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浅析如何实现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ao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同时,提高高中语文的实用性教学,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后,对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提出了几点看法以及建议:首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其次需要重组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最后需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存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存,才能更好的实现高中语文的实用性教学
  关键字:新课标理念;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空洞的字词句篇章,语言修辞逻辑手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与文本进行情感沟通的文化历史空间,使得学生真正的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进行灵魂沟通,给于学生基础审美的体验,促进其人文素养,培养其怜悯,血性,同情以及良心等情感素质。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育人功能丧失,变成以考试成功为目标的死记硬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入选教材精美的文字理性的拆解成了符号理论与刻板的知识,在传统的作文模式下,直接导致学生丧失了创造与想象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现行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将重心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文字表达能力,情感熏陶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以及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思想品质以及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二,重组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使学生产生共鸣
  1. 创设情感氛围,以情感导入新课
  例如,在进行海伦凯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开头:若是一个人失去了听觉,视觉,同时又失去了语言,永远活在寂静与黑暗之中,是我们远远无法想象的失去,海伦凯勒,就在遭到如此不幸的时候,却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使我们找到答案。这样的开场白,很自然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欲望,课堂氛围自然而然高涨。
  当然,以情感导入新课不仅仅是依靠语言等开场白,还可以采用与教授内容相关的图画,歌曲,故事,诗文等。但是有一点需要切记,就是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需要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心身情况,并且教师需要对所教授作品全面了解认知,才能做到真情流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
  2. 朗读时注意情感倾注
  无论任何一篇文章,其文字语言背后总有着独特的意蕴,而意蕴中,又含蓄着作者的情感,只有读者发自内心的去体会,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尤其是诗歌与散文等温情并茂的作品,朗读时候的情感倾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精神情感世界,触摸作者的灵魂,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是死板的理性知识传授,而是重视每个个体丰富情感体验以及精神给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可以采用,如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齐声朗读以及教师范读等,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朗读,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贴近学生生活实際
  对于一篇作品的理解,学生大多需要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但是无论教师如何精心设计,不同的学生从作品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甚至是差异巨大的,一些学生对于作品的情感认知可能只会停滞在某个层面,因此,教师不能随意让学生去自己感受作品思想内涵,而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告诉学生应该从什么方面去理解,以及需要从作品中吸收到什么,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三,为实现高中语文实用性的教学策略
  1. 科学与人文并存
  语文的本质就是人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鲜活的表现出这一特质。教师需要把握住学生的个体特征,教学设计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产生共鸣,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社会情感,从而高层次的表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语文不在固步自封,而是逐渐与其他学科产生了联系,并且与生活的联系逐渐紧密,服务生活。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现代科学化的字体与教学的结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断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
  2.延展与整合相结合
  新课标的第一要求就是需要做到积累与整合,整合相关的语文能力,知识,学习方法以及价值观,态度,情感,更需要对相关的语文知识系统进行整合,需要对作品赏析,作品感悟,作品认知等内在联系高度重视,从而实现多方面的整合。然而,在注重课堂知识整合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语文向生活以及社会的延伸。知识的延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将所需学习的课文与同一类作品有机结合,定期的进行鉴赏或是阅读教学,将会从根本上的促进语文课堂知识内容的延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共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问理性的知识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教课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产生对学习的愉悦。而新课标的理念,相对于前者来说,更注重于学生为主体,教材以及教师只是引导作用,重视理性以及感性知识的转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抛弃机械式的知识传授,尽量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质疑某问题,自主解决某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且目前的课堂关系也正在发生变化,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变多,师生关系得到改善,教师可以更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新型的语文课堂,同时也使得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变多,人际交往得到提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能更好的了解所需知识之外,更能感受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忽视学生个体情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真情带劲课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才能最大化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周权《享受阅读:语文教学的追求》新课程,2008年第01期
  [2]:桑哲《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曲阜:现代语文,2005年第06期
  [3]:王新华《浅谈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06期
  [4]:付秀琴《浅谈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目标的研究》硕士论文,2007年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标改革下,小学数学越来越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方法传授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等内容。笔者所在学校实施新课标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  关键字: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养的培养。目前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工程,从单纯地追求分数上升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越来越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  一、追求分数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以来收治的肺动脉高压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妊娠结局、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以及诊疗现状,从而为指导临床上围产期肺动脉高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综合形式向学习者传播知识,丰富了排球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者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在全国为追随信息技术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改革一波接一波。然而,在这些改革的浪
摘要:由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个人喜好会将这种差异性表现出来,如何理性的看待学生的这种学习差异性,做好学生的分层工作,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本文中针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学科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摘要: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检查和促进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的互动活动,教与学过程展开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为框架。有效的适时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的功能,使学生学习有动力,学习有方向,学习有方法,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成效。教师的评价要服务于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新课改理念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值得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深思.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被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
【摘要】新教材在内容上较老教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删减,虽说老教材中有些内容从减轻学生负担角度考虑可以不教,但作为学生必备的地理常识又不可能不在教材中出现,以"读一读"材料出现在教材中,恰到好处。如《西印度群岛的命名》、《好望角的得名》、《长江各河段的名称》、《"香港"名称的由来》、《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等等,学生在阅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大大丰富了地理知识的领域。  1.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  2.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