译成近三十种文字:先后拍过两部电影:许多英美大中学校还把它作为文学教材,享有“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的地位。1983年,戈尔丁凭藉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蝇王》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在孤岛上的遭遇。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鲁宾逊漂流记》这样的“孤岛文学”。的确。从题材上说,《蝇王》也是一部关于孤岛的作品。但其实《蝇王》与《鲁宾逊漂流记》有着迥异的旨趣。
“孤岛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一种传统类型。这种孤岛文学都是把主人公置身于无人荒岛,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来展现人类力量的伟大或渺小,思考人类的处境与命运。
最早的孤岛文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在《奥德赛》中有一部分关于俄底修斯海上漂流的故事,可以说是孤岛文学的源头。在这个故事里体现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流露出远古时代人类对于命运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我们更为熟悉的孤岛文学可能还是《鲁宾逊漂流记》,它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笛福(1660—1731)的名作。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鲁宾逊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迹的孤岛,凭着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双手,改造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苦斗28年把荒岛建成了一座人间乐园。作者歌颂了鲁宾逊的顽强不屈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从更深广的意义上说。小说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展现并歌颂的是整个人类的伟大的意志、智慧和力量。这一主题折射出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拓进取的乐观主义时代精神,也开创了后世孤岛文学的写作传统。
实际上,《蝇王》更直接地借鉴了英国19世纪作家巴伦坦(Robert Michel Ballantyne,1825-1894)的小说《珊瑚岛》。这也是一部孤岛文学作品。戈尔丁在他的一篇演讲稿中指明了两部作品的渊源关系。他说:“这里很值得稍微回顾一下一伙男孩流落到荒岛上的那个了不起的原型故事。这个原型故事就是《珊瑚岛》。”在《蝇王》中也借人物之口多处提及这部作品。《珊瑚岛》写的是三个英国少年因船只失事而漂流到南太平洋的一个珊瑚岛上,三个人患难与共。团结一致。智斗海盗与土人,最终回到家乡。巴伦坦对人的看法同样是乐观主义的。把他笔下的人物写得具有勇敢机智友爱的美德。《珊蝴岛》的主题思想继承了《鲁宾逊漂流记》以来的理想主义,在小说中善战胜了恶,文明征服了野蛮。为了强化这一主题,巴伦坦甚至生硬地没有道理地让野人皈依基督教。
无论是《鲁宾逊漂流记》还是《珊瑚岛》,都是歌颂人类的伟大力量与高尚品德。但是《蝇王》解构和颠覆了这一切。《蝇王》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孤岛上,但这座孤岛气候宜人,食物丰茂,无《鲁宾逊漂流记》、《珊瑚岛》中的冻馁与安全之忧:落难者虽是小孩但人数众多。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按理说,他们应该过着比鲁宾逊他们更美好的生活,刚开始,他们也的确按照文明社会的规则,推选了首领。确立了分工制度,点燃了象征文明和希望的篝火。有组织地生活,等待救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性中潜伏的兽性吞噬了他们,以杰克为首的孩子们耍阴谋。闹分裂,残杀共患难的同伴,把一座好端端的乐园变成了血腥的屠场。最后如果不是一支海军的碰巧路过,这座岛和这些孩子也许就彻底毁灭了。戈尔丁一反《鲁宾逊飘流记》和《珊瑚岛》对人的高尚品性的赞扬,而是展现了人的可怕的邪恶与自毁。在这个故事中戈尔丁试图阐明一种观念:人性本恶,人性中包含了邪恶的种子。邪恶就来自于人类本身。一旦这种邪恶失去控制爆发出来,便会将人类导向毁灭之境。正如戈尔丁所言:“孩子们企图在荒岛上建立文明,然而文明却在鲜血和恐怖中崩溃了。原因是那些孩子患有身为人类的可怕疾病。”这个“疾病”就是人性中的“恶”。
这种一反传统孤岛文学乐观昂扬精神的悲观的主题观念。显然来自于戈尔丁的战争经验。一战的童年刺激与二战的亲身经历,使他对人类、对人性产生了一种怀疑、悲观的心态。戈尔丁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我这代人从整体上来说。有一种自由和天真地相信人的完美。在战争期间。我们假如不是体力上,至少是道德上变得冷峻了,而且不可避免地变粗野了。此后我们逐渐看到人能干出什么事,像野兽对他们的同类能干出什么事一样。我写进书里边生活的年代不是思考的年代,而是感情的年代。无言沉思的年代把我带进与其说是观点不如说是立场的境地。它像是悲叹失去世界的童年……《蝇王》的主题是悲伤,完全是悲伤,悲伤,悲伤,悲伤。
戈尔丁在更早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
我曾相信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是可以完善的……到了战后我不再相信了。我发现人可以对人做出多么可怕的事来……这些事并非出自新几内亚岛上猎头生番之手。也不是亚马逊河流域某个原始部落所为。这都是由那些爱过教育的人,那些医生、律师们。那些有着文明传统的人极有技巧而又极为残酷地施予他们的同类身上的……我必须说,任何人如果经历了这些岁月还居然不懂得人类创造邪恶正如蜜蜂酿制蜂蜜一样,那他必然是瞎子或疯子……我认定人类已经病入膏肓……
戈尔丁的心态也是二战后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在这种心态和思想的支配下,戈尔丁颠覆了一直以来的孤岛文学甚至也可说是20世纪之前全部文学的主题传统,一反善必定战胜恶、文明必定战胜野蛮的传统格局,让恶战胜了善,野蛮毁灭了文明。我们知道,后现代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解构元叙事,人的理性,人类的伟大精神,民主的意义等等,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都遭到质疑。因此。戈尔丁对于理性、文明、民主、权力、制度的颠覆精神使他与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有了本质相通之处,或者毋宁说,在戈尔丁的《蝇王》中已经出现了后现代思想观念的萌芽。这种反传统的结构颠覆式的创作观念。在戈尔丁以后的创作中得到越来越清晰的体现。
二
落实到具体文本上,戈尔丁对人类理性的否定。对孤岛文学传统的颠覆。对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反传统主题的表现,是通过对传统寓言的改写来实现的。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来表达隐含的道理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蝇王》因其在讲述一群儿童在孤岛上的遭遇中寄寓了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也被视为一部寓言。比如美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1·Evans)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戈尔丁本人也认可这种理解:“虽然以寓言形式表达真理的方法有种种不足及困难之处,我在自己第一部小说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把戈尔丁称为“寓言写作者”。把戈尔丁的作品称为“寓言”。已得到评论家们的广泛认同。
但《蝇王》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寓言。《蝇王》改写了传统的寓言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和文体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寓言一般寓意单一,并且是对应于某种抽象的观念,宗教的、伦理的或政治的。如英语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作品,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Joh Bunyan l628-1688)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小说写一个基督徒与妻子追求天国的光明,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天国,寓含如何使灵魂获救的道德说教和宗教教义。在这部寓言里,每一个人物都是某种道德伦理的符号,如基督徒、顽固、忠信、私心、无知、慈悲等,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把这些道德伦理概念拟人化了。每一个故事情节,如遇上绝望巨人。被送进怀疑城堡,陷入灰心沼。经过浮华集市等,都代表某种人生体验,但寓意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单一、固定而且抽象。整部小说因此充斥了说教,没有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逼真细致的场景描写。
《蝇王》则不然。一方面,它不是抽象观念的单纯的对应物。小说的主题来自于戈尔丁亲身体验过的活生生的现实,是对现实的提炼、思考与表达。为此,戈尔丁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把他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绝望与悲悯灌注在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此展开的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比如戈尔丁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的揭示,注重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注重从个性化的语言与行为习惯上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尽管《蝇王》中的人物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却没有沦为简单空洞的概念图解。相反,他们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性格有思想的具体的人。同样的,小说的情节流畅自然,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生活场景与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十分真切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小说就有了极强的可读性,并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我们可以把他这种寓言为仿真型寓言。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小说人物形象的丰满多面、情节内容的充实深广,使得《蝇王》的思想蕴含也远比传统寓言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正因为小说的寓意是通过形象与故事来象征暗示的,这就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其主题提供可能。相信弗洛伊德的从中得出孩子们的行为是对文明社会和父母权威的反抗:道德主义者认为由此可以知道。一旦脱离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恶”会膨胀到何等程度:倾向于从政治角度分析作品的认为《蝇王》说明了民主的破产和专制的胜利:从宗教的角度,人们想到“原罪”:有的人用日神与酒神的冲突这一原型说来解释:有的人用皮亚杰儿童心理学说解释孩子们的分裂与争斗:更有的人索性把戈尔丁看作存在主义者,……总之。可以说《蝇王》的主题容纳了宗教、社会、文化及哲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无论从哪个方面入手,都会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正如马克·金凯德威与伊安·格里格所说:“戈尔丁的象征所包含的内容总是比能领会到的与能说明的多得多。”或者如戈尔丁本人所说:“……真实情况是《蝇王》或者是没有主题,或者都是主题。”
三
为了强化小说主题的表现,戈尔丁还巧妙运用了互文与反讽的手法。“互文”与“反讽”是后现代小说很常用的手法。在后现代那里。所谓互文是指通过对前文本加以改造、扭曲。拼贴或杂糅进新文本。从而对前文本进行一种嘲讽性的模仿,获得特殊的颠覆解构艺术效果。所谓反讽是借助某种语境或情境从反面或用反语进行揭露、批评或嘲弄,反讽避免直接表示出对叙述对象的态度,而是努力利用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差距来形成讽刺效果。在《蝇王》里这两点体现得很突出。
如前文所述,《蝇王》借鉴了巴伦坦《珊瑚岛》,但戈尔丁进行了改写。变成对《珊瑚岛》主题的互文性改写与否定。在此,戈尔丁通过有意地挪用《珊瑚岛》中的主人公名字却改变他们的性格与结局,制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在《珊瑚岛》中。杰克是个天生的领袖。最有常识和远见:拉尔夫有着宝贵的生存能力:皮特金·盖,一个滑稽男孩,原本是个杀猪能手。到了《蝇王》中,杰克却成一个充满权欲的邪恶者,他倒可以说是个“杀猪能手”(联想到杰克对猎杀野猪的疯狂与痴迷):而皮特金·盖。戈尔丁利用谐音把他改写“比奇”(Piggy)。而他的命运则是惨遭“杀猪能手”杰克的杀害:拉尔夫也被杰克追杀得差一点丧命。可以说《蝇王》与《珊瑚岛》构成了一种更为广阔的互文性反讽,而后者的那种充满乐观精神与理想色彩的歌颂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和人类高尚本性的主题被前者彻底否定,人性恶的主题得到强有力的凸现。
除了全篇性的互文反讽,小说中还有许多局部的反讽。小说的第一章写拉尔夫等人去考察岛上的地形时,有几段十分优美的景物描写,并且把海岛描绘成大体像只船在平稳地向后移动这里显然是深含寓意的。众所周知,人生经常被比喻成航行。因此这座美丽的平稳的像船一样的海岛就可以视为人类家园的象征。然而这个本应是充满温馨的家园却成了孩子们的地狱深渊,这一反讽也昭示了人类历史的某一种真实。又比如孩子们模仿原始人跳起狩猎舞,试图借助集体的力量战胜野猪其实也就是恐惧的象征。结果却被恐惧所吞噬,邪性大发。酿成西蒙之死的悲剧,连最理智的拉尔夫、比奇也陷入其中,又何尝不是对人类理性、集体力量的失望的讽喻呢?《蝇王》中,孩子们在焦灼与恐惧中渴望大人的到来。但是大人真的就能带给他们和平幸福么?第一个来到岛上的大人。那个死去的飞行员。从成人世界飘落下来的信号,却成了灾难的渊薮。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更大的恐惧,并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第二个上岛的大人,那个前来救援的海军军官,仿佛“解围之神”一般地降临,制止了岛上的自相残杀。然而孩子们真的得救了吗?那艘远处漂亮的巡洋舰已经给出了答案:可怜的孩子们不过是从一场小型的。原始的”的战争沦落到更大规模的更现代化的浩劫中罢了。船,本是救人的。然而这艘船又是杀人的武器:大人。本是救人的。但他们又何尝不在别处杀人呢?这些成人拯救了孩子。然而,又有谁来拯救这些成人呢?又有谁来拯救整个世界呢?当那个军官责备孩子们“你们都是英国人吧?……本应该表现得比这好些”的时候,当那个军官自以为是地被拉尔夫的哭泣所“感动”的时候,小说的反讽的张力已达到极致!而小说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留给我们读者的是长久的深思与无尽的忧虑。
传统主题的颠覆与解构、寓言文体的改写、互文与反讽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 具有了超出时代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虽然戈尔丁写作《蝇王》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尚未形成潮流,然而一种新的意念,一种新的气氛。已经在悄悄萌动。伟大的作家总是能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时代的细微变动,戈尔丁在《蝇王》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叙事艺术技巧和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寓言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绳王》解析传统 改写寓言 互文 反讽 后现代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国著名作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4年。他的长篇小说《蝇王》(Lordof the Flies)在遭到21家出版社拒绝后终于艰难问世。出人意料的是,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轰动。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E·M·Forster)把《蝇王》评作当年最佳小说。另一位批评家泼列切特(v·S·Pritchett)称戈尔丁为“我们近年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独创性者之一。”随后,《蝇王》迅速成为西方国家的畅销书,至今已发行上千万册,被译成近三十种文字:先后拍过两部电影:许多英美大中学校还把它作为文学教材,享有“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的地位。1983年,戈尔丁凭藉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蝇王》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在孤岛上的遭遇。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鲁宾逊漂流记》这样的“孤岛文学”。的确。从题材上说,《蝇王》也是一部关于孤岛的作品。但其实《蝇王》与《鲁宾逊漂流记》有着迥异的旨趣。
“孤岛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一种传统类型。这种孤岛文学都是把主人公置身于无人荒岛,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来展现人类力量的伟大或渺小,思考人类的处境与命运。
最早的孤岛文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在《奥德赛》中有一部分关于俄底修斯海上漂流的故事,可以说是孤岛文学的源头。在这个故事里体现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流露出远古时代人类对于命运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我们更为熟悉的孤岛文学可能还是《鲁宾逊漂流记》,它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笛福(1660—1731)的名作。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鲁宾逊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迹的孤岛,凭着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双手,改造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苦斗28年把荒岛建成了一座人间乐园。作者歌颂了鲁宾逊的顽强不屈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从更深广的意义上说。小说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展现并歌颂的是整个人类的伟大的意志、智慧和力量。这一主题折射出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拓进取的乐观主义时代精神,也开创了后世孤岛文学的写作传统。
实际上,《蝇王》更直接地借鉴了英国19世纪作家巴伦坦(Robert Michel Ballantyne,1825-1894)的小说《珊瑚岛》。这也是一部孤岛文学作品。戈尔丁在他的一篇演讲稿中指明了两部作品的渊源关系。他说:“这里很值得稍微回顾一下一伙男孩流落到荒岛上的那个了不起的原型故事。这个原型故事就是《珊瑚岛》。”在《蝇王》中也借人物之口多处提及这部作品。《珊瑚岛》写的是三个英国少年因船只失事而漂流到南太平洋的一个珊瑚岛上,三个人患难与共。团结一致。智斗海盗与土人,最终回到家乡。巴伦坦对人的看法同样是乐观主义的。把他笔下的人物写得具有勇敢机智友爱的美德。《珊蝴岛》的主题思想继承了《鲁宾逊漂流记》以来的理想主义,在小说中善战胜了恶,文明征服了野蛮。为了强化这一主题,巴伦坦甚至生硬地没有道理地让野人皈依基督教。
无论是《鲁宾逊漂流记》还是《珊瑚岛》,都是歌颂人类的伟大力量与高尚品德。但是《蝇王》解构和颠覆了这一切。《蝇王》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孤岛上,但这座孤岛气候宜人,食物丰茂,无《鲁宾逊漂流记》、《珊瑚岛》中的冻馁与安全之忧:落难者虽是小孩但人数众多。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按理说,他们应该过着比鲁宾逊他们更美好的生活,刚开始,他们也的确按照文明社会的规则,推选了首领。确立了分工制度,点燃了象征文明和希望的篝火。有组织地生活,等待救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性中潜伏的兽性吞噬了他们,以杰克为首的孩子们耍阴谋。闹分裂,残杀共患难的同伴,把一座好端端的乐园变成了血腥的屠场。最后如果不是一支海军的碰巧路过,这座岛和这些孩子也许就彻底毁灭了。戈尔丁一反《鲁宾逊飘流记》和《珊瑚岛》对人的高尚品性的赞扬,而是展现了人的可怕的邪恶与自毁。在这个故事中戈尔丁试图阐明一种观念:人性本恶,人性中包含了邪恶的种子。邪恶就来自于人类本身。一旦这种邪恶失去控制爆发出来,便会将人类导向毁灭之境。正如戈尔丁所言:“孩子们企图在荒岛上建立文明,然而文明却在鲜血和恐怖中崩溃了。原因是那些孩子患有身为人类的可怕疾病。”这个“疾病”就是人性中的“恶”。
这种一反传统孤岛文学乐观昂扬精神的悲观的主题观念。显然来自于戈尔丁的战争经验。一战的童年刺激与二战的亲身经历,使他对人类、对人性产生了一种怀疑、悲观的心态。戈尔丁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我这代人从整体上来说。有一种自由和天真地相信人的完美。在战争期间。我们假如不是体力上,至少是道德上变得冷峻了,而且不可避免地变粗野了。此后我们逐渐看到人能干出什么事,像野兽对他们的同类能干出什么事一样。我写进书里边生活的年代不是思考的年代,而是感情的年代。无言沉思的年代把我带进与其说是观点不如说是立场的境地。它像是悲叹失去世界的童年……《蝇王》的主题是悲伤,完全是悲伤,悲伤,悲伤,悲伤。
戈尔丁在更早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
我曾相信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是可以完善的……到了战后我不再相信了。我发现人可以对人做出多么可怕的事来……这些事并非出自新几内亚岛上猎头生番之手。也不是亚马逊河流域某个原始部落所为。这都是由那些爱过教育的人,那些医生、律师们。那些有着文明传统的人极有技巧而又极为残酷地施予他们的同类身上的……我必须说,任何人如果经历了这些岁月还居然不懂得人类创造邪恶正如蜜蜂酿制蜂蜜一样,那他必然是瞎子或疯子……我认定人类已经病入膏肓……
戈尔丁的心态也是二战后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在这种心态和思想的支配下,戈尔丁颠覆了一直以来的孤岛文学甚至也可说是20世纪之前全部文学的主题传统,一反善必定战胜恶、文明必定战胜野蛮的传统格局,让恶战胜了善,野蛮毁灭了文明。我们知道,后现代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解构元叙事,人的理性,人类的伟大精神,民主的意义等等,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都遭到质疑。因此。戈尔丁对于理性、文明、民主、权力、制度的颠覆精神使他与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有了本质相通之处,或者毋宁说,在戈尔丁的《蝇王》中已经出现了后现代思想观念的萌芽。这种反传统的结构颠覆式的创作观念。在戈尔丁以后的创作中得到越来越清晰的体现。
二
落实到具体文本上,戈尔丁对人类理性的否定。对孤岛文学传统的颠覆。对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反传统主题的表现,是通过对传统寓言的改写来实现的。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来表达隐含的道理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蝇王》因其在讲述一群儿童在孤岛上的遭遇中寄寓了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也被视为一部寓言。比如美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1·Evans)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戈尔丁本人也认可这种理解:“虽然以寓言形式表达真理的方法有种种不足及困难之处,我在自己第一部小说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把戈尔丁称为“寓言写作者”。把戈尔丁的作品称为“寓言”。已得到评论家们的广泛认同。
但《蝇王》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寓言。《蝇王》改写了传统的寓言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和文体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寓言一般寓意单一,并且是对应于某种抽象的观念,宗教的、伦理的或政治的。如英语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作品,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Joh Bunyan l628-1688)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小说写一个基督徒与妻子追求天国的光明,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天国,寓含如何使灵魂获救的道德说教和宗教教义。在这部寓言里,每一个人物都是某种道德伦理的符号,如基督徒、顽固、忠信、私心、无知、慈悲等,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把这些道德伦理概念拟人化了。每一个故事情节,如遇上绝望巨人。被送进怀疑城堡,陷入灰心沼。经过浮华集市等,都代表某种人生体验,但寓意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单一、固定而且抽象。整部小说因此充斥了说教,没有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逼真细致的场景描写。
《蝇王》则不然。一方面,它不是抽象观念的单纯的对应物。小说的主题来自于戈尔丁亲身体验过的活生生的现实,是对现实的提炼、思考与表达。为此,戈尔丁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把他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绝望与悲悯灌注在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此展开的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比如戈尔丁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的揭示,注重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注重从个性化的语言与行为习惯上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尽管《蝇王》中的人物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却没有沦为简单空洞的概念图解。相反,他们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性格有思想的具体的人。同样的,小说的情节流畅自然,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生活场景与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十分真切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小说就有了极强的可读性,并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我们可以把他这种寓言为仿真型寓言。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小说人物形象的丰满多面、情节内容的充实深广,使得《蝇王》的思想蕴含也远比传统寓言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正因为小说的寓意是通过形象与故事来象征暗示的,这就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其主题提供可能。相信弗洛伊德的从中得出孩子们的行为是对文明社会和父母权威的反抗:道德主义者认为由此可以知道。一旦脱离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恶”会膨胀到何等程度:倾向于从政治角度分析作品的认为《蝇王》说明了民主的破产和专制的胜利:从宗教的角度,人们想到“原罪”:有的人用日神与酒神的冲突这一原型说来解释:有的人用皮亚杰儿童心理学说解释孩子们的分裂与争斗:更有的人索性把戈尔丁看作存在主义者,……总之。可以说《蝇王》的主题容纳了宗教、社会、文化及哲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无论从哪个方面入手,都会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正如马克·金凯德威与伊安·格里格所说:“戈尔丁的象征所包含的内容总是比能领会到的与能说明的多得多。”或者如戈尔丁本人所说:“……真实情况是《蝇王》或者是没有主题,或者都是主题。”
三
为了强化小说主题的表现,戈尔丁还巧妙运用了互文与反讽的手法。“互文”与“反讽”是后现代小说很常用的手法。在后现代那里。所谓互文是指通过对前文本加以改造、扭曲。拼贴或杂糅进新文本。从而对前文本进行一种嘲讽性的模仿,获得特殊的颠覆解构艺术效果。所谓反讽是借助某种语境或情境从反面或用反语进行揭露、批评或嘲弄,反讽避免直接表示出对叙述对象的态度,而是努力利用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差距来形成讽刺效果。在《蝇王》里这两点体现得很突出。
如前文所述,《蝇王》借鉴了巴伦坦《珊瑚岛》,但戈尔丁进行了改写。变成对《珊瑚岛》主题的互文性改写与否定。在此,戈尔丁通过有意地挪用《珊瑚岛》中的主人公名字却改变他们的性格与结局,制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在《珊瑚岛》中。杰克是个天生的领袖。最有常识和远见:拉尔夫有着宝贵的生存能力:皮特金·盖,一个滑稽男孩,原本是个杀猪能手。到了《蝇王》中,杰克却成一个充满权欲的邪恶者,他倒可以说是个“杀猪能手”(联想到杰克对猎杀野猪的疯狂与痴迷):而皮特金·盖。戈尔丁利用谐音把他改写“比奇”(Piggy)。而他的命运则是惨遭“杀猪能手”杰克的杀害:拉尔夫也被杰克追杀得差一点丧命。可以说《蝇王》与《珊瑚岛》构成了一种更为广阔的互文性反讽,而后者的那种充满乐观精神与理想色彩的歌颂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和人类高尚本性的主题被前者彻底否定,人性恶的主题得到强有力的凸现。
除了全篇性的互文反讽,小说中还有许多局部的反讽。小说的第一章写拉尔夫等人去考察岛上的地形时,有几段十分优美的景物描写,并且把海岛描绘成大体像只船在平稳地向后移动这里显然是深含寓意的。众所周知,人生经常被比喻成航行。因此这座美丽的平稳的像船一样的海岛就可以视为人类家园的象征。然而这个本应是充满温馨的家园却成了孩子们的地狱深渊,这一反讽也昭示了人类历史的某一种真实。又比如孩子们模仿原始人跳起狩猎舞,试图借助集体的力量战胜野猪其实也就是恐惧的象征。结果却被恐惧所吞噬,邪性大发。酿成西蒙之死的悲剧,连最理智的拉尔夫、比奇也陷入其中,又何尝不是对人类理性、集体力量的失望的讽喻呢?《蝇王》中,孩子们在焦灼与恐惧中渴望大人的到来。但是大人真的就能带给他们和平幸福么?第一个来到岛上的大人。那个死去的飞行员。从成人世界飘落下来的信号,却成了灾难的渊薮。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更大的恐惧,并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第二个上岛的大人,那个前来救援的海军军官,仿佛“解围之神”一般地降临,制止了岛上的自相残杀。然而孩子们真的得救了吗?那艘远处漂亮的巡洋舰已经给出了答案:可怜的孩子们不过是从一场小型的。原始的”的战争沦落到更大规模的更现代化的浩劫中罢了。船,本是救人的。然而这艘船又是杀人的武器:大人。本是救人的。但他们又何尝不在别处杀人呢?这些成人拯救了孩子。然而,又有谁来拯救这些成人呢?又有谁来拯救整个世界呢?当那个军官责备孩子们“你们都是英国人吧?……本应该表现得比这好些”的时候,当那个军官自以为是地被拉尔夫的哭泣所“感动”的时候,小说的反讽的张力已达到极致!而小说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留给我们读者的是长久的深思与无尽的忧虑。
传统主题的颠覆与解构、寓言文体的改写、互文与反讽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 具有了超出时代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虽然戈尔丁写作《蝇王》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尚未形成潮流,然而一种新的意念,一种新的气氛。已经在悄悄萌动。伟大的作家总是能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时代的细微变动,戈尔丁在《蝇王》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叙事艺术技巧和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寓言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