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教材优秀片段 提高随文练笔实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策略。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学生现在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秀片段,挖掘教材蕴藏的写作元素,充分把写的训练有机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就能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一、思“留白点”,以写促读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篇幅的限制,课文中有些内容或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这是作者运用“留白”的艺术,把简略的内容留给读者体会,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应重视这些留白,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单元学习主题或本组课文习作的特点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写”等实践,更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共鸣,促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世界实现和谐共振、协同发展。
  1.拓展留白处,读深读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以整齐的句式结构、简练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简练的动作描写就是有待挖掘的留白。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句子:“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这些句子没有详细刻画居里夫人是如何溶解、沉淀、分析镭的,作者简略的表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教学时扣住“一锅一锅”等关键词,进行品悟,再配乐插入居里夫人提炼镭的相关资料:居里夫人每次把 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里加热熔化,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渣液,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扣词体悟、补充资料、音乐渲染,在这样的赏析下,学生终于领会“溶解、沉淀、分析”的简练表达中蕴含着的实验的烦琐、艰辛。学生的心灵被促动时,教师相机出示练笔要求。“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挖掘教材语言凝练的留白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情动的因素,学生疾笔成文。
  为使文章故事情节更紧凑,作者也会以罗列的形式简要陈述,细读这些“简要陈述”,也是文章精美的留白。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挖掘时间的时间漫长,不可能一一详细描写,作者巧妙地罗列一连串的时间,既说明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也体现父亲挖掘的艰辛。对于这样简要的描写,学生怎能体会作者留白的用意?赏析这些句子时,可恰当引入小练笔:“联系当时的情景,想一想,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每个时间段父亲挖掘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当学生发挥想象练笔时,学生自然体会到随着时间的延长,父亲挖掘的难度增加,父亲艰辛与坚持包含着深深的父爱。
  2.总结留白处,梳理抒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回”即是指已经感受的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中,看课文是怎样对内容进行表达的。利用课文中的“留白”,或设疑或总结,然后练笔,往往就能让学生走个“来回”。
  教材中描写大自然风景、民间民俗的课文多从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写法结构相似,有时候作者為了文章结构整洁,往往没有详细铺开描写,这就是文章大局上的“留白”。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作者从植物、动物、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四个方面介绍了非常的“彩色”。课文中每一个方面都是个精彩的片段,语言精练,却涵盖多种事物,又都以详略有当的形式侧重于一种事物的描写。学完课文梳理课文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非洲还有什么也是彩色的?模仿一个片段的写法,你也来写一写彩色的非洲。” 这样的练笔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学会结合课内外阅读中形成的材料仓库、感受和创新以练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文中的“留白”有时候也隐藏在课文题目中,质疑或总结课文时,紧扣这样的留白,适当进行练笔训练,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达到创造想象的升华。《生命 生命》一课,为什么作者重复使用一个词作为课题?细细思考这一留白,教学时,在课题的留白处巧妙地运用标点,就能催生课堂最精彩的片段。学完课文时,当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后,出示练笔:“在课题《生命 生命》 留白处填上标点,用具体的事例简单写一写。”一位学生将题目补充为《生命?生命!》 ,写道:生命是什么?我认为生命是勇气!一只能活9天的飞蛾,生命垂危一刻,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生命的力量那样强烈。另一位学生将题目补充为《生命,生命……》,写道: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雷锋的一生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资料穿插,想象拓展,深入赏析课文中“留白”的精彩片段,激荡了学生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再适时插入小练笔,拓宽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提升情感,真正以写促读。
  二、品“优美句段”,读写相融
  李广田曾这样定义文学欣赏:“喜欢读并且读了以后觉得喜欢。”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表达经典、表达情意精彩的语句、片段。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教师应引领学生赏析作者的写法,领悟作者的用意,让学生“读了以后觉得喜欢”,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模仿的动机,训练效果立竿见影。
  1.赏语言,仿表达
  课文是仿写的对象,相当于把课文当作学习写作的“例文”。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经典语段,读来朗朗上口,趣味盎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体悟,读着、说着,就模仿成文了。
  教材中优美的拟人句式比比皆是,如《山中访友》的第5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这一段文字有诗般的韵律和情怀,飞扬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呈现人与大自然的亲切。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情境朗读课文,一组学生模拟作者,走入山中,一组学生扮演山中的景物,应声做动作回应。读着,演着,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演的学生兴致勃勃。读毕,教师相机出示练笔:“再想一想:这山中还有哪些朋友,等着作者访问呢?继续走进山中,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你好,___的___!你____。”在这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生模仿作者诗一般的语言、韵律,用拟人句式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   《匆匆》一文堪称经典,其中的一段更是经典:“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式,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展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匆匆逝去。教学时,伴着音乐反复诵读,诵至情深时插入练笔环节:“生活中哪些事情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呢?出示生活的场景:早读、写作业、看电视……”学生或看图片,或回想生活细节,模仿作者的语言,用排比句式感悟时间消逝的瞬间,灵动的文字跃然纸上。
  2.赏描写,仿刻画
  教材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手法细腻、生动传神的片段。学习这样的课文,注重人物细节描写的赏析,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形式,弄清片段的逻辑结构,体会表达的精妙,最后能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各有千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开头一自然段,作者运用大量笔墨从凤辣子的头、项、身等处进行描写,言之有序地刻画出凤辣子雍容华贵的形象。《少年闰土》一文开篇一自然段,作者鲁迅借助闰土的衣着、神态、动作几个方面精练地融合,刻画少年闰土的机灵。赏析这些名篇,首先关注时代背景,接着留意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出场”,再以读赏析,或层层递进读,或分角色从几个方面读,最后迁移写作。例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先读主干,再逐步添加修饰成分,慢慢地将文中最精彩最难读的外貌描写,有层次地朗读,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感悟作者精妙的写法,教师相机出示练笔要求“模仿这样的片段,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地仿写人物外貌”,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
  “言为心声”,教材中让人感动的,总是关键时刻下人物简单厚重的语言。教学时,以分角色、伴乐、补白等形式朗读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再结合当时事物情境质疑,就能体会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刻画尤其恰当、精彩。《桥》一文中“桥窄”“党员最后”,危险时刻村支书每一句话都那么干脆利落,大义凛然。《狼牙山五壮士》中“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为什么班长说得如此短、快?在释疑中学生体会了在特定环境下,尤其是危急的情况下,人物的语言简短明了才符合语境,才利于彰显人物精神品质。此时可顺势设计练笔:“激烈战斗中,其他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可以加上动作、神情。也可以写激烈的球赛中队员的语言。”
  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刻画的片段,赏析后再练笔,成效更显。《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揣摩演示、反复朗读、情境想象等途径赏析教材,学生得以理解、感悟,激发了学生仿写精彩语句、经典片段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三、重“意犹未尽”处,以读促写
  有些课文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教学中,可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情感、情节,通过想象,进行续写,创设一片创作的天地。
  1.續写文末处
  《穷人》一文的结尾片段:“‘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教师设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将面临哪些困难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凡卡》一文的结尾片段:“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凡卡的梦结束课文,有什么深层的含义?爷爷能收到信吗?如果不能收到,凡卡梦醒时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质疑、讨论,这样的赏析环节可激发学生续写故事的欲望。
  有些课文的文末没有省略号,但读来亦有深层的味道,似乎作者的话未说完,读来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末这一段“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学完这一段,学生还停留在四五十年前德国美丽的花街上,停留在四五十年后,故地重游,作者已经白发苍苍,再见花的街道,感慨至深。此时可插入小练笔:“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里,作者会梦见什么?展开你的想象,联系时代背景,写一写。”教师利用学生阅读后产生的兴奋、好奇、期待的心理,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续写,不但满足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遐想的愿望,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2.续写情感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教师应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捕捉学生情感的“积蓄”处,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习作的热情,更深一层地品悟文本。
  《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这两篇文章,“母亲”用龟裂的手递过来的“毛角”;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的“父亲”坚持38小时徒手挖掘,故事的情节感人肺腑,学生深受感动。借助学生积蓄的情感,伴着音乐出示练笔要求: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已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请你给这位父亲或者你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语吧!”
  “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梁晓声笔下的母亲诠释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家也用你的笔抒发对母亲的爱吧。”
  教学中,重视课文中“意犹未尽”的片段,重视学生情感波动点,质疑、想象、讨论、煽情……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拓展延伸,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对文本意蕴进一步开拓,真正体验“我手写我心”的练笔之乐。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潜心会文,挖掘并赏析教材优秀描写片段,充分发挥教材典范的作用,以此习得方法,激发学生写的欲望,真正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升练笔实效。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实效的研究——基于对教材优秀片段赏析的视角”(课题批准号:2016YQJK01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9月23日,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总结会在广州市珠岛宾馆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了今年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工作,表彰在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关单位、教练员和参赛选手,并部署了明年技能大赛的具体工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海、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代表颁奖,并做了重要讲话。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渗透在课后习题中。这些习题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何利用好课后习题,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解读课后习题,明确编者意图  1.明晰编写特点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在体悟、鉴赏中进行动态性模仿。所谓基于教材的动态性模仿,就是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年龄特点、思维能力、发展可能性等,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生动地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有
教育部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进行口语表达实践  《乌塔》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盛新凤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上纠缠,而是别出心裁,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引发了三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独白体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改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摹了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劳作和戏耍的欢乐生活。其中,“我”就是童年萧红的化身,而“园子”则包含着双重的意蕴:一种是属于记忆的“园子”,氤氲着童年的乐趣和“园子”的美学,是萧红对于童年生活的“生命的回望”;一种是属于感觉的“园子”,笼罩着现实的
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进入课堂,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仍然没有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仍然徘徊、逗留在“怎么教、如何教”的教法问题上(走的是传统路线),忽略或淡化了以学生“怎样学、如何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操作层面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于
期末考试前,学生们显得紧张而忧郁,教师们则个个面露愠色,整座校园显得烦闷而焦躁。  办公室里,闷在作业堆里的我,飞速地在本子上用笔圈画着学生们的错别字,望着满眼的红“×”,一股无名之火腾地在胸中蹿出。难写的字、重点背的课文,都强调了不下十遍,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是迎接考试的态度?深深的忧虑像一瓶散发着馊味的饮料,溢满了整个心房。  忽地,门外传来一阵阵开心爽朗的笑声,抬起沉重的头,定睛一看,哟——原
在教学中习作是一个重点,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里,尽管写被列在了最后,但这恰恰体现了写的重要性。写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输出活动,具有较高的难度。写看起来只是让学生进行写話或者习作,但是相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言,已经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了。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通过习作来完成的,这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且通过习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技巧的,近年来的小学教学研究表明,微习作一样可以培养学生